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年味儿中寻找新闻的味道

2020-03-28张吉存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路站锅炉房供热

□ 张吉存

走下去,去记录火红的城市;走下去,去记录火热的生活!每当春节,这就是坚持在采访一线的新闻人共同的选择。“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播朱广权的这句话,是对新闻工作全年无休的准确描述,同时也说出了参与新春走基层的媒体工作者的心声。每年春节,我基本上都是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就出家门,首先要到锅炉房与司炉工一起“守岁”,零点过了就会与环卫工人一起“扫红”,大年初一又要到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工地上走一走……

笔者是《大连日报》记者,负责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的报道工作,细细算来已连续9年的春节在采访岗位上度过。9年没与家人一起大年三十守岁,家中老大已经10岁了,孩子会问:“小朋友的爸爸都要全家一起过年,为什么我的爸爸春节总还要去工作?”听到这话,虽然心中很是愧疚,可是“捧起”每年春节期间的报道,内心对记者这一职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还是油然而生。

一直以来,我积极参与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深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做到“脑勤、耳勤、手勤、腿勤”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在2014年,我荣获第十二届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从2016年开始,大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我年年都获得“先进个人”。

“焊花”美过漫天璀璨的烟花

2014年,大连市建设地铁1号线、2号线进入关键之年。

当年春节,我把采访目光聚焦到地铁工地上。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很多人全家团聚的时候,大连地铁建设工地上,许多工人还坚守在地铁施工的一线……仅仅经过一天的休息调整,大连地铁建设的各个标段都相继恢复施工了。大年初一,在地下30多米深的长春路站至联合路站的区间隧道内,记者与施工人员伴随着轨道上飞舞的焊花,一起亲历地铁2号线轨道铺装工程“马年第一焊”。

清楚地记得,那天早晨很冷,说话都会不停吐出“白雾”。焊轨队队长陈德全手拿一挂1万响的鞭炮正等着我。他说:“今天恢复施工,也是马年第一焊,一会儿放上一挂鞭炮,图个喜庆,让施工现场也有个过年样儿。”

我跟随陈队长经过联合路站的通道口来到隧道内,沿着左线隧道走向作业区。大约前行900多米,来到闪光接触焊轨机组前,只见提前进入隧道的施工人员正在分工进行焊轨的准备工作。现场工人神情专注,丝毫也不敢马虎。隧道内操作空间有限,为了查验焊接前的轨道接头是否对接准确,焊机头的操作员李焱趴在轨道边用手触摸轨道接头左右高低的情况。陈德全告诉我:“联合路站铺轨基地作业场地比较小,下井的轨排只能是12.5米的短轨排,这样导致长春路站至联合路站区间需要焊接的轨道接头比正常情况下多出1倍,单线隧道就有100多对接头。”由于地铁列车设计最高时速达120公里,为保证安全平稳运行,焊接完成后还要对每个焊头进行粗磨、探伤、正火和精细磨等工序,最终使轨道平直度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厚度。

当准备充分后,伴随着鞭炮声,焊轨机组开始了“马年第一焊”。在焊接现场,焊花飞舞,焊轨机不断轰鸣,噪音有时超过90分贝,油烟混杂让人喘不过气来。陈队长说:“我们都在全国七八个城市焊过轨,家不在大连,过不过年都不重要,多抢一天活儿,就能让地铁早一天通车。”对于这一幕,我在采访本上写道:“尽管非常熟悉地铁建设,尽管已经多次采访节假日施工人员,可此刻我仍然觉得,眼前的焊花如此绚烂,美过漫天璀璨的烟花……”

感受祖孙三代对城市的爱

作为城市管理工作报道的记者,每年春节“扫红”的采访是必须进行的,如何在这样典型的“四季歌”报道中突出新意,也是每年春节我必须“下功夫”的“作业”,要把年年岁岁相似的“四季歌”唱出“新词”与“新曲”。突出“新意”,最重要的一点就要求记者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生活,采访时要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年年“扫红”,我的年年“扫红”报道却不同。与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一起“扫红”,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志愿者,成为大连市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力量,甘于奉献、热心付出;连续多年“扫红”垃圾量的逐年 递减现象,一线环卫工人亲身感受到“一年比一年少”,这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市民环保意识增强,选择少放或不放鞭炮;环卫工人王锋在春节除雪中,为保护同事受重伤,将他的事迹报道后引起全市关注,后来王锋被评为“大连好人”。

记忆最深的一次报道是2019年大年初一凌晨,我与环卫工人孙凤江、蒋红梅祖孙三代一起去“扫红”的报道。来自黑龙江的孙凤江、蒋红梅夫妇一直在大连洁立德公司做环卫保洁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老环卫”,所在班组主要负责虎滩路及两侧小区的环境保洁工作。除夕夜的钟声刚刚敲响,一家三代就来到渔人码头集合地点,一家人组成了一个“战斗小队”,推车的,扛揪的,拿扫帚的,拎袋的,人手一件工具。

孙凤江大声说:“开始战斗吧!力争在凌晨4点完成任务!”按照预案分工,一家人扫的扫,收袋的收袋,装车的装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孙凤江一会儿教儿媳如何扫、如何堆堆儿,一会儿又提醒儿子如何装袋装车垛垛儿,看他忙碌的身影,就像一个战斗指挥员在指挥。最小的小孙子才6岁,也拿着袋子像模像样地装路边的鞭炮垃圾。

孙凤江说:“这样的扫红,我们一家人并肩战斗已有八九年历史,都习惯了,也算是‘打仗’全家上,扫红祖孙兵吧。”老伴和儿媳接过话题说:“放烟花鞭炮影响空气质量,还制造垃圾,破坏市容环境。不过,这几年,明显感觉放鞭炮的越来越少了。以前,除夕扫红基本要扫到初一早晨七八点钟,今夜扫红凌晨四五点钟就能结束。”

看着祖孙三代忙碌的身影,我深深地感受到,正是有成千上万的“孙凤江”一样的普通人,默默地奉献着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记者就必须无条件地、长期地深入基层,应该主动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贴近群众,在与群众深入交流中获取新闻作品的原材料。只有通过这样深入现场,采访大量详实生动、有说服力的感人事实,才能让新闻作品鲜活、具有感染力,自己被感动的时候,读者也会被感动。

司炉工的年夜饭特意多了我一份

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在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城市供热工人正在一线用辛勤的工作为每家每户默默地送上“暖流”。我已经连续7年在不同的锅炉房里,与司炉工一起过年守岁了。

2016年至2018年的大年三十,我都在大连虎滩供暖工程有限公司锅炉房度过。这几年,这座锅炉房连续大投入,对供热管网实施改造,进行环保升级建设,不但实现了环保排放,而且供热区域的供热质量明显提升,百姓叫好。

2018年春节,我大约晚了一小时到锅炉房。刚进入,司炉工杨财就高兴地招呼:“你可算来了,饺子都带你的份了,就怕你不来。”锅炉房里共有3台锅炉,分别是65吨、40吨、20吨,前方挂上一排12个大红灯笼,年味十足。杨财家在吉林,老伴与儿子、孙子都在老家过年,因为忙活供热,都忘记了给家人打电话。杨师傅笑着说:“还没来得及给家人打电话,你也没在家过年,正好咱俩和工人一起过年吧。”

□ 图1 春节期间,张吉存在地铁工地采访。

□ 图2 春节期间,张吉存在锅炉房采访供热。

□ 图3 张吉存操作供热远程监控系统查询住户家中室温。

记者注意到工人在锅炉前的小桌子上已摆好饭菜,值班总经理孙林叮嘱我:“你说今年三十是最后一年在我这里采访,明年就去别的锅炉房,今天你一定要和我们吃年夜饭。”年夜饭还记得带我一份,这正是对我坚持大年三十也在一线采访最大的褒奖。

新春走基层,是在年味儿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与采访中感受城市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居乐业。情到深处自然真,意到切处自然实。只有扎实深入地采访,带着感情走基层,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感知群众的冷暖,挖掘最富现场感的细节,记录生活化的语言,才能写出充分的、朴实的、鲜活的报道,不断呈现出有“温度”的新闻。

基层故事多,说起走基层的故事,思绪更是如开闸的水一样在头脑中涌现。可以说,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完成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自身成长的必由之路。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其实,走基层本来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这种新春走基层应该是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常态,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这样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路站锅炉房供热
近期实施的供热国家标准
集中供热煤粉热水锅炉房设计要点
以西昌路作为起点站的昆明地铁1号线及支线行车组织方案研究
锅炉房现状调查及分析
——以沈阳市和平区既有锅炉房为例
徐州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综合开发地块基坑设计与研究
PPP模式应用于城市供热项目分析
风电供热之路该如何走
燃气锅炉房消防安全设计探讨
汽轮机供热系统的技改创新
2012年上海启动轨道交通13号线二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