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琵琶记》《荆钗记》中的爱情伦理叙事

2020-03-27樊雪

戏剧之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琵琶记南戏

樊雪

【摘 要】北宋末期,南戏兴起并获得一席之地,以其自身独有的表演体制深受观者喜爱。在发展初期南戏就选择了能吸引人心的爱情伦理作为题材,情感话题从古至今就是人类最关心的话题。而后又有不少知识分子参与创作,表达自己的立场抒发胸臆。

【关键词】南戏;《琵琶记》《荆钗记》;爱情伦理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022-02

一、从悲欢离合之形态分析爱情伦理的基本内涵

爱情从古至今就是一份忠诚协议,为人类营造美好想象,同时也给人们尤其是女性戴上了封建伦理的枷锁。人类对伦理的追求给南戏初生提供了很大空间,综观早期五种南戏剧本,一类士人负心戏、一类追求爱情自由戏。笔者分别从这两大类中选出两部代表作《琵琶记》《荆钗记》,尽管情节发展和故事脉络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戏文内容都是爱情题材。《琵琶记》前身《赵贞女蔡二郎》,男女主人公蔡伯喈、赵贞女完婚六十日后,蔡伯喈便在父亲逼迫下远走参加科试。在戏文第五出就描写了分别的一幕,“从今后,相思两处,一样泪盈盈”。蔡伯喈临行之时立下誓言:“娘子,你宽心须待等,我肯恋花柳,甘为萍梗?” 可谁料想一举成名天下知,君王诏旨招婿,蔡状元不能辞婚辞官,赵贞女长相忆却毫无音信,吃糠咽菜毫无怨言,伺候公婆不敢怠慢,却不曾想蔡二郎会忘恩负义。寄信寻夫无果,后又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去追寻夫婿。在赵贞女身上所体现的品行,如果用当今社会惯用的思维,给她一个人物设定,她可能是个“小女人”。因为她所受的思想教育使她不得不屈从,夫君赴试她身为妻子并无话语权,蔡父还逼迫蔡二郎让她搬走,认为“恋着被窝中恩爱,舍不得离海角天涯”。事实上中国古代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赵贞女更是“孝妇”的典型代表。她勤劳贤淑、善解人意,黄仕忠说“赵贞女形象之所以崇高,在于她面对苦难,忍辱负重却仍然坚持操守”。①作者从当时的传统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出发,塑造了这一符合普通大众同理心的角色。她是贴近平民生活的,她一厢情愿、受尽苦楚却不甘自轻自贱,情节越是曲折就越能挖掘赵贞女坚韧的品质。她是拥有高尚灵魂的女子,尽管她认为与蔡伯喈情投意合事实却像浮萍一样缥缈,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别人掌控。赵贞女这类女性群体一旦遇人不淑,身上就会迸发出顽强的精神品质,这一点其实恰好说明看似柔弱、被动的女性实则在内心深处凝结着一种智慧。虽然她们被旧的伦理束缚、限制,本身形成一种隐忍、随性的性格特征,可当磨难降临在自己的生活时,以赵贞女为代表的这样一类“小女人”体内却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要确定这一品质是单纯基于男女爱情,还是因为在女子身上有根深蒂固的贞节思想,她们卑微的社会地位致使女性不得不依附于丈夫。受众能切实感受到赵五娘内心说不出的苦楚,第二十出,勉食姑嫜写了“婆婆息怒且休罪,待奴家霎时将去再安排……纵然不死也难捱,教人只恨蔡伯喈”。赵贞女受公公婆婆奚落、误会时,心中怨恨蔡伯喈对自己不管不顾,而观众对这样的心理也是完全接受的,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赵贞女的同情、怜悯,同样证明中国民众对于女性多了宽容与理解。

之前,男权思想重重压在中国女性之上,在古代法制中这种不公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法律条文的制定基本都是以男性权益为考量,男人三妻四妾、亡妻续弦都是极为正常的。女性深受社会不公平的毒害,“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仅是社会的风气,更是每个古代中国女性的一道门槛。可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说明人们正在慢慢扭转思想,传统封建思想陈旧的标准不再能禁锢大众的认知,观众在看戏的过程里品味戏剧角色是带着人情味的。如果说《琵琶记》是一部颂扬女性恭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作品;那么《荆钗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表达下层人民爱情的故事。王十朋与钱玉莲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南宋晚期,放在彼时彼地,两人冲破封建观念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一定是一件不被世人所祝福的事。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钱玉莲出自书香门第,自然更重视礼教,可她并没有被陈旧的观念束缚,她的内心有与新事物抗争的力量和勇气。王十朋家中贫寒,聘物轻微,只用荆钗议亲,而那孙汝权有权有势,若是选了孙汝权定是荣华富贵,可钱玉莲执意嫁给穷酸书生王十朋,不贪恋权势,不畏惧强权。“枉了将人凌并。便刎下头来。断然不依允”这一句就表明了钱玉莲是一个十分果敢、坚毅的女性,对于感情坚持自己的判断。“王秀才虽窘。乃才学之士。孙汝权纵富。乃奸诈之徒”,不难看出王十朋的才华是钱玉莲所倾慕的,她笃定王十朋才学兼备有朝一日定会出人头地,当后母逼迫她嫁给孙汝权时她坚持守节,认为贞洁妇人不可二嫁,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说明钱玉莲与王十朋的感情至深。因为在那个时代,先是被休妻而后又要改嫁这样两件对于女性来说奇耻大辱的事情,同时都发生在了钱玉莲身上。从情理上分析,会想要轻生逃避这都是可能的。 但仔细回想钱王两人的相处,感受到的是一对有着深厚感情的眷侣。在分别之时纠结痛苦,念念不忘,“捧觞低劝。好将心事拘拑。到京师闲花野草。慎勿沾染”,俨然是恩爱夫妻的模样。王十朋和錢玉莲的爱情受到了那么多外界的阻力,但是两人始终没有辜负对方,《荆钗记》讲述的不是矢志不渝、情比金坚,而是那个时代的一声呐喊,告诉人们在世俗门第之外,还有难得的真情。

二、从社会生活之空间解读爱情伦理的生长土壤

用今天的眼光再回看旧时代的爱情纠葛,难以理解女性身上背负的偏见,为何女性总是习惯性地牺牲,为什么传统婚姻观念下的爱情矛盾重重令人唏嘘?现如今独立意识下,或许无法感受那样的爱情,但跟随剧本也可以体验抽象的劳燕分飞的爱情。作者笔下的人物应该是最能感受这些无奈的,因为真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多都中规中矩,爱憎情仇之事似乎离每个人都很近。但是中国古代女性,在传统封建思想和琐碎的家庭琐事中被压抑至久,对于感情是隐晦的。纵使每个朝代人们感情经历不同,危机也不尽相同,但是心声却是一样的,对于自由、幸福、平等的感情在当时的社会空间里,是十分向往的。南戏的男女爱情戏在彼时彼刻更像一份慰藉,《琵琶记》内容凄凉,蔡二郎与赵贞女的婚姻可以说与美好二字无关,可二人爱情故事的凄美感人的情节使其成为名作,因为剧本虽是写男子负心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荆钗记》中钱玉莲、王十朋打破封建桎梏,不畏强权压迫,在看不到希望时,两人仍愿意为了这段真挚的情感付出一切,乃至生命。其实除了钱玉莲、王十朋这样的正面角色给受众以鼓舞,自私贪财一心想用女儿攀附权贵的继母、奸诈粗鄙为抱得美人归不择手段的孙汝权,也能够从反面教化受众,这样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使听闻者无不动容,也造就了经典的戏曲佳作。

南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都是与时代背景、人文历史息息相关的。当时剧本对于宋元社会男女爱情描绘得极为细腻、全面,戏剧文本在刻画人物内心上下足功夫,牢牢抓住了观众与读者的心。而人们对于《琵琶记》《荆钗记》等南戏剧作的喜欢,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世界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城市经济繁荣,民间演艺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南戏的民间性牵引着大众的心。对于人们来说,南戏创作的民间爱情故事是一种信念,体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宋代理学思想强化男尊女卑,钳制妇女的行为,女性悲惨的命运在漫长的岁月里发酵,可以说理学思想是打着端正男女关系的幌子来戕害妇女。在男女地位极其不平等的状态之下,爱情伦理自然会出现扭曲。 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颐曾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扼杀人性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到了元代,由于明朝历史因素的影响,女性地位仍然低下,在婚姻里始终没有自主权。虽然从法律上相较宋朝有所提升,但这些法律并未真正施行。像《荆钗记》那样,因为互相爱慕而缔结的婚姻,在宋元时期一直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南戏剧本里,女性意识凸显、大胆追求自由的主题受到人们追捧。

三、从现实追求之价值认识戏曲剧作的人文情怀

广大民众对于勇敢的希冀、对关怀自身生存状况的愿望、对改变整个社会价值扭曲迫切的心,使得南戏剧作大都从爱情伦理入手,鞭挞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意识形态。

在困境中追寻光明,女性与男权思想的博弈还依附于人类的行动,反对封建思想给社会婚姻带来的盘剥。《荆钗记》《琵琶记》这类戏曲以才子佳人为题,儿女情长、人伦道德都在戏剧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呈现给受众。在谈到南戏的民间立场时,丁淑梅说“早期南戏的一大批剧目,就是因为揭露了如此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站在底层贫民生活的立场,对那些不幸的女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所以这种民间的立场必然招致官方的不满、打击和禁毁。”②南戏戏文深入人心,鼓舞了社会底层女性执着反抗的精神。正因为南戏的伦理教化功能影响极大,抨击封建社会,宣扬自由平等,提升女性地位。这些正面积极的思想在戏文中浸润受众心理,从而唤醒社会对自由的追求。《琵琶记》通过描写丈夫入仕负心,妻子任劳任怨千里寻夫,来侧面烘托女性角色的无私奉献。从伦理角度来分析,虽然作者营造了大团圆的结局,但这样的婚姻终归是残缺的。赵贞女的不幸遭遇以及在婚姻关系中的卑微,都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造成的。作者只是隐晦地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况,字里行间还是没有跳出封建体制的桎梏。《荆钗记》剧本里刻画的人物角色则都是饱满执拗的,王十朋与钱玉莲大胆追求婚恋自由,作者从正面鼓励女性与压迫、歧视作抗争。又利用对比手法,比较两大男主人公王十朋与孙汝权,在观众眼里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王十朋的品行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丈夫他与妻子同心同德,两人都是追美好爱情的时代先锋。在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天下女性都渴慕的依托。在人伦关系方面,这一对佳人是真正的“义夫节妇”。自古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赵贞女与钱玉莲都是严守贞洁的女性形象,但钱玉莲有幸遇到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在他们二人的婚姻关系中没有男尊女卑,只有彼此心意互通。赵贞女则没有那么幸运,纵使她坚韧不屈地追求幸福,认定自己的夫君,可也只是她一厢情愿地苦苦挣扎罢了。在特定年代的时代背景中,《荆钗记》的精神追求与终极关怀更能够警醒世人,反抗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注 释:

①黄仕忠.《琵琶记》与中国伦理社会[J].文学遗产,1996(03):89-96.

②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傅谨. 献身昆曲事业的赤诚之心[N].文艺报,2019-01-28(004).

猜你喜欢

琵琶记南戏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凌刻臞仙本《琵琶记》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