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虚静说”的美学内涵
2020-03-27胡文杰
胡文杰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从创作主体的临文状态和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出发,阐述他的“虚静说”的内涵和特质,从美学史角度,在文学艺术层面构建了整体文论框架,完成了对前人的吸收与超越。他的“虚静说”纳入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思维轨道,以其丰富的哲学和美学内涵不断对艺术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虚静;美学;临文状态;精神状态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226-01
“虚静说”的美学内涵是刘勰思想体系的一个创新点,这一观点的阐发是基于魏晋时期人们整体审美趣味和当时的创作情况。也就是说,刘勰选择“虚静说”进行超越的必要性可从横纵两方面解释。从横向看,魏晋时玄学和佛学的传入使人们思想相对解放,身为佛教徒的刘勰也进一步接触虚静。从纵向看,“虚静说”的内涵经历两阶段的阐发。首先是以老庄、管子、荀子的虚静观为代表的哲学思想领域,他们认为虚静或超脱人生或协调人伦;其次是以陆机强调精神状态的高度的虚静观为代表的文学文化领域。刘勰的“虚静说”则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新领域。他从内在角度进行创作主体的临文状态分析,既涉及超脱人生的部分又有社会生活的内容,比之老庄,更富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价值,并且突出了虚静的积极能动作用。他还从外在角度进行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分析,完成了虚静由哲学史、文学史的阐发向美学、文艺心理学阐发角度的嬗变。
一、创作主体的临文状态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这是刘勰对“虚静观”的直接阐释,但讲究虚静的原因还应加上艺术直觉思维、客体的繁杂内容、主体的纷扰思绪等。如此,在虚静的临文状态下才能诞生虚静的作品。《文心雕龍》中除虚静外,还有物色、情采、养气等说法,它们都与虚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侧面反映出虚静的重要性。在刘勰看来,虚静是连接物色和情采的中介。三者间有去除功利到审美对象、从主体情感到客体情感、从客观物态到主观意象的渐进过程。阐述临文状态中养气与虚静的联系可从反面论证,如有人认为临文何必要虚静,发愤也可以著书。从创作主体神思与气的积累角度看却不尽然。创作主体在神思涌现前通常呈现“一长”和“一短”两种状态,“长”是指养气过程,即“文机涵育”,达到一种虚静的创作状态;与之相反,“短”是指一种“助”的过程,一种“兴”的方式,是借助外力将所养之气进行宣泄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气盛、兴会的状态①。 他们注重了短暂的“助”的过程,却忽略了“长”的养气的状态,而刘勰的虚静美学关注了这易被人忽略的知识才学与感性经验,使这两者融化在想象与情感的和谐运动中。
刘勰“虚静说”的这一内涵对后来各大艺术分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绘画、文学、书法、音乐等艺术创作都把虚静视为创作主体增强自身修养的最基本条件,虚静成为了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境界②。
二、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
从刘勰虚静美学的深层体例来看,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虚静的内涵。首先是从单个的字词看,“虚”可以是清心淡泊, 非功利, 忌躁动, 不东张西望, 不以纷华而自扰。“静”可以是宁静致远, 日常生存如此, 心智便可由静而入深, 即沉潜往复于脑海③。其次,这两个词的结合还可生出“动”的意蕴,即静中寓动,想象力自由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乍看这是使人“神通事物奥秘”,对艺术更有“独特感受”的创作方法论,但实际上它还涉及价值活法乃至人格净化。将虚静应用于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中,则有作者和欣赏者两种情况。因为作者所想和文章形体都变化多端,所以构思中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至精”与“至变”境界的达成就需要有虚静这个大前提。以虚静之气感受万事万物的兴衰荣辱,对作者而言的那一点点推陈出新的灵感或许就会在不经意间到来。对欣赏者来说,匆匆欣赏带来的只是瞬间的惊讶而缺乏记忆点,处于虚静状态下的欣赏才能够走入心间,铭记良久。
“通天下一气耳”,哲学概念的“气”在“虚静说”的两大美学内涵中都有一席之地。《养气》篇“赞”中说:“玄神宜宝,素气资养。”如果“精气内销”,必然要“神志外伤”。所以为使“虚静”的状态充分展开,就必须要“养气”。不仅是陶养文气,使作家以优游闲适的心态获得创作的灵机,还要使作家除掉日常杂念,创作出上乘之作。刘勰的这一阐发持续影响了后世多年,直到近代,王国维才在这一基础上将“虚静说”推向虚静与境界同时并提的新境界。
可以说,刘勰在对“虚静说”的澄怀味象中明确了虚静的动与静、方式与态度、创作主体的临文状态和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等内涵。他不仅介绍了还进行了批判;他不仅综合了还有所创新。“虚静说”被他阐发至美学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指导各大艺术创作和启发新解的影响。
注释:
①林娇梦.何以“助兴”?——论外物对创作主体的激发》[J].名作欣赏,2016,(24):88—90.
②夏中义.<文心雕龙创作论>体例深层分析——兼及王元化20世纪60年代文艺观暨精神境况[J].文艺研究,2011,(04):135—145.
③张晶.神思:艺术的精灵[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