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民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流变

2020-03-27马佑蕾

卷宗 2020年3期
关键词:流变民歌

摘 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丰富的时代面貌和生活气息。本文将从抒情主人公的界定和历代民歌所反映的内容和时代特征入手,分析抒情主人公在历代民歌中的流变。

关键词:民歌;抒情主人公;流变

1 抒情主人公的界定

1)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概念。抒情主人公是抒情性作品当中能够抒发主要情感并且直接代表作品人物说话的言语者,在鉴赏分析诗词、民歌的时候,读者并不能直接地面对作者去了解诗歌当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而是通过作者所塑造的抒情主体的形象、动作以及言语来捕捉作品所蕴含的抒情意味。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诗歌是抒情性较浓的文学样式,作者触物兴情,有感而发,可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对于这两者的关系须作以下几点说明:首先,抒情主人公这一概念决不等同于作者。现实中作者的实际人格与诗歌当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将两者等同起来。其次,作者可以充当抒情主人公,或者作者可以置身于诗歌之外,通过塑造抒情主人公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或者诗人代人立言抒他人之情,而不是作者自身的情感,所代之人便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3)抒情主人公和人物角色的关系。抒情主人公和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概念是不同的,抒情主人公不一定是诗歌当中的人物角色,同时人物角色也不一定是抒情主人公。当诗歌中除了抒情主人公这一说话者之外,还存在其他的人物角色,并且抒情主人公与其他人物角色有关联的时候,角色人物的情感便是由抒情主人公来进行转述,这时抒情主人公是诗歌中的一个人物角色。当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与当中的人物角色没有关联,而是站在诗歌外进行抒情的时候,抒情主人公就不是诗歌中的一个人物角色。

2 古代民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流变

中国古代民歌的发展历史悠久,承传流变的脉络十分清晰,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总体来说,从抒情主人公身份形象的转变、由雅到俗的变化及平面化到生动化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民歌的发展脉络。

《诗经》“国风”是各地区的乐调,其中的周代民歌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农事劳动、畜牧田猎的生活,以及对政治黑暗的怨刺,同时还有反映婚姻爱情的大量诗作。《豳风·七月》中抒情主人公“农民”从年初劳作至年终,苦吟出农业生产的辛酸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在情诗当中,《邶风·静女》描写了男女幽会,抒情主人公男子的感情表现的细腻真挚,《郑风·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抒情女主人公等待情人,发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①的感叹。这些都能反映出《诗经》当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热烈。在反映夫妻婚姻生活的诗当中,《卫风·氓》中抒情女主人公控诉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在婚姻破裂中却表现出刚强果断的性格。《诗经》中的抒情主人公所抒发的情愫总体上是较为含蓄克制的,即使有少数情感的喷发,也不是强烈的痛苦和欢乐的一览无余,而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抒情表现上细致隽永,抒情主人公的言语也是雅致细腻的。

汉代乐府诗歌是在《诗经》之后,民歌创作的又一个高潮。汉代乐府机构的设立,使得各地的歌谣乐曲广泛地被搜集,呈现了绚烂多彩的画面。《汉书·艺文志》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描述汉乐府诗歌,可见其具有长于叙事,略于抒情的特点。《东门行》中表现了社会最底层人民家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②使得男主人公不得不奋起而发,走上反抗的道路,诗中抒情主人公通过对话、独白以及动作,表现出了其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在关于爱情的题材当中,抒情主人公表达爱与恨时都颇为大胆辛辣,例如《上邪》中抒情女主人公的誓词,举出五个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达她对爱人的忠贞不渝。在《有所思》当中有“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③抒情女主人公遭遇背叛,果断表示从今以后形同陌路,这与之前民歌当中的抒情女主人公稍有不同,由内心的控诉变为毅然的行动,她显得更为决绝。汉乐府除了叙事抒情诗以外,还有多首寓言诗,作者假托动植物之口来抒发其感情,抒情主人公便是动植物,例如相和歌辞《乌生》。

综上,汉乐府民歌抒情主人公的言说方式及形象刻画不仅继承了《诗经》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多个方面有所进步。抒情主人公抒发情感的方式更为直露泼辣,由内心的抗争走向行动上的对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由人扩展到寓言化的动植物,抒情主人公的言語形式更为复杂。从抒情主人公的抒情方式以及抒情内容中,可以展示出女性无论如何热情地表达爱恨,但总体上还是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影响,在婚姻爱情当中,还是处于被动地位,其情绪还是因男性情感变化而被动变化,处于依附地位。

魏晋以后,清商乐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差异,南朝民歌呈现出了清新缠绵的风貌,而北朝民歌则具有了豪放粗犷的特点。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内容较为狭窄,以描写爱情为主。在吴声歌曲中,抒情主人公多为女性,“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④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主观的希望男子永不变心,体现出封建伦理纲常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在《华山畿》中:“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⑤这位抒情女主人公为了获得婚恋自由,即使失去生命也要争取相爱的权利。而在西曲中,更多的是将劳动和爱情结合起来,因而其抒情主人公在情调上更为开朗明快,与吴歌抒情主人公闺阁气息浓郁、哀怨缠绵不同。总体上,其言语风格都是清新浅近的,抒情主人公语言上大量运用了双关语,使得表情达意上更加含蓄委婉,体现了雅的特色。北朝民歌的内容较为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抒情主人公除了女子以外,男子的比重加大。

官府采诗的制度自六朝后废止,导致隋唐五代的民歌鲜少存留,直至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后,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崛起,能够体现市井生活的俗文学民歌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晚明社会崇尚人性的思潮逐渐兴起,以晚明时期冯梦龙辑录的两部明代民歌专集《挂枝儿》、《山歌》为例,其内容多表现了明代中晚期下层民众的世情俗态,描写了男女的婚姻爱情生活,民俗的味道较之前代更为浓烈。抒情主人公身份形象较之前代民歌进行了扩展,除了处于爱情婚姻中的男女、劳动人民等,还大量出现了工商业者、妓女、尼姑和尚等形象。抒情主人公在两性关系的表达上更加的热烈直露,虽然前代民歌在抒情主人公抒情方面也有较为直接显露的部分,但与《挂枝儿》、《山歌》相比,还是比较委婉曲折、含蓄隽永、合乎雅正的。在抒情主人公的言语形式和形象刻画方面,俗的成分加重,言语更加市井化,个体形象由平面化趋向立体化,抒情主人公在抒情时的情节性、动作性加强。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民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继承前代特点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发展,在身份形象的扩展、抒情言语由雅及俗、抒情形象立体化等方方面面都有所发展。

注释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46.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37.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42.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98.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74.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明)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全唐诗(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作者简介

马佑蕾(1994-),女,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献。

猜你喜欢

流变民歌
畲族民歌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