APP下载

影片《鬼子来了》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2020-03-30左旭胡铁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物形象

左旭 胡铁强

【摘 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后世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解析了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探讨姜文导演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主流意识形态下的非主流意识。无意识形象下的意识;人格结构的失衡;重合的本能和驱力;潜抑到升华的转变。无论是电影中的整体文化内涵,还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进行传播和塑造的。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鬼子来了;人物形象

《鬼子来了》是一部典型的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一致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对河北当地老百姓和日军关系的展示,来表现日军暴行和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和无知。在传统的影视领域,沦陷区的农民一般都与日军有着不可名状的深仇大恨,可在这部影片里并没有这种主流意识的体现,相反当地的农民还和日本侵略者“和睦”相处,始终都没有发现日本军队的残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姜文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作为电影导演和主演的姜文也很巧妙的运用这些理论来传达自己的精神意识。本文通过对《鬼子来了》的细致分析,探讨姜文导演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主流意识形态下的非主流意识。

一、无意识形象下的意识

弗洛伊德以先有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停留于表层的、能够与外部世界直接产生联系的部分,意识的产生是一种直接的心理过程。

马大三是电影的主要角色。起初,马大三是一个农民,一个地地道道、没有任何杂质的农民,但是这种局面只存在于电影中的“我”将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翻译官送到他们家里之前。在两个人到来之后,马大三开始变得有想法。他的心理活动非常明显,不论是从他收到这两个人,还是他要杀这两个人,都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想法和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当马大三从那个未知的“我”的手里接过这两个人时,他非常忐忑,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才能使自己和同村的人摆脱危险。这时在他的心理层面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意识,一个是让他们活着留下来,另一个则是将他们杀掉。在他犹豫无果之后只好去找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五舅姥爷,请他出面来拿个主意解决好这个事情。其实此时马大三的心理意识分层就很明显了,表现出来的层面,意识告诉他要将这两个人留着,不能杀,因为“我”已经说年三十半夜要来提人,所以只能好吃好喝的供着。而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他更加清楚这两个人如果活着就会给他和村里的人带来危险,所以想尽早“处理掉”的好。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結尾就可以看出,为了给村里的人报仇,自己到战俘营杀花屋小三郎等人。

但是,尽管他的内心充满了杀意,一种只是为了保护全村人而起的杀意,可他还是不能这么做。处于中间层面的管理者:前意识,告诉他不能这么做,因为除了日本人,那个“我”也存在着威胁,于是前意识将无意识控制起来,并且找寻了第三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请别人来做这个决定。一直到最后,事情发展到了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形势,那个最深层次的想法才从心理的最深处蹦了出来。其实,马大三完全有机会杀掉这两个人保住全村人的性命,可是正当他无意识层面的想法刚要蹦出来时,前意识便告诉他“马大三,你不能这么做,你这么做了以后村里的人怎么看你?那么你就成了杀人犯,成了怪物”,所以马大三才没有任由无意识作祟,只能将二人藏了起来,又好吃好喝的供着,后面所展示出来的正好印证了他的前意识观点。他的同村开始疏远他,就连他的相好也想离他远远的。这些欲望和本能都是强烈的心理活动,这类心理活动不在乎外界的规则和秩序,只会遵循内心的想法。虽然被压制在内心深处,但总想突破前意识的压制,到达意识的层面,进而被表现出来,最后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当然这类心理活动是不会被意识发现的,因为在前意识阶段就被压制了下来,但它的变形方式却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意识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无意识阶段(层面)。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作为一个农民,他是不可能杀人的。社会规矩和伦理道德不可能接受一个杀人者,所以他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杀手。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一个健康的人,无意识层面是绝对会被压抑的,除非发展到了不可控制的局面,或者符合了一切现实原则。

二、人格结构的失衡

弗洛伊德通过对先有的心理结构理论的修正,提出了一个新的心理结构观点,即人格结构理论。他将人的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使得人具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当人格结构失去平衡的时候,人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反应。花屋小三郎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个被俘虏者的形象,但他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展现。当他被“我”送到马大三的手上时,他是极其愤怒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失去了理智,因为他知道自己距离死亡不远了,他不像翻译官董汉臣那样畏惧死亡,而是让马大三给他们一个痛快。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们不难发现他还是害怕死亡的,但他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像董汉臣一样的畏惧呢?正如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理论那样,人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花屋小三郎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属于本我层面的,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超我现象。按照常人来说,超我现象的出现是要在合适的环境和特定的场合的,这样人格结构才会平衡,人的精神状态也才会健康和正常,由于花屋小三郎没有想到会迎来这样的局面,还没有给自我足够的时间来缓和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所以就导致了他的超我层面的无比壮大,从而致使人格结构失衡。

花屋小三郎是一名日本军人,接受的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精神,这两种精神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为帝国、为天皇献出一切,乃至生命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一种属于社会高层的奉献精神和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同时这两种精神也是被他认可和接受的,所以当遇到紧急情况,自我意识还不能做出及时反应的时候,超我层面的意识就蹿了出来,展现到人的行为上,最终才导致了花屋小三郎在开始被抓时表现出的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有了不同的表现。他开始恐惧死亡,开始寻求生存的机会。他将自己的肩章绑在鸡腿上、让翻译官教小六子说日语、甚至到了最后都主动的下跪等行为都表现出了他的畏惧和求生意识。这说明他人格深处的本我在发挥作用,本我这种“利己主义”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人类趋利避害的,当然前提是不会违背超我的规范,同时能够通过自我的筛选。最终花屋小三郎没有因为被俘虏而死去,当然除了他自己的求生欲望,同时也离不开马大三等人的意识的影响。所以,从花屋小三郎的这个对生命态度的过程的转变,看出人的本我最终会控制人类本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关系必须和谐,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样人才会健康发展,才能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三、重合的本能和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所有本能冲动理论之中,性本能冲动是最为重要并影响着人的一生的。他认为无意识中生命力最强的就是被称为“力比多”性本能,这种本能驱使人去追求一切可以让自己满足的东西,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宣泄。主人公马大三对生存和性的欲望是极为强烈的,这是他的本能欲望。他是一个农民,一个除了性和生存几乎没有其他追求的农民。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对性欲望的追求和表现,随后他在做饭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出来,直到最后全村的人都被屠杀,他还在追求他的性本能欲望。弗洛伊德曾说“性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本能,它不仅发挥着巨大作用,发生作用的周期也是十分长,可以说是从人的出生一直到人的死亡。”[1]弗洛伊德的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同时也正是由于马大三对性的追求,才导致了他有了必须要活下去的欲望。

性本能不仅是人的先天的本能,更是后天的一种驱力。这里的驱力指的是一种外界因素,不是人体自身的因素,这种因素可能来源于家庭、他人和社会,例如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他人的各类想法和社会的各种吸引力等,都是驱动人去追求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驱力和本能都会导致人采取行动,但本能更加直接和单纯,而驱力会让人的意识和行为变得复杂。本能所产生的意识活动是纯粹的,不受其他因素控制,来源于人的内心最深处,更是人最真实的想法和欲望。但正是因为本能欲望不受到控制,所以在疑似外放的过程中就必须被抑制,否则将会与社会相背离的,最终受到社会的“裁决”,这种抑制就叫“潜抑”。在马大三带领着乡亲们一起求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表现的本能,同时里面还有驱力的因素。这里的驱力有来自内部意识的,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首先,就其马大三自身而言,他是渴望生存的。其次,因为全村人的性命都在自己手中,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把握,以免出现任何差错;最后,因为同时受到了来自“我”和日本人双重压力,让他更加得多留一个心眼,两方面都要有所满足才能得到长治久安。

当本能被抑制时,内心的意识就会找寻其他方式逃出内心,这个时候驱力就会发生作用,将内在欲望按照社会允许和认同的方式表现到行为上。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当本能和驱力共同作用时,人才能表现出正常的行为,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马大三他的本能欲望就是生存和性,而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的性欲望得到了暂时的压制,表现出来的就只有生存的欲望。与此同时,他的驱力也是要求他要生存下去,此时本能和驱力发生了重合。当二者结合或者重叠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更为惊人。

四、潜抑到升华的转变

人内心的欲望不可能被全部实现,当人们的内心欲望与社会道德、民族习俗相冲突时,这种本能欲望就会被排挤或压制在无意识之中,这种抑制的过程即潜抑。潜抑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东西,文明就是建立在所有人类的潜抑之上的,换句话说人类文明就是建立在人的本能欲望被压制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从两条线索的哪一条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某些人物的精神被压抑了。首先从马大三他们想尽快解决掉俘虏,回归平静的生活这方面来看。马大三和众乡亲在一开始看到这两个俘虏时都有想直接解决掉的冲动,但是迫于神秘人“我”的关系,不能做出伤害他们的事情,因此他们内心想直接杀掉俘虏的欲望就被压制了起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本能欲望是可以被压制的,但是只能暂时被压制,如果永远的被压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要想避免这些问题,就要找寻一种方式来保持本能欲望与外界制度的平衡,这种方式不仅仅要让人的本能得到满足,还要让本能欲望的实现符合社会的各种规范。这样一种将欲望本能“力比多”转化为符合社会发展、得到伦理道德认同的具有崇高价值的创造中去,并使内心欲望得到充分释放和满足的过程叫做升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不见神秘人“我”来提人,内心深处被潜抑的欲望探出了头来,开始计划处理掉两个俘虏。却又不敢自己动手,从而产生了借刀杀人的想法即升华的过程,找寻一种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达成内心深处的欲望。其次,在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两个人求生的这条线索上,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过程。特别是花屋小三郎,由于最开始受到超我意识的影响,使自己内心的本我被抑制起来,他们没有选择直接逃走,当然也没有机会逃走,最后换了一种服软的方式来达到自我解救的结果,同样是潜抑和升华的表现。弗洛伊德曾说:“潜抑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是长久的,必定会有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除潜抑,这种方式就是升华。”[2]从弗洛伊德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潜抑和升华是共生共存的,只是有一定的先后而已。

升华的过程是复杂的,不像潜抑只需要根据社会的要求来抑制自己的本能欲望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抑制的本能欲望中找到能够被转换的部分,同时找到合适的转化方式,展现到社会层面上来,最终使得人的本能欲望“力比多”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人与社会要想统一,就必须使潜抑和升华同时发生作用,而且在同一的过程中还必须以社会的要求为基础,只有这样人的本能欲望才会有展示的空间。

通過对姜文导演《鬼子来了》的精确分析,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精神分析学手法有着巨大的作用。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对经典理论的运用、阐释和传播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 释】

[1]Jane Milotn;Caroline Polmear;Julia Fabricius.精神分析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乃柬、张金颖,2005(02)29-61.

[2] 迈克尔·雅各布斯.弗洛伊德[M].学林出版社:钱丽明译,2007(09)61-69.

【参考文献】

[1] 张京华.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解读《加州杀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9)81-88.

[2] 迈克尔·雅各布斯.弗洛伊德[M].学林出版社:钱丽明译,2007(09)61-69.

[3] 李萍.质疑与颠覆关于《鬼子来了》去意识形态倾向的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8(6)118-121.

[4] Jane Milotn;Caroline Polmear;Julia Fabricius.精神分析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张乃柬,张金颖,2005(02)29-61.

[5] 杨亮.文化视角下的姜文电影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3)96-103.

【作者简介】

左 旭(1996—)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胡铁强(1974—)男,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漫画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