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0-03-30李登硕
李登硕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0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多发于周围血管疾病,是指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管中静脉血液存在凝结现象[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肢压痛、肿胀与浅静脉曲张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深静脉腔内血液的不正常凝结,多发生于患者下肢,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得到及早诊治,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有效预防肺栓塞疾病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于缺乏运动、长期卧床及患有髋部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急、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发病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乏力、发凉及肿胀情况,如未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极易引发血栓综合征,最终导致肺栓塞,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危及生命。为有效改善患者肿胀、压痛、发凉及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48例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6.8±3.5)岁,病程1d-0.5年,平均病程(2.8±1.4)个月;对照组48例体检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48.6±2.8)岁,病程3d-8个月,平均病程(3.8±1.3)个月。从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看,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选入标准:患者年龄35-6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浅表静脉曲张及肿胀等症状;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已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所有下肢深静脉患者与体检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超声探头频率设置为5-12MHz,取患者仰卧位,使下肢呈外展状,膝盖呈略微弯曲状,髋关节呈外展状。对患者下肢两侧进行由远及近的横切、纵切面扫描,根据下肢静脉血管流向与分布情况,主要扫描静脉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及腘静脉。通过观察患者下肢血管管腔与周围组织结构,记录血栓发生位置、大小及形状。观察下肢静脉侧支血流运行情况,对血管分叉、关节邻近组织进行重点检查。
1.3 观察指标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有效检测患者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股深静脉(PTV)及腘静脉(POV)内径值,并记录患者的下肢静脉CDFI值,并进行有效对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根据发病部位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混合型三种类型,中央型是指髂-股静脉血栓;周围型是指股静脉以下部位发生的深静脉血栓;混合型是指全下肢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9软件处理与分析,年龄等均数用计量资料(±s)表示,血栓类型等用计数资料(n,%)表示,用卡方及t检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内径值
观察组患者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股深静脉(PTV)及腘静脉(POV)内径值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内径值对比表[(±s),mm]
2.2 观察组患者双下肢血栓类型情况
观察组48例患者中,其中中央型26例(左下肢15例、右下肢11例)、占比54.2%,周围型12例(左下肢7例、右下肢5例),占比25%,混合型10例(左下肢6例、右下肢4例),占比20.8%,左右下肢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别对比表(n,%)
2.3 比较两组患者CFV、SFV及POV的CDFI值
观察组患者的CFV、SFV及POV的CDFI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FV、SFV及POV的CDFI值[(±s),cm/s]
2.4 血栓声像图情况
急性血栓形成位置的血管存在明显增宽情况,管壁还算光滑,血栓处存在低回声,管腔内部出现部分或全部阻塞情况,彩色多普勒影像血流情况显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无法探及血流信号;慢性血栓声像图显示,患者静脉管腔存在变窄情况,内壁变粗糙,管壁存在弥漫性增厚或部分增厚,血栓处存在不规则强回声,多普勒超声影像血流情况显示,血流充盈缺损,远端静脉侧支血流存在循环开放情况,静脉瓣膜存在增厚情况,经乏氏试验,仅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流信号。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及血液粘度高等,多发生于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各类手术后,同时还包括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活动受限群体。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深静脉血栓和不完全血管阻塞性疾病,多发于患者盆部、下肢及下腔静脉或颈静脉,其中以下肢发病率最高[2]。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与患者长期卧床、外伤、手术、妊娠及心力衰竭有关。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管与管壁一般仅存在轻度粘连,很容易脱落,如未得到及时诊治,会导致患者活动后出现患肢肿胀或疼痛加重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管成条索状曲张或斑片硬快,引发淤积性皮炎,甚至局部性溃疡疾病,如果血管发生脱落,则极易并发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病情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应用X线静脉造影,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不适用于孕产妇、肾功能不全患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反应患者的血流动力血信息,可有效检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位置与周围组织,根据患者血管回声特点,可有效判断血栓形成情况与程度。相比于以往常用的深静脉造影检查,减少了对患者身体的损害,可重复获取检查数据。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已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的首要诊断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按疾病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期,三者在超声仪器下存在一定差异性[3]。超声仪器下的急性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位置的静脉血管管径有扩张情况,可见近似无回声或低回声;亚急性与慢性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下血栓静脉管径无明显扩张,回声逐渐增强,管腔内存在密集实性低回声,栓塞位置血管内径呈正常或增宽现象,当应用加压的超声探头进行扫描时,血管不会出现压瘪情况。具有无创性、安全性高、好使少、操作简单及连续性好等优点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查中,取得了良好检查效果。
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股深静脉(PTV)及腘静脉(POV)内径值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体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8例患者中,其中中央型26例(左下肢15例、右下肢11例)、占比54.2%,周围型12例(左下肢7例、右下肢5例),占比25%,混合型10例(左下肢6例、右下肢4例),占比20.8%,左右下肢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CFV、SFV及POV的CDFI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CDFI值通过反应血液成分、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壁情况,可全面判断患者栓塞情况。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效果显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