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03-30王艳萍姚武军张朝阳

山西农经 2020年2期
关键词:家蚕防治

王艳萍 姚武军 张朝阳

摘 要:家蚕微粒子病是致命的蚕病,对蚕桑生产与科研影响巨大。对此,应从理论上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及传染途径,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其临床症状,做好未病先防,争取家蚕健康、优质、高产,增加蚕农收入。

关键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防治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2-009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884        文献标志码:A

1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

1.1  传染源

原生动物孢子虫纲的微孢子虫是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源。家蚕和野蚕中的病蚕、病蛾及其尸体、排泄物(蚕粪、胃液、蛾尿)、脱离物(病卵壳、蜕皮壳、蛹壳、鳞毛)、蚕茧等,以及被病原污染的养蚕环境、蚕室、蚕具、柞树叶、桑树叶和桑园害虫等,都是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源。

1.2  传染途径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有食下傳染和胚种传染两种传染途径。桑叶带毒是食下传染的主要原因,胚种传染是母体带给下一代的传染方式。

1.3  临床症状

家蚕感染微粒子病之后,发病率的高低因蚕品种、发育时期及饲育环境不同而异。①卵期发病。蚕卵不规则,大小不匀,产叠卵,胶着力不强,死卵多。②小蚕期发病。疏毛率极低,体色深,体小,发育迟缓,重者逐渐死亡。③大蚕期发病。蚕体为锈色,行动呆滞,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群体差异大,蚕体有黑褐色斑点,眠蚕半蜕皮。④老熟蚕时发病。不结茧蚕多,吐丝慢,薄皮茧多。⑤蛹期发病。体表无光泽,腹部松弛,反应迟钝,有红褐色斑点。⑥蛾期发病。翅薄而脆,鳞毛稀少,易脱落,表现为卷翅蛾、小肚蛾,腹部有黄褐色斑点,血液浑浊,尿红褐色。

2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家蚕防微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方针,高度重视蚕种生产管理体制的完善,防微防病措施贯彻到位。宏观上制定政策,狠抓关键措施落实,深化蚕桑体制改革,吸取先进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在家蚕生产科研中,真正做到无毒、无病、优质、高产。

2.1  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

2.1.1  选择健康的家蚕品种

研究表明,不同家蚕品种之间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这种感受性会遗传给子代[1]。近年来,我国蚕业科研人员在培育具有高抗性蚕品种方面进行了积极研究,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将抗病主效基因导入基础蚕品种,对微粒子病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2]。

2.1.2  无病养蚕环境消毒

消毒防病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养蚕无病才高产。因此对消毒防病绝不能忽视,一定要做到防重于治,无病先防,特别在连续养蚕的情况下,彻底消灭病原体更有其重要意义。

在消毒过程中的具体要求:①蚕室、蚕具要打扫清洗干净,做到不留死角、斑痕、尘土,泥土地面刮一层。②药剂要配准、对症。根据上一期蚕病发生情况,选择对应的消毒药剂,药剂浓度要准确,用药量要足,喷药均匀,喷药后保持湿润0.5 h以上,气体消毒门窗要密闭,防止漏气。③蚕室、蚕具一次消毒要全面。消毒后管理好,不能人蚕共居,避免由于存在死角而使病原体反复扩散造成蚕病期期有。④农村蚕区最好统一消毒时间、技术、消毒药剂,以提高消毒效果。

2.1.3  无污染桑树园管理

根治桑园害虫,防止相互交叉感染。在桑园害虫中有很多能患微粒子病的病害,发病野蚕及桑毛虫等粪便或尸体可以传染给家蚕[3]。

2.1.4  药物治疗

蚕业界早就有开发化学药物添食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研究,我国在蚕桑生产科研中一般采用多菌灵为主剂,配以增强黏附促进内渗作用的辅剂组合成的“防微灵”或“克微一号”喷施在桑叶表面,在有效期内,清洗桑叶,晾干后喂蚕,起到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特效。

2.1.5  无遗传蚕母蛾镜检

目前,家蚕母蛾微粒子病鉴定在实验室中利用免疫法检测、染色法检测及核酸杂交法检测等技术。而在生产和科研中,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主要用光学显微镜进行。患有家蚕微粒子病的个体(卵、幼虫、蛹、蛾),制成标本后,在光学显微镜600~640倍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椭圆形、很强折光的孢子,这是确诊该病的有效方法。在蚕的整个发育过程中,母蛾是最容易检测到微粒子孢子的阶段。

2.2  家蚕微病防治的注意事项

2.2.1  合理抽样,认真袋蛾,防止“张冠李戴”

在蚕桑生产科研中,一代杂交种一般采用抽样集团检验方法,按梅花点每张(4小张)蚕种抽取两个30只母蛾分A、B号对号装袋待检(其中A号为要检蛾袋,B号为备用蛾袋,发现疑是孢子则两袋同检)。镜检家蚕母蛾样本的管理要好,阴干袋蛾,标清蛾号,干燥贮藏,防止过干,也防霉烂。

2.2.2  光线均匀,多调视野,防止“误检漏检”

在母蛾镜检时,光学显微镜调光不可太亮,也不可太暗,依镜检员习惯调成柔和的光,从浅层到深层,多看几个视野。点板人员要从离心沉淀物中下部点,不可点最上部的清液,防漏检(微孢子密度比水大),也不可从最底部太稠、太浊处点,以免造成玻片模糊。

2.2.3  清理蛾袋,彻底消毒,杜绝“二次感染”

母蛾镜检结束后,及时清理装过母蛾的蛾袋,深埋,撒石灰消毒,挖坑焚烧备用袋蛾。从泡蛾、磨蛾到离心、点板,用过的所有器具必须彻底及时消毒,用新鲜漂白粉水浸泡0.5 h以上,再用清水洗净,以备第二天继续使用。一期镜检完毕要写好检种报告,认真计算带毒率,依规进行蚕种淘汰。

2.2.4  相似孢子,加强辨别,做到“宁缺勿滥”

在家蚕母蛾镜检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与微粒子孢子形状、比重、折光相似的病菌孢子,特别是对于初检人员,有时会分辨不准。这时一定要及时送于复检,有必要时用浓盐酸滴定,放置0.5 h后再镜检观察孢子是否消失,如果溶解消失则可能是微孢子,应送上级部门进一步鉴定。蚕桑生产中,一般对可疑孢子所对应的蚕种进行焚烧,宁缺少此品种,也不能留下隐患。

3  结束语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在蚕桑科研生产中影响很大,如果不注意防治,将会减少蚕桑收入,甚至“全军覆没”,给蚕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消毒到养蚕到制种各个环节,相关人员要处处小心,做好微粒子病的镜检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自然,刘吉平.严格消防毒,确保蚕种质量,是小蚕共育的关键[C]//中国蚕学会.中国蚕学会商品性小蚕饲养规程和蚕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国蚕学会,2010.

[2]万永继.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若干种群的研究与控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3]梅玲玲,金伟.家蚕微孢子虫与桑尺蠖微孢子虫的研究[J].蚕业科学,1989(3):135-138.

猜你喜欢

家蚕防治
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家蚕全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
家蚕农药中毒的发生及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在家蚕幼虫蜕皮过程中的表达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胚种传染性与蚕桑质量的影响
与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3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