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儿童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

2020-03-27王喆琼

中小学德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统整法治道德

王喆琼

摘    要:培养儿童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听课不停学阶段,在公共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中,基于儿童需求定位主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统整,将涵养公共精神这一价值引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在重构认知中萌生公共意识,在批判质疑中启蒙公共理性,在亲历体验中孕育公共责任感,在行为实践中提升公共智慧,让儿童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公共精神;主题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03-00-04

培养儿童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面对疫情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事件,引导儿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公共生活,去共同参与这场全民防疫阻击战,在共同的生活事件中,激发儿童的公共意识,提升公共理性,促进公共道德行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一、聚焦:基于儿童需求的主题定位

笔者所在的区域教研团队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基于当下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以“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领域”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停课不停学”阶段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

“一个主题”,即以“爱与成长”为主题,引导儿童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在爱中学会责任与担当,收获成长;“两条主线”,即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儿童宅家生活需求,以“齐心战‘疫、童心宅家”为学习内容的主线,引导儿童更加科学、健康地度过宅家防疫时期;“三个领域”,根据儿童生活确立了“爱自我、爱社会、爱自然”这三个内容领域。区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延期开学阶段主题学习活动框架如图1所示。

二、统整:融汇当下生活的学习内容

梳理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活领域的逐渐扩展,中高段教材中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比重更是大大增加。以三年级下册为例,教材共四个单元,即“我和我的同伴”“我在这里长大”“我们的公共生活”和“多元的交通和通信”。除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描绘的是学校、班级这类“准公共生活”[1]领域的问题外,其余三个单元都与公共生活直接相关。三至六年级下册教材涉及公共生活的内容分析如表1: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1]。根据课程的这一理念,我们尝试对“停课不停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了统整。

首先,顺时而动,调整单元顺序。《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教材的单元结构呈现学生“学习活动指向的问题域”[2]。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的学习主题,从每一册教材的整体逻辑看,各单元之间属并列关系,其学习顺序是可以调整的。在“停课不停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根据当下社会生活及学生需求,顺时而动,灵活调整教材单元学习顺序,将教材中与公共生活密切相關的学习单元前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让儿童有更深刻的亲身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其次,引入生活,重整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开放的综合性课程,教材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的“案例”[3]。因此,调整单元顺序后的课程学习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依章办事,我们应根据当下社会生活,以教材的单元学习主题为核心,动态吸纳、捕捉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对教材原有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统整。如此,才能让课程内容因更加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符合儿童实际需求,而变得更为鲜活,富有针对性。仍以三年级为例,其“爱与成长”主题学习活动内容统整如图2。

三、贯通:涵养公共精神的价值引领

少年儿童是成长中的公民,其“公共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未来社会公共生活的品质和文明程度。因此。在“爱与成长”这一公共生活主题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涵养儿童的公共精神作为价值引领,并贯穿整个教学研究过程,设计主题学习活动方案,为区域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学习活动,参与公共生活,提升公共素养。

(一)认知——于重构中萌生公共意识

对于儿童来说,公共生活并非全然陌生的领域。在过往的生活中,他们已有不少懵懂的经验,但因儿童本身的认知及心理发展等特点,他们往往更注重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事物。因此,要让儿童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我们首先应引导他们从更加公共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感知自己所在的世界是共在的、公共的。

【案例1】四下第三单元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统整设计(见表2)。

在该案例中,教材原栏目为“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结合防疫期生活,我们选择了当下人人需要的生活必须品——口罩,替换原教材的“大米”,统整设计为“口罩身世探秘”。引导学生对口罩的种类、材料、生产、运输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认识到小小的口罩中也有无数人的劳动和付出,要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这一重构认知的基本结构为:选择代表事物——活动感知事物——重新建构认知——提升公共意识。

如此,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儿童熟悉的事物,帮助儿童从公共视角进行再认知,破“旧”立“新”,重构儿童的认知,让儿童感悟共在世界,萌生公共意识。

(二)思辨——于质疑中启蒙公共理性

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它使人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有向善的可能。[4]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道德亦不是非善即恶,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公共事件进行道德思辨,并联系自身日常行为,在批判与反思中启蒙公共理性。道德思辨的基本教学结构为:呈现公共事件——进行道德批判——反思自身行为——启蒙公共理性。

例如,五下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的“活动园”,教材以四幅画面呈现了公共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不守秩序的危害。在“爱与成长”主题系列活动中,我们将其统整为对“不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这种不守防疫期规则的行为进行评判,并提供“法治新闻链接”和“温馨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守规则与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懂得美好的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來维护(见图3)。

(三)亲历——于参与中孕育公共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5],要让儿童成长为有道德的“公共人”,必须要让儿童真正地融入到公共生活中去,在公共事件的参与中感知公共世界,认知自我的公共身份,认同自身所在的公共群体与公共生活,并逐渐产生愿意维护文明公共生活的责任感。

1.学情“零”距离——基于学情的活动设计

统编《道德与法治》围绕学习活动组构教材,同一个主题内容在各个年段呈现螺旋上升的编排样态,“公共生活”主题内容也是如此。因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儿童,根据其阶段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让活动与儿童学情“零”距离。

例如,三下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与五下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两课,都关注公共生活中的秩序话题,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与认知水平的发展,教材呈现了更为思辨与理性的学习内容。因此,从中段“小眼睛找一找”这样具化的规则寻找,到高段“不同公共生活场景需要遵守怎样的秩序”这样的理性思考,无疑是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基于儿童学情的梯度式有效活动设计。具体如表3所示:

儿童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必定不能像成年人那样真正而全面地参与到公共性事务中,很多公共事件对于儿童来说还是“远”距离的。此时,我们应思考儿童生活与公共生活的“交错区域”,从中寻找儿童身边的公共事件素材。用身边的“零”距离素材,让儿童能够感同身受。

例如,四下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在“爱与成长”的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小调查——特殊时期的劳动者。这一活动设计充分利用儿童身边的素材,既关注了勇敢逆行而上的一线战“疫”斗士们,也看到了默默坚守岗位的普通人,还有孩子们最亲近的身边人——父母。通过这样“零”距离的调查,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在这场全民防疫阻击战中,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都值得尊重与称颂。

(四)实践——于行动中提升公共智慧

孙彩平教授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涵养智慧”的课程,我们的课要教给儿童的是“实践智慧”[6]。公共文明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我们应努力为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生活,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来体验和感知公共世界,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公共生活,“做”有道德的公共行为,以实践促进儿童公共生活智慧的提升,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

“停课不停学”阶段,儿童宅家而学,缺少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生活类似场景的形式指导儿童做出道德的行为判断,进行道德的行为演练,提升公共生活的实践智慧。以五下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我们设计了小剧场,请孩子们演一演,当疫情严重时,在超市、医院、菜场、网络等公共场合应该怎样做。这一实践演练的基本教学结构为:创设公共情境——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演练——提升公共智慧。

“公共精神”是未来合格公民的核心品质,作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应努力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公共生活,并在此过程中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为未来文明幸福的公共生活奠基。

参考文献:

[1][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1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

[6]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9):9-13.

猜你喜欢

统整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课程统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