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2020-03-27孔欣欣郭楠楠

农产品加工·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孔欣欣 郭楠楠

摘要:分别就新形势下传统食品制造业及新兴食品衍生行业人才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并论证地方高校依托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科学性、明智性、便捷性。在总结我国食品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典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该模式实践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为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工科;食品应用型人才;人才需求分析;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20.01.035

Abstract: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raditional food industry and emerging food derivative industr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sed,and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local colleges relying 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new engineering subjects were scientific,wise and convenient.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ypical practice result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for food specialty in China,several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handled well in the practic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were discussed,and the references were provided for the training of food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food applied talents;talent demand analysi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raining mode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一直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整体步伐不断调整,2017年   2月以来,在教育部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下,我国多所高校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实践工作。2年来,教育部多次发布指导性意见对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分别提出了对应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指出要“改革与实践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对诸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而言,根据新形势下人才需求新要求,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道路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是主要改革实践方向[1]。

1   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产业依托及需求分析

1.1   新形势下传统食品制造业对食品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1.1   传统食品制造业新形势下的变革方向

21世紀是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的“新”世纪,我国食品传统制造业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首先是产业流向发生颠覆性改变,从以前的“生产→经销商→消费者”转变为“消费者→设计→企业”;第二是产业结构发生巨变,消费端不断倒逼产业端产品、技术、信息、管理等持续创新与升级;第三是产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过渡;第四是产业利润来源发生变化,从单一实体销售向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甚至向单一互联网销售发展,消费人群也更加细分化,个性化消费、体验式消费及“粉丝”(Fans)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比例越来越高。

1.1.2   传统食品制造业对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

才需求分析

新形势下食品传统制造企业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生存和变革的关键,这一进程需要大批能适应和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这其中对食品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最大,且提出了更多新要求[2]。

第一是需求能适应和推动食品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具有良好管理素养、较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复合性食品应用人才。传统食品制造行业多为劳动力密集、粗放加工、技术水平低、高能耗、设备差的企业[3],这些企业想要转型升级,必须根据市场新变化新需求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引进和使用新设备、消化和运用科学管理体系、培训和管理新产业工人,这些都需要扎根于生产、质量、设备、采购管理一线的基层技术型管理人才去推动和实现,但目前这样的中坚力量缺口巨大,需要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及时补入。

第二是需求能适应和推动智能化生产及信息化管理,具有良好工程素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特别是熟悉新型工业技术软件的复合型应用人才[2]。21 世纪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4],食品制造只有由机械逐渐代替人工,效率和产能才能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才能更趋稳定,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推动力,除了优秀的机械、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人员外,更离不开掌握现代食品生产思维模式,通晓工程设计、智能生产和信息化管理的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

第三是需求能适应和推动“互联网+食品技术应用及管理”,具有良好互联网思维,既熟悉食品学科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懂得网络管理和营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目前,越来越多的食品传统制造企业已经计划或已经搭载了互联网这艘巨舰,从新产品开发到采购生产再到仓储运输销售,供应链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营销已经覆盖到食品制造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人才流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现代食品制造企业必须建立一支“互联网+食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才支撑。

1.2   新形势下新兴食品衍生行业对食品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当今世界以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5],我国食品产业链也在经历着快速延伸和拓展,诸如第三方检验测试行业、认证咨询行业、健康管理行业等新兴食品衍生行业在国内迅速崛起,对食品应用型人才产生了旺盛需求。

1.2.1   第三方检验测试行业

检验测试行业数十年前在欧美、日本等已较为规范,我国检验测试行业发展要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百姓和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加强,在政府引导下,以食品农产品检测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行业。这些企业性质的检测机构,主要以民营检测机构和外资检测机构为主,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和大学实验室以外的国家检定和临时抽样检测等任务[6],此外还通过市场化机制,承担各企事业单位的委托检验测试、计量检定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由于此行业专业性强,工作质量要求高,在我国起步较晚,基层技术岗位和技术性管理岗位普遍缺乏高质量食品应用型人才。

1.2.2   认证咨询行业

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近年来,我国食品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扩大,但也频遭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产品质量管控屏障,为获得产品出口的自由通行证,很多食品制造企业都主动开展了诸如ISO 9001,ISO 22000,HACCP,ISO 14001, BRC,IFS等管理体系及产品认证工作[7]。为快速达到相关技术标准或强制性要求,从上世纪末开始,一些为企业助力的认证咨询机构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并逐步形成特色行业,在未来,“品牌化、国际化”将成为我国认证咨询机构做大做强的目标。但与欧美更为发达的认证咨询业相比,我国现有认证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人数少,而且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狭窄且严重老化、欠缺现代咨询意识和技能、缺乏战略发展观念、缺少竞争观念和责任感,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高校,为认证咨询行业输送更合格的食品应用型人才责无旁贷。

1.2.3   健康管理行业

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大陆地区健康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与健康相关的食品工业、养老产业、健身用品等产业也不断赋予大健康产业新内涵[8]。健康管理行业隶属健康产业,由健康检测与监测、健康评估与指导、健康干预与维护等3大基本服务模块构成,内容都与饮食健康有关,然而与大健康管理产业发展迅猛不匹配的是我国健康管理行业高质量从业人员严重匮乏。尽管我国已经有近百万人获得了公共营养师等证书,数千人获得了注册营养师、营养技师证书,但与我国人口基数相比,专业营养测评指导维护人才依然非常缺乏,而且更缺乏掌握食品营养学和食品配膳基本理论,能够通过食疗预防疾病、改善体质,而且能灵活运用心理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环境与健康、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等理论开展科学性咨询指导的复合性食品应用型人才[9]。这类人才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非常明显,从高校食品类专业培养是重要的途径,但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目前还无法满足行业人才需求,需要探索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依托产教融合培养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依托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必然性

应用型人才主要指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设计、规划、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10]。在新形势下,依托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必然性,其中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力军,更应當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融合培养道路,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地方高校、企业二者间存在高度的利益耦合。对企业而言,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来自高校的前沿技术、信息和高智力思想,还需要从事基层技术和管理岗位的高校实习生或毕业生;对地方高校而言,企业通常具备高校不具有的真实工作环境、设备装备、市场信息以及大量具有专业实战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才,也是接收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主体。高校和企业利益存在交集,相互依赖,能够通过产教融合整合资源来实现共同利益[11]。其次,由于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力量、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及环境等还不能培养出新形势下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需要的新型人才,走产教融合之路是地方高校的明智之举。第三,地方高校走产教融合之路具有明显地域优势,在同语同俗背景下,与近邻合作育人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地方高校走产教融合道路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是一条科学、明智、便捷的必行之路。

2.2   新形势下食品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2.2.1   我国食品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践现状

我国食品“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实践中,由大学、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制造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新兴食品衍生行业人才培养方式也在初探中。在依托产教融合培养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如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自2015年起探索了“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协同育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导师制、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与实践[12];集美大学以食品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全程产学“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13];钦州学院结合北部湾经济带对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探索实践了产教融合新培养模式,重新构建“岗位-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对学生实施4个方向分类培养,并在校企合作基地安排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技能强化实践”[14];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研发、生产线,安排学生在企业专家与“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下不出校园完成校内轮岗实习实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15];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当地龙头食品制造业和新兴食品衍生行业人才需求,自2016年起与郑州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河南安比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新工科卓越工程师班,在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行业特色课程培育、校企协同开发特色教材、校企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名师工作站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特色“3+1”培养模式。

2.2.2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践中应处理好的问题

第一,理性选择合作行业及合作企业。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开设食品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多为地方高校,办学综合实力不够雄厚且办学规模不大,在选择合作行业及合作企业时不宜贪多贪大,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区域食品产业特色,选择具有强烈合作意愿及合作实力的企业合作,才能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做深做实做长久。

第二,合理选择合作模式。目前我国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项目主导型、校企协同型、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式、委托研究式、导师主导式等,无论哪种合作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弊端,应当因地制宜、因势而变,选择校企学三方利益有最大结合点的模式,并持续改进。

第三,精心设计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针对食品产业新发展制定适合不同业态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是必然要求,受师资队伍、招生规模、专业硬件条件等限制,制定面面俱到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方案不大容易实施。对高年级食品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按专班培养人才、校企联合开设特色专业课程是一条容易实施的路径。

第四,扎实推进合作培养模式实施工作。在校企合作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矛盾的地方通常是具体实施过程,比如学生实习和原人才培养方案冲突问题;企业植入课程怎么上,谁来上,什么时候上,如何考核等问题;学生进入企业后实习岗位与学生期许及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契合问题;学生实习期间如何管理,如何预防和处理学生安全问题等。以上种种操作性问题都需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用心实施和持续改进。

3   结语

食品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关乎国计民生。在未来,无论是食品传统制造行业,还是新兴食品衍生行业,各行业各领域都需要大量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支撑,其中食品应用型人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及教师,应该更加积极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并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为食品产业创新升级和振兴培养更多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王培良,李兵,王荣德,等.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视角[J]. 中国高校科技,2018(3):45-47.

赵良忠,廖金花,伍桃英,等. 基于校企合作的食品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海峡科学,2018(5):67-69.

朱凤妹,马彦格,刘素稳,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2015(10):134.

杨铭铎. “工业4.0”智能时代餐饮企业发展思考[J]. 美食研究,2017(4):1-4.

孔欣欣,王莹莹.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艺”课程群建设探索[J]. 农产品加工,2019(1):107-109.

郝俊. 深化第三方食品检验机构市场化发展的相关策   略[J]. 食品安全导刊,2019(9):52.

张锐. 探析我国认证行业发展环境及趋势[J]. 科技信息,2010(28):86-87.

张冰松,向昭颖,赵韬.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 职业技术,2017,16(2):74-75.

胡二坤,刘旺余. 大健康背景下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8(13):77-80.

雷存喜,俞福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本位”及其培养路径[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5):26-27.

毛才盛,田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9(7):7-12.

辛志宏,董洋,徐幸莲. “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2016(4):30-35.

王雪艳. 集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742-744.

游刚.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以钦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为例[J]. 钦州学院学报,2016,31(1):75-79.

王德国.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 广东化工,2018,45(14):37-38. ◇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