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抗疫大事件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2020-03-27滕闽军徐益锋

中小学德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抗疫法治道德

滕闽军 徐益锋

摘    要:“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为基本引领,提炼了“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法治精神”“疫情下的世界协同”“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宅家生活”六大关键主题资源;与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儿童生活和儿童特点,体现其深度价值;综合考虑居家学习与返校开学拓展课程实施路径,观照“疫情教育”与“后疫情教育”,积极探索抗疫德育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态化整合利用的策略。

关 键 词:抗疫大事件;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03-00-0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發事件等,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抗疫大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而又难得的德育“活资源”。这些资源,既是育人凭借,更含育人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坚守“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研发了时政主题系列微课程“疫情下的中国行动”。

一、目标引领,提炼微课“关键”主题

抗疫大事件就是“活教材”,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库。指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引领孩子们从中积蓄面向未来的更大能量,“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充分挖掘了六种关键性德育资源。

国家认同教育资源。武汉同胞有难,病毒恶魔传播迅猛,党中央一声号召,全国人民迅速响应:1天,1500余万个口罩被加急生产;6天,50多支医疗队,6000多名医疗队员集结湖北;10天,7000多人决战,1座火神山医院建成……万众一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中国速度,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展现了中国强大的科学与技术实力,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这些,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

责任担当教育资源。疫情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了抗疫战线上的一份子。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众多科研工作者亲赴一线,攻坚克难,以科研之力,与病毒对抗;无数白衣战士逆行而上,在抗疫一线,以血肉之躯和病毒搏斗;无数各行各业劳动者、爱心人士以自己的力量,为抗疫作出最大的努力……大疫面前,中国人的担当精神被全世界所称赞。

遵纪守法教育资源。疫情下,全国人民积极支持与配合疫情管控措施;不造谣传谣,自觉抵制各种谣言;善用法律武器维护身边的抗疫秩序……相关部门及时依法处置了如造谣传谣、哄抬物价、违反疫情防控措施等个案。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拥护法治,确保了抗疫期间良好的公共秩序。法律制度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保障,遵纪守法就是在呵护我们美好的生活。

命运共同体教育资源。紧要关头,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世界各国都记得,当各国遇到疫情或灾难时,中国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给世界的理念贡献。在此理念之下,人与人、人类与环境、人类与动植物乃至与整个地球之间,都是一个共生、共存、共在的关系,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做自己?如何与他者相处?我们该从此次疫情中得到更多启示。

珍爱生命教育资源。人类与野生动物本可相安,却因个别人的贪婪而屡生祸端。从非典到新冠肺炎,人类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生命健康何以受到威胁?……全国人民正从这次疫情中汲取关于生命与健康的智慧。

热爱生活教育资源。疫情下,大家都宅在家中为抗疫作出贡献。可是,小小的一个家如何装得下长长的假期?这并没有难倒热爱生活的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坚持居家运动,锻炼抗疫;坚持学做美食,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的小朋友还坚持关注疫情,以海报、歌声、诗歌、倡议书等形式,成为重要的抗疫宣传力量……疫情下,同学们关于生活的思考和表现,将有助于培养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态。

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为根本导向,基于以上关键性德育资源,我们从“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法治精神”“疫情下的世界协同”“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宅家生活”等六方面展开了微课程研发。

二、价值导向,科学“加工”德育资源

宝贵的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需要我们变“使用”为“高效使用”,变“碎片化”使用为“课程化”使用,变“应对疫情”的使用为“面向未来”的使用,这对我们科学加工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注重科学建构,实现资源应用学科化

抗疫大事件是非常态的,但抗疫大事件中的资源带给学生的远不止对此事件的了解。我们应该利用这一非常态资源实施后战“疫”时代的长期德育,依托资源的科学化建构与应用,助推“立德树人”的高效落实。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则是整合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的重要归口。将这些德育资源定位并整合到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内容中,或作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素材,或作为返校后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或作为课外拓展或其他专题活动的内容,从而实现资源应用学科化。如此,不仅能充实学科教学资源,深化学科教学成效,又能使疫情带来的思考和警示得以传续。

2.植根儿童生活,实现资源呈现儿童化

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儿童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资源进行充分认识和考量,将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进行儿童化的梳理和呈现。“疫情下的宅家生活”运用《西游记》中唐僧走出孙悟空为他画的“保护圈”而被白骨精抓走的视频资源,引导学生明白疫情期间遵守规则、加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疫情下的法治精神”运用自创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资源的儿童化呈现是转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前提。

3.挖掘深度价值,实现资源整合微课程化

利用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是为了培养走向未来的新一代,我们应该避免为用而用的浅表性资源利用方式,挖掘并发挥资源的深度价值。例如,抗疫的中国速度令人振奋,而“速度”背后则是全国人民的凝聚力,非同一般的科技水平,是全国人民的爱国之心。这些“背后”的价值才是抗疫德育资源的现实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滋养着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基于以上六种关键性德育资源,与道德与法治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儿童生活和儿童特点,体现深度价值。一套资源,一段记忆,一腔爱国心,为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多层”使用,拓展微课实施路径

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实施疫情时期的“疫情教育”?如何实施疫情后的“后疫情教育”?“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为此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该微课程可从多个层面实现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利用。

1.居家时期的“疫情教育”

居家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网课学习的有效资源,我们可以多样化使用“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课前,让孩子们观看“疫情下的中国担当”微课,感受无数人在疫情下的担当精神,学会发现身边的“担当美”,并在课堂上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大家讲述身边的“担当人”和“担当事”,树立“担当意识”。课中,让孩子们在“疫情下的法治精神”微课中,感受法治精神对于维护抗疫秩序的重要性。请孩子们于课后关注现实中的防疫和抗疫生活,通过自己所具备的宣传手段引导大家都能树立法治精神。鉴于网课时间的局限性,有些防疫技能和生活技能未能在网课上及时掌握。课后,孩子們可随时打开“疫情下的宅家生活”“疫情下的生存反思”微课,学习巩固。

课程素材的精练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决定了“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是适合宅家学习的网课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使用。

2.返校后的“后疫情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曾说:“等疫情结束后,我们更需要给年轻的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进入“后疫情教育”时期,“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资源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合利用路径更宽广。

(1)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后疫情教育”的主阵地。就课堂教学而言,“疫情教育”又可以“主题单元”教学和“整合教材相关主题”两种形式开展。

开学初,学校可将“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实施“后疫情教育”。这一教学并非简单重复,而应该让学生超越之前的“感动”和“了解”,走向“尊敬”与“践行”,让诸多德育素养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延续。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关主题教学鲜活的补充性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前将微课提供给学生,既含回忆又充实,接地气,有提升,为相关主题教学作好铺垫;可以将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展示,以带有“亲近感”的资源,助推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还可将微课用于课后拓展性学习,借助微课内涵的丰富性,深化与拓展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

为了使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能够持续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为立德树人作出贡献,我们需在教学计划、教研活动计划制订中作常态化的考虑。

(2)作为专题式学习内容

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拓展性资源,“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可以在统整和渗透中实现更大的价值。我们可将其作为校本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使用。学校可以将每个春节后的第一周设立为“疫情教育周”,各年段借助相关微课进行疫情教育活动;学校也可设立疫情教育选修课程,让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提升,成为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可以统整到团队活动中,在特定主题下,通过微课的呈现和系列活动的共同配合推进,取得深入的德育实效;也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让学生在对如“本班学生洗手习惯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探究中,培养多方面能力,实现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抗疫法治道德
“画”说抗疫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团结抗疫
抗疫作品展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