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走新闻路:探寻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精品化新路径

2020-03-28许春初邓国芳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佳作四力

□ 许春初 邓国芳

内容提要 面对“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这场全国性的重大主题报道竞赛,浙江日报策划推出“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报道。老一代、当代、下一代三代新闻人重读佳作,重返现场,追溯历史,记录当下,赋能未来。这场跨越70年的回眸、跨越70岁的传承、超过70人的同走,不仅将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探寻着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路径。

如果2019年的新闻工作中有几个高光时刻,那么对于我们,最亮的一道光肯定来自“同走新闻路”。

前不久召开的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发布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浙江日报“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报道作为地方媒体优秀案例入选其中。这是对全媒体时代省级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探索的肯定。作为主创团队核心人员,我们深感荣幸。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4月,浙江日报策划并启动了大型融媒体报道——“同走新闻路”。以浙报70年来的佳作为原点,由当年写佳作的老记者带领一线骨干记者、高校新闻院系学生,三代同行,兵分15路,重返现场,追溯历史,记录当下,赋能未来。中宣部《新闻阅评》评价:“‘同走新闻路’,续写新篇,给人浓厚的史实感、纵深感、获得感。”

复盘这组策划,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全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特别是省级党报的重大主题报道,要在传播生态裂变中出新出彩,必须增强“四力”,深入基层,积极运用融媒体手段,创新内容、形式、载体,不断提升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一、跨越70年的回眸:以新闻佳作为原点,三代同走,走出厚重感独特性

2019年3月28日,中宣部启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面启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宣传。

面对这场全国性重大主题报道的同题竞赛,作为省级党报的浙江日报,有什么优势,如何脱颖而出?

我们所在的浙报全媒体编辑中心,多次进行“头脑风暴”,竭力寻找全国性主题与浙江特色的结合点,仅方案就改了十几稿,最终推出“同走新闻路”融媒体报道,亮点在于——

(一)视角新:以新闻佳作为原点,贯穿沧桑70年,展现历史厚度

70年辉煌历程,如何回望和把握?重大成就、著名人物、超级工程……这些角度虽然保险,却缺乏新意。巧的是,为筹备2019年5月9日浙报70周年庆,我们正在梳理浙报历史上的名篇佳作。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佳作颇具时代感和典型性,串起来便是新中国70年成长的生动写照。以此为原点,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当下时代性,“同走新闻路”的创意由此萌生。

以浙江开创性、全国影响力为标尺,我们挑选出15篇佳作。比如由浙报记者徐永辉拍摄的图文报道《一户人家十年间》(1959年9月23日刊登),以贫苦雇农叶根土一家的十年之变,生动反映了新中国初期亿万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大翻身的历史性时刻,曾在全国轰动一时;还有为农村改革发出先声的《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报道改革家步鑫生的《企业家的歌》、透事见人更见企业家精神的《鲁冠球成功之路》、解答非公党建之问的《台州三千“党代表”活跃在股份制企业》,以及《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要算一算“三笔账”》等,这些佳作不但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缩影,更反映了浙江在不同历史时期勇立潮头的大胆探索,回答了时代之问,推动社会进步。

(二)载体新:以“同走新闻路”为途径,记录当下,赋能未来

回顾历史不是目的,我们更意在当下和未来。简单的旧闻新续也满足不了我们,于是便有了形式创新:浙江日报联合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由老记者、一线骨干记者、新闻院系大学生组成三代新闻人,重返新闻现场,为佳作续写新篇。我们测算过,三代同行,全媒体采访,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很大,但高投入意味着难模仿,这恰恰是当下专业媒体可以深挖的内容护城河。

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枫桥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曾有重要批示。1999年4月19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就地化解矛盾的典范》,让“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引起广泛关注。20年后的今天,三代新闻人重访枫桥,走村入户。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快捷便利的服务解决矛盾”,用“处理”代替“处罚”的鲜活故事;亲历了困难群众通过惠民服务,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动事例……新鲜出炉的通讯《与时俱进,平安枫桥景常新》,展现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繁荣的新枫桥。

一则则“新闻”续“旧闻”,新旧对比,今昔呼应,激励人们,赋能未来。

二、跨越70岁的同行:传承“四力”,感悟当代新闻人的使命担当

在编辑“同走新闻路”报道的视频、图片和文稿时,我们常被这样的画面感动:

连日阴雨,浙江平湖的西瓜田里都是积水,大棚还在十几米开外。年轻记者何苏鸣有点犹豫,若一脚踩下去,这双鞋就“报废”了。这时,身旁年届九旬、满头白发的老前辈徐永辉鼓励道:“走,跟我来,进大棚去!杨辉军一家就住里面。”有前辈引路,她不敢懈怠,赶紧跟了过去。

站在浙江省海盐衬衫总厂的遗址前,面对着年轻的后辈,85岁的老总编江坪将36年前采访“改革先锋”步鑫生、撰写通讯《企业家的歌》时的经历娓娓道来。听闻那次调查前后长达半个月,与采访对象聊至深夜两点时,年轻记者王世琪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时针已越过12时,浙江遂昌门阵村两委驻地,灯火依然通明。村干部们围坐在记者朋友俞佳友的身旁,向他细数8年来小山村的发展。同行的文字记者聂伟霞,始终端着采访本记录;视频影像记者杨晓轩、李翔扛着器材,一直在捕捉精彩画面。此时,采访组已18个小时没休息了。

……

参与“同走”的老中青三代新闻人共70人,最大的老记者年届九十,最小的浙大新闻学子才20岁。白发翁携手小年轻,走进田间地头,奔向山村海岛,少则蹲点三日,多则奔波一周,深入挖掘当年新闻背后和后来的故事。老一代、当代和下一代新闻人行动与思想上的同行,在实践中“传帮带”,这不仅是对新中国光辉历史的一次次追寻,更是一次成功的“四力”示范和传承,是对新时代媒体人使命担当的体悟。

(一)“四力”怎么炼?九旬记者做榜样

策划方案刚出,15篇新闻佳作的作者,包括90岁的徐永辉、89岁的周守瑾、87岁的吕韶羽、85岁的江坪等早已退休的浙报老记者、老总编,便积极响应,相继回到报社,带领骨干记者和新闻学子重返新闻现场采访。

采访中,骨干记者和年轻学子得知,被誉为“新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的徐永辉,70年来曾200多次奔波浙江黄岩、嘉兴乃至上海等地,持续跟拍叶根土一家。而2019年,九旬高龄的他又背着沉重的摄影包出发……“四力”是什么、怎么练?老前辈用70年的坚持,做出了最好的表率。重访叶根土一家时,记者何苏鸣阅读了大量相关报道,仔细梳理叶家谱系,以便采访中精准把握。不少新闻学子表示,参与同走新闻路,自己上了一堂新闻实践课。

(二)“佳作”怎么写?老总编亲自指导

循着佳作去,带着佳作回,以佳作致敬佳作,恰恰是“同走新闻路”独具匠心的地方。

年轻记者翁浩浩告诉我们,名篇《嵊州雅璜乡干部〈民情日记〉连民心》之所以能让“串百家门,记百家情,解百家难”的“雅璜经验”推向全省、影响全国,就因为它击中了当时基层干群关系普遍紧张的痛点;跟着老总编江坪回访《企业家的歌》刮起的那场“步鑫生旋风”时,记者吴妙丽深深感悟:“精神的力量能穿透时代的帷幕。一部好的新闻作品,也会因精准把握时代精神而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与许多重大主题报道不同,“同走新闻路”报道柔软亲切,亲历式主稿3000字不到,但每篇都值得细细品味。很多报道在采访初期,我们便早早介入,与记者一起打磨甚至改写,有的不下三四遍。“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根土一家的经历也许很普通,但因70年的持续记录而变得不普通;根土一家的故事也许很寻常,但千千万万个‘根土的70年’拼起来就不寻常。他们,汇成共和国的‘根’与‘土’……”当这样的字句流淌,《一户农家七十年:根与土的史诗》报道的张力已然形成,一切都值了。

(三)“好记者”怎么当?一只梨中找答案

与老农业线记者陈纪蔚同行时,年轻记者翁杰得知,20年前还是“小记者”的陈纪蔚,偶然获悉慈溪一只梨卖5元钱的线索时,并未轻易放过或简单处理,而是持续追踪、深入思考,最后引出“效益农业”新理念,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农业工作的新抓手。这种对事物的敏锐觉察和对细节的用心捕捉,正是记者需要掌握的独门绝技。无论采访手段多么先进、传播介质如何变化,记者的这门功夫,机器永远无法取代。

一路同走,感受初心。年轻新闻人感慨:“同走新闻路”,走的不仅是新闻佳作的回访之路、时代变革的记录之路,更是传承好作风、践行“四力”之路。中宣部教育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此编发工作简报《三代新闻人同走新闻路——浙江日报新闻队伍践行和感悟“四力”的生动一课》。

三、超过200人的融媒体大练兵:“四全”理念指引,打造重大主题报道精品

与以往“纸”上的主题报道相比,“同走新闻路”融媒体特色鲜明,传播效果不错。15组报道悉数被学习强国APP、人民网、央视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转发,其中3组上了学习强国APP首屏;15篇主稿仅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的总点击量就达720多万,每篇均在30万以上;17条视频总播放量短时间冲破250万。

这是因为,我们打破常规,组建团队,集团化作战、专业化生产,开展融媒体大练兵。从策划、采编到运营,我们将融媒体的理念浸透在每个环节,力求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探寻全媒体时代内容精品化生产的新路径。

(一)创新纸媒表达方式,提升“悦”读体验

“同走新闻路”15组报道跨版呈现密集推出,历时19天,这在浙报历史上属首次,在国内党报中也鲜见。15个跨版,体量大、分量重,但元素丰富时尚大气,视觉冲击力强,读起来并不“沉重”。不足3000字的主稿,以记者的亲历式报道吸引读者深入阅读。老记者感言再现佳作魅力,大学生手记着重“四力”体悟,专家点评提升报道高度。新老图片、佳作回眸和大事记等配件则丰富了版面语言。每个版面配视频报道、佳作原文二维码。文、图、视标配,故事与观点齐飞,新老佳作隔空呼应,大大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二)组建跨部门采编团队,开展融媒体大练兵

内容创新的背后是机制创新。报社根据融媒体报道需求,调集各部精英,组建超过200人的“同走新闻路”项目团队。

前方15个采访组达70人,除了文字、图片记者,每组配备2名视频影像记者。他们在采集和生产图文等常规新闻素材的同时,还制作了15个高质量的独立视频产品、1部微电影和1个快剪视频。

后方“中央厨房”达130余人,负责选题策划、报网端编辑、视觉设计、运营分发、效果评估等。根据前方素材,我们根据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特质,个性化加工、针对性分发,确保优质内容以最优形态“面世”。

通过这次大练兵,采编人员融媒体思维和实战本领大大增强,之后我们推出的“高温下的风景”“浙人匠心”“不一样的网红”等策划报道中,团队战斗成常态,独立视频成标配,多元分发成习惯。

(三)聚合平台资源,奏响全媒体大合唱

“同走新闻路”能实现从单一图文到全媒传播,在我们看来,内容的高质量是前提,新媒体矩阵联动、多平台资源聚合的运营机制则是助推器。

稿件未成形,运营已开始。“同走”报道开启伊始,我们便同步成立运营小组。每天凌晨,待版面签发付印,我们便将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所有素材打包,发送至分发小组微信群。清晨,浙江新闻客户端无缝对接,在头条重要位置刊发,同时分发给学习强国APP、浙江在线等平台。接着,浙报新媒体矩阵集体加入推广,官方微信、微博及“政已阅”“涌金楼”“有风来”等微信公众号即时推送。随后,浙报新媒体发展中心根据稿件特点,向人民网、央视新闻、今日头条等平台做纵向精准推送,并向省内多地的地方发布、门户网站和行业企业公众号做横向精准推送。运营上的内外合力、纵横交织,使优质内容快速传播,优质渐渐成为优势。

■ 上图 2019年春,90岁的徐永辉(右二)带着浙报年轻记者、浙大新闻专业学生,在“同走新闻路”采访中钻进西瓜大棚,重访叶根土的大外孙杨辉军。■ 中图 站在浙江省海盐衬衫总厂遗址前,85 岁的浙报老总编江坪(右一)向年轻人传授自己的“四力”秘诀。■ 下图 在“同走新闻路”采访中,浙报佳友民情工作站首任站长、记者俞佳友(右一)带队跋涉,探访当年红军在门阵村的练兵场。

“同走新闻路”的成功实践,犹如阳光照亮了我们。虽然5G时代万物皆媒,但在“四全”理念指引下,专业媒体仍大有可为。2020年又是大事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等,都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做出新意和影响力?跳出浙江看浙江,技术推进内容创新,更多的融媒体创新等待我们去探索。

猜你喜欢

佳作四力
Masterpieces佳作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佳作欣赏
佳作精赏
佳作展示
佳作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