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之举措
2020-03-27井雯
井雯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就要求加快农业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聊城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聊城市农业由偏到全、由散到聚、由大到强的重要途径。现以生产绿色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品牌化、产业融合化为抓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并提出强化科技支撑;强化金融支撑;强化人才支撑等发展举措。
关键词:聊城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2-0033-02
一、前言
聊城市作为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发展的传统动能是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的投入实现增产增收,但随着反复的投入和量的持续增大,其负面效应也极大地显现出来。发达国家化肥施用强度的上限是225kg/hm2,而聊城市的使用强度为650kg/hm2,远远超过这个标准。过度施肥令土壤难以回补有机质,土壤生产能力会降低,土地会出现“越种越瘦、越种越饿”的现象,是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药的使用量也同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药残留难以消解是影响农产品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增产增收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持续推进农业发展。同时,传统的农户小规模分散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也使得农产品无法做到质优价优。加快聊城市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走出环境污染和农民增收难困境的唯一出路。
二、加快动能转换的必要条件
(一)生产绿色化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质和量并重。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支持方式和具体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绿色思想意识,转变其面对经济利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重选择时偏好于经济利益的狭隘思想,使之正確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参与绿色生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推动农业全域绿色化。
二是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发展绿色农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绿色科技,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等,使生产过程绿色化。聊城市可依托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建设工程,将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在全市推广。同时积极推进“禁毒令”在全市的落地实施,实现高毒农药使用零增长。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实行定时定点测土配方施肥,并增加有机肥使用量,通过秸秆综合治理和推行食用菌养殖等方式,提升土壤有机含量。
三是构建绿色评价体系。绿色发展最终会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政府可联合相关部门及院校针对当前绿色发展的措施所产生的各种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严格落实绿色评价标准,并建立奖惩机制,对农业绿色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二)经营集约化
一是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当前聊城市已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于进城后想要退出承包经营权的,要有合理的退出补偿。对于想要参与土地流转的,要保证土地流转关系的稳定,使其收益得到保障。此外,必须加大对农村养老、医疗建设的投入,在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弱化农民以土地为保障的意识,增加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动力,打消一些农民“想转而不能转”“能转但不敢转”“转了不如不转”的顾虑,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制定政策扶持,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要做出明确规定。宣传相关法律,侧重相关知识和合作观念,教育农民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推进各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加强指导,引导各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帮助其完善民主管理、财务核算、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各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三)产品品牌化
目前,聊城市拥有34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驰名、著名商标达108个,2016年聊城市成功推出“聊·胜一筹”农产品整体品牌,并通过“放心吃吧,聊城产的”宣传口号使聊城农产品成功进驻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农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建成。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促使农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型,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做好品牌农业顶层设计。首先,要制定聊城市品牌农业战略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安排,使农产品生产产生集聚,形成品牌集群。坚持市场配置、政府引导的原则,形成低端、中端、高端的梯队品牌系统。主打区域内优质品牌,形成美誉度高的品牌个体,比如东阿阿胶、临清丁马甲鱼等。其次,改进政府对农业品牌的管理模式。在目前没有第三方机构管理农产品品牌的情况下,市农委可联合相关机构成立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从而使整个工作运行机制更加高效。
二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首先,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市农委的牵头下,联合相关部门,特别是技术部门,参照国家相关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出符合聊城市农产品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系。其次,要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标准。当前聊城市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已较成熟,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重点支持大的龙头企业设立检测中心。对于加入农产品品牌种植农户和企业进行质量的重点防控,避免品牌下的农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三是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聊城市“聊·胜一筹”农产品整体品牌是以质量安全作为核心竞争力,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为保障。但农业的“绿色”属性会使得更多其他地区的农产品注重质量安全,形成竞争。所以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既要针对消费需求,又要针对竞争对手,进一步深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产业融合化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新六产”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经营范围,让农民更好地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旅游等产业中,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一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引进并推广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用技术,引入深加工企业或者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可借鉴寿光经验,在发展蔬菜的清洗、生切、包装等初加工的同时,发展脱水蔬菜水果、蔬菜水果酱、果蔬汁、酵素生产等深加工项目。
二是注重多功能提升。利用科技、文化和环境等因素,挖掘农业的科技教育、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深层次的多种功能,提升内涵,塑造特色,结合当前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打造具有历史底蕴或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观光村镇。
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方式。积极探索与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制、利潤返还、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并将重点放在股份制合作形式上。引导农民、合作社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享受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进一步促进三产的融合。
三、发展举措
(一)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推进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加大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以及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同时加大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新技术的推广,另外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要加大废弃物利用的研发力度,比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气候、土壤、空气质量、作物成熟度,甚至设备和劳动力成本等数据的收集,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使科学种植、合理利用资源、创新技术、智能化管理等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支撑。
三是要构建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聊城市应依托现行农业科技产业园与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机构,联合聊城大学与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将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信息服务、科技培训等进行融合,形成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使农业先进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的落地生根,补齐农业科技实际应用的短板。
(二)强化金融支撑
一是积极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总结莘县、临清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经验,并向全市推广。积极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大型农业生产设备抵押贷款试点,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下沉经营网点,加大创新力度,打造个性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互助金融。农村互助金融是解决农村发展资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积极规范当前各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引导其社员制、封闭制,不对外吸收存款,不对外发放贷款,不支付固定利息的原则下开展信用合作,并加强监管。其次,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做好试点工作,健全合作托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打造管理规范、互助共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三是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可采取PPP模式对农村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这既可以解决资金的问题,还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可参照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青岛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通过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成立农业发展基金,或引入较成熟的私募基金等,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规模较大且处于成长期的龙头企业,这既可以将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建立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又可以有效的将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中。
此外,结合聊城市麦收前出现的大面积倒伏事件和蒜苔滞销事件,大力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性,提高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自觉性。同时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提升农业保险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发挥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作用。
(三)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重点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得农民从单一的生产者身份向生产者、技术员、管理员、销售员等复合身份进行转变。因此要对农民进行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技能,初步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好、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另外可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定,并颁发证书,对持有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从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增强针对性。逐步加大培训规模与培训次数,形成系统的、长期的机制。要在培训模式、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及时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同时对农民与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其相关知识与技术得到及时地更新和补充。
三是要加强和当地高校、技术学院的合作。可通过聊大等院校专业化的平台,对相关农户进行培训。同时和高校或技术院校联合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人才储备。
四是出台并完善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政策的倾斜,引进乡村设计规划人才,先进科技人才、财会金融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同时,利用政策鼓励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形成人才与资金的回流。
参考文献:
[1] 姜 松,喻 卓.农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3).
[2] 王品飞.如何培育“双创”型农民[J].人民论坛,2019(4).
[3] 李国祥. 论现代农业与后现代农业之间的动能转换[J]. 黑龙江粮食,2017(8).
[责任编辑: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