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鹿造型风格初探
2020-03-27滕逍霄
滕逍霄
摘 要:本文将商周墓葬中出土的写实型玉鹿集中起来,根据发掘报告中的文字描述,拓片、线图、照片等材料,对其进行特征归纳。依照造型风格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代表商周时期玉鹿兴起,鼎盛及逐渐衰落的过程。尤其注重对鹿角的考察,认为昭穆时期分两主枝、多小枝的树杈形高耸大角最具代表性,也是玉鹿发展过程中的高潮。同时结合现有的考古材料,初步探讨商周时期玉鹿的功用、使用等级、地域分布等问题。
关键词:商周时期;玉鹿;鹿角;造型;风格
1 绪论
玉器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文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古人用玉的记载。在以往对出土的动物型玉器所做的研究工作中,对想象动物型玉器关注较多,如夔龙、神兽、怪兽、凤鸟等,将写实性动物型玉器单独分离出来的研究较少,对玉鹿这一形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鹿,是古代艺术题材中常见的吉祥物,被视为仁兽,有祥瑞之兆。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在玉石材料上雕琢鹿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仅发现一例,为石家河文化的滑石鹿头形饰。但其材料选用滑石,不能归为玉鹿的范畴。因此,据现有的考古资料,鹿纹,以玉器作为载体,在整个先秦时期发展历程中,最早出现于晚商时期,盛行于西周,此后逐渐衰退,零星出土于春战时期。
2 时代与造型
根据墓葬中出土玉鹿风格的变化,本文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2.1 商末到西周初年武成康王时期
这一时期是玉鹿的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数量少,造型简单。鹿身或光素无纹,或仅用几条简洁阴线雕出细部,对蹄足更是做极为简单的处理。这一阶段,不注重刻画鹿的神情仪态,多大头短颈状,鹿耳较大。眼睛有圆目、条状目和“臣”字目三种,以“臣”字目为多。同时不注重表现鹿的动态美,整体造型以伏卧回首状居多,站立者极少,不见奔跑状。鹿角也缺乏表现,无角或小角者居多。有的玉鹿是借玉料的基本形状雕出轮廓,各部位比例失调,缺乏生气。
根据雕刻方式可分为两种:
1)立体圆雕,仅1件,为鹿首形饰,出土于山西省灵石旌介村商墓M2。
2)扁平体浮雕,是这一时期玉鹿的主要形式。根据有无鹿角分为两种。第一种,无鹿角,共3件,分别出土于妇好墓、殷墟、石鼓山西周墓M1。形似幼鹿,均为俯卧回首状,双耳后展,短尾或无尾,均钻有孔穿。第二种,有鹿角,共2件,分别出土于鹿邑太清宫M1和滕州前掌大遗址M3,均呈站立状,有钻孔,双面雕刻。
2.2 昭穆到厉王之前,经共、懿、孝、夷王
这一阶段是玉鹿的成熟发展时期,写实与夸张的塑造手法并用。这一阶段仍以扁平体浮雕片状为多,圆雕较少。造型刻画上注意形体比例关系的协调,对细部进行了写实刻划。造型多样,有的竖耳张望,有的回首凝视,有的侧目寻觅,有的伏卧回首。鹿身多光素,有的在腿和腹的交接处用勾撤刀区分出前后腿,显得腿部粗壮有力,蹄部多琢磨细致。鹿的嘴尖瘦,颈部细长,鹿耳似牛角形或叶形,较上一阶段小,更为写实。眼型有“臣”字目、橄榄形目及圆目。
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流行分枝大角鹿的玉雕体裁,以夸张的手法刻画鹿角,鹿角高耸繁茂,充满活力。角基甚短,角柄宽大,角干粗壮,且分枝繁茂,有的主枝甚至分八小枝,眉枝往往也较为粗大。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刻画角之外,其他细部较第一阶段也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如大眼,胸部突出,臀部肥厚丰满,后腿的外关节处常有一突出的尖角。
根据雕刻方式可分为两种:
1)立体圆雕,共2件,均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乙室。与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这两件圆雕均雕出鹿的全身。形似幼鹿,作站立状,鹿身健美,情态活泼,充满稚气。
2)扁平体浮雕,共11件,是这一时期玉鹿的主要形式。根据有无鹿角和鹿角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鹿角,仅1件,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甲室。第二种,为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共6件,分别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甲室、茹家庄一号墓乙室、张家坡墓地的M215。鹿角形态多样,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刻画。有的呈向上挺拔状;有的呈卷曲盘旋状;有的对称分两主枝,每一主枝分不同数目的小枝;有的末枝向内卷曲;有的末枝向上蟠曲;有的末枝向外延伸;有的眉枝粗壮;有的眉枝细而弯曲。第三种,为并列式分枝鹿角,共3件,分别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甲室和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均回首状,鹿角较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略小。角柄宽大,角基粗壮。
2.3 厉王到惠王被灭,经宣、幽王
这一阶段是玉鹿的逐渐衰落期。这一阶段玉鹿均为扁平体浮雕,不见圆雕,数量也大大减少。此阶段延续了上一阶段的部分特点,如流行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对后肢及蹄足刻画细腻等。与第二阶段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对鹿角的刻画上,鹿角虽仍盛行分两枝的树杈形角,但较之前明显变小,形式单一。同时又回归早期大眼的特征。
根据有无鹿角和鹿角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鹿角,共2件,均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第二种,为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共4件,分别出土于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和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这一形式的鹿角是上一阶段的延续,但呈现短小,造型单调的趋势。第三种,为单枝的树杈形角,仅1件,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季墓,是这一阶段新产生的玉鹿造型。作奔跑状,翘首,橄榄形目,叶形大耳,短尾粗腿。角单枝,左侧三小枝,右侧两小枝,交叉分布。
3 结语
鹿形玉器在商周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出现到盛行,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春战时期消亡的过程。造型上也经历了从简洁到精致再到简洁的变化。玉鹿从第一阶段保留商代的遗风,到昭穆时期开始逐渐自成体系,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风貌。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玉鹿在昭穆时期发展至高潮,以弓鱼国墓地为代表的大批造型精美,鹿角变化多端的玉鹿盛行,尤其是分两主枝的树杈形高耸鹿角,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时期鹿形玉器整体以扁平体浮雕为主要形式,一般都是在厚度为0.3至0.5厘米左右的片状玉材上雕琢出来的。圆雕数量少,且体形较小,但造型仍十分写实,比浮雕更生动和富有表现力。这一时期玉鹿善用单阴线勾出五官细部,躯体上多无纹饰,有的只有几条阴刻线作为分界线,把躯体和四肢分开。这一特点和商代玉器繁复纹样截然不同,与沣西、周原等地区出土的同期玉器也有很大差异。
商周时期玉鹿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及河南地区,以陕西出土的玉鹿数量多,造型丰富。多与其他动物形象玉饰一同出土,如玉龙、玉牛、玉虎、玉鸟等。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表1),商周时期使用玉鹿的墓主拥有较高的地位,其等级可考者一为国君或其妻妾,一为诸侯或其妻妾,一为贵族。玉鹿在商周时期既有艺术方面的特征,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吉祥之意趣,使得玉器有了人格化的内涵;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是高等级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关于玉鹿的功用,应作为配饰、挂飾、嵌饰或供玩赏的艺术品。出土玉鹿大多有孔穿,有些玉鹿或有好几个孔穿,有的利用卷曲的鹿角和穿透的圆目为一孔穿,既作装饰,又可穿挂。有的则在鹿身其他部位如前后肢、臀部、颈部、腹部钻有圆孔。这些孔穿可供佩戴,作衣或器物上的坠饰,有的其上有较大的圆孔,可用以插嵌,无孔穿者可能为供玩赏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