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拉萨的天空下

2020-03-27李小洛

西藏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拉萨河八廓街拉萨

李小洛

拉萨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里,毫无疑问是一座极具个性的城市,甚至是一座有着独一无二气质的城市。圣地拉萨,这座永远沐浴在阳光下的神秘太阳城,以它的蓝天白云,神奇传说和宏伟辉煌的寺院,构筑起永不磨灭的圣地形象。

爱上拉萨的理由或许有更多。爱上拉萨或许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从大昭寺到小昭寺,从八廓街到布达拉宫,从罗布林卡到拉萨河……在拉萨,每个人是过客,是行者,每双眼睛发现的美都与众不同,每个人又都是归人,追索生命的源头,寻找至纯至爱的大美。

或许,行走,就是热爱。遇见,就是喜欢。

我的行走,从一条老街开始。

在中国的城市里,有很多这样的街道,它们就蛰伏在城市的某一角落,某一深处,作为这个城市的胎记,秘密记载和讲述着城市背后的故事,深深镶嵌在城市的记忆里,就像西安的回民街、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北京的王府井和秀水街……

在拉萨,八廓街,就是这样的一条街道。

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街道。说是街,却没有一般意义上街道的通达和阔直。准确地说,它就是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一条环道。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长不过千余米,且街内岔道众多,有三十多条小巷,初来乍到,稍不留意就会迷路。

就是这样的一条街,在中国数以万计的街道中,它却占据着不同凡响的位置。不仅是一条融合了宗教、建筑、商业与爱情的神奇之路,更是一条世人心中通往天堂的圣路。

八廓街短短一千多米的環道,海纳百川,用宽广的胸怀调和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时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的信徒来此用身体丈量这片神奇的土地,用心灵聆听佛祖的声音,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游历、思忖和探寻。

在藏族百姓口中,八廓街是正确的读音。外地人往往把这条街叫八角街。据说是由于当年在拉萨的四川人特别多,而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时间久了,也就把八廓街误读成了“八角街”。

作为藏传佛教信徒最主要的转经线路,八廓街每天都集聚着大批前来磕长头的信徒。转经老人手持转经筒,默念六字真言,他们到大昭寺前朝拜佛祖,在光亮可鉴的石板路上投下了一道道长长短短的影子。熙熙攘攘的人潮,人挨人、人挤人排着长队绕着大昭寺顺时针转着,手上的转经筒也在顺时针转着,如同无数星星围绕着太阳旋转。

一条古街,铭刻着不同时代的印痕,它是有关整座城的记忆。

一条古街,就像一面镜子,反射拉萨这片土地的神秘、兴衰和时代变迁。

八廓街发展到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早已是日新月异,今非昔比。如今的八廓街拥有两千多家住户,有居民六千多人。在一万多平方米、长约一公里左右的八廓街上,拥有一千五百家店铺。其中保存下来的二十九处重点文物单位和五十六个古建筑大院,是西藏社会发展的缩影。

八廓街是一个时尚现代的街市,同时,八廓街又是一个世俗的世界。街道两旁充斥着叫卖手工艺品的小商贩,这些藏族人用流利的英语向金发碧眼的“老外”兜售商品,或用熟练的普通话与来自内地的游客讨价还价。八廓街就是这样一个融合了宗教和世俗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场所。朝圣者、游客、不同教派的僧侣、苦行者、乞丐……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汇聚在这条老街上,上演着一幕幕或宗教或世俗的人间活剧。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八廓街。外地游客眼里的八廓街是一个传统与时尚并存的繁华之都,有人说风情万种,有人说靓丽多韵。但匆匆而过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浮光掠影悬于表象的结果,而过程,只留存在懂得的人心里。只有八廓街上长久居住的常驻民,才更能知晓八廓街这一路走来的不易,说得清八廓街背后的故事。

“拉萨的灵魂是八廓街。对我来说八廓街里的人与神是一个完美世界的范本。在拉萨,准确地说是在八廓街生活了整整二十年,这条街的前生后世,我想没有人比我知道的更清楚了。近些年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18岁就进藏,跟随父母一起来到拉萨,在八廓街上经营着一家老唐卡店的画家罗金先生回忆起九十年代,刚刚来到八廓街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八廓街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狭窄的路面上泥泞不堪,各种小摊小贩让本就不宽敞的路面显得更加拥挤……没有路灯,凹凸不平的街道总是让人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家的路上有时还免不了踩进水坑和泥潭里。没有电和自来水,每天都要到旁边的井里去打水。”

“以前这边的市场不规范,不仅影响市容,我们的生意也不太好做。为了改善这里的环境,政府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大量资金,将路面平整,对街道两侧进行绿化,并增设了公厕、指示牌等基础设施,既方便了社区居民出行,也为游客提供了便利。这几年,来八廓街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拉萨市老城区以八廓街历史街区为核心,总面积约一点三三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八万人。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西藏的宗教和商贸中心区。近几年每年进藏旅游人数上千万,每位游客进藏都少不了到大昭寺参观一下,旁边的冲赛康商贸市场和数不胜数的旅游用品店,更是游客和群众少不了的去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廓街里朝圣的、旅游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年代久远的老城区狭窄的街巷显得愈加拥挤。白天人来人往走不动道,晚上黑灯瞎火不敢出门。再加上给排水设施不完善,群众用水困难,排水不畅。这给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

2012年,拉萨市正式启动老城区保护工程,投资约十五亿元人民币对地下综合管线、给排水、供暖等进行全面改造。经过半年多的施工,工程于2013年7月竣工。

改造后的老城区,水管、电线、街道、垃圾桶都变了样。

老城区改造中,电力公司还把电线进行了更换升级,政府免费为每家每户发放了一台电暖气。“家里现在用上了电暖气,以后天再怎么冷,也不用再烧牛粪、柴火取暖了。”

“八廓街这些年变美了,那些走起来磕磕绊绊、下雨积水的老石板路变平坦了,老城区的‘蜘蛛网入地了,平整的水泥路面、敞亮的路灯、干净的自来水,更重要的是,这些环境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都爱上了这里。”

改造后的老城区,信教民众和游客行走在宽阔的转经道上,即使是年迈的老人也不再担心被拥挤的人流挤倒。青石板路尽可能降低了太阳光的反射,让出行民众不再被明晃晃的反光刺得睁不开眼。临街建筑的藏式花架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旁边是重新粉刷的白色墙面和充满特色风情的藏式木窗棂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花儿显得格外美丽。安装在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上的景观灯“佛光普照”,民族气息浓郁,运用藏式吉祥八宝图为底座点缀,灯柱上印有藏语“扎西德勒”,顶部造型借鉴了藏式拱形结构特点,不但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在晚上为转经民众和游客送去光明。

“十多年前,在这附近隐蔽的角落满眼都是便溺,几乎无处落脚,十米之外都臭气熏天。外地人常常戏称,拉萨拉萨,就是随便拉,随地撒。”一直陪着我们行走拉萨的导游兼司机曲布想起八廓街以前的样子,自嘲地笑了。他说:“要我说,我觉得八廓街最大最好的改变要数厕所的改造。这个改变对八廓街甚至拉萨的对外形象都功不可没。以前八廓街这一带没几座公厕,厕所大都在居民大院里。现在新建了很多水冲厕所,干净又卫生。”

2004年,拉萨市政府对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行动中就包括公厕改建。到2012年,整个八廓街上的旱厕全部改为水冲厕所,并设专人管理。现在老城区一点三三平方公里共有五十二座公厕,全是水冲式且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

2016年年底,西藏开始在全区交通沿线主干道、旅游景区及縣区、乡镇、村居、加油站、商业网点规划新建、改建厕所将近两千座,计划投资约二十亿元,争取形成覆盖城乡、布点科学、功能完备、生态环保、特色鲜明的公厕布局。

2018年,又新建公共厕所四十座,其中含移动公共厕所十五座,改扩建公共厕所六十座。公厕内部环境干净整洁了,外观形象也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水准。

北京东路赛康大酒店斜对面,就有一座外观精美的藏式公厕,外墙是白色的,采用了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手抹沙工艺,还有棕红色的房檐,与老城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公厕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除了外观,这座公厕内的整体状况也很好,在洗手台旁工作人员精心安装了衣冠镜,旁边还放置了洗手液,不时弥散出淡淡的藏香味。

环境变美了,热爱八廓街的人也越来越珍视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他们自觉加入到八廓街的监护人行列。

商铺的经营者,八廓街的常驻民,他们自发组织,利用闲暇时间走上街头,捡拾垃圾,宣讲垃圾分类,参加禁白、低碳等环保行动,以现身说法,教育感染身边人,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争做文明拉萨市民。

更多的外地人也加入到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三十四岁的胡伟,是一位来自陕西的志愿者。

“为了这次环保志愿者之行,我已经准备了好长时间。网上报名、资格审查、考官面试、健康体检,一项一项地过。当我最初说出我的计划的时候,有朋友瞪大眼睛说,去拉萨?想捡垃圾就在西安捡好了,跑到那么高海拔的高原去捡什么垃圾?”

“我告诉他们,从文成公主开始,西安和拉萨这两个城市就注定了有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拉萨,是我少年时代就开始神往的一个圣地,那里,离天空最近,离太阳最近,也离生命的起点最近,应该是一切的源头。有生之年,我必须实现自己生命中一次圣洁的洗礼。”

“这样决定了,就付诸了行动。走之前,朋友也给了很多忠告,说高原反应多么多么洪水猛兽。没想到来拉萨以后,身体还算给力,基本上没有啥太厉害的反应。吸吸氧,吃吃药,很快就恢复正常了。这次和我一样从全国各地来的人,我们这一拨总共有十八位,年龄结构也是从六零后、七零后,到八零后、九零后各个代际都有。他们本来都过着优裕自在的生活,却偏偏要到这里来吃苦。”

“到拉萨以后,我们活动地点以八廓街、拉萨河为主,分组行动。在八廓街上,主要负责宣传、接待、维护、收集垃圾、分类打包。劝导游客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为配合禁白,禁用塑料袋,我们还出资购买定制了一批棉布手提袋分发给八廓街上购物的游客。在拉萨河边的一组,主要沿河边捡拾垃圾,向过往市民宣传环保理念,同时对随意丢弃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宣传保护母亲河、保护家园的环保理念。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公益事业,保护拉萨的碧水蓝天。我们从来也不以为我们在拉萨做一个月的志愿者,就会给中国的环保事业带来多大的促进。但是,我们做了,我们用我们的良知,去呼吁去传播,总是会有一些回应的。如果,更多的人都去做,回音会越来越响。这一个月的环保志愿活动,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次自我教育。未来,我会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对生活的无限增长的索取变为自我控制,只取所需,不取所欲。放弃一些便利与自由,比如以步代车,多用环保购物袋,少开空调,少用‘一次性物品,绝食野生动物等等。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是的。也许我们离成功还很远。但是不着急,慢慢来。聚做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我们将来回到各自的家乡,各自的城市,还会继续去践行自己的这份环保情。”

拉萨河被称为“吉曲”(快乐的河流)。从藏地神山——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发源,一路奔腾千余里,在林周县的旁多峡谷与桑丹岗桑雪山上流下来的热振河汇合;在墨竹工卡县的宗雪城堡前面,与拉里神山上流下来的雪绒河汇合;在墨竹工卡县的嘎则古庙前面,与工布巴拉雪山上流下的墨竹河汇合。洋洋洒洒,浩浩荡荡,直泻奔流两百公里,最后在曲水县朗钦日苏象鼻湾注入雄伟壮观的雅鲁藏布江。

从源头到入江口,拉萨河仅干流全长就达五百五十一公里,堪称“千里长河”。这条千里长河在藏地之所以闻名遐迩,乃因她是西藏文明的“摇篮”。从上游到下游,那一处处如点点繁星、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文明遗址和景观,让拉萨河变成了一条长长的、串起藏地历史与文化的蓝色哈达。

拉萨河不仅仅是一条默默流淌的河流,它见证了拉萨人民的悲欢离合。拉萨河不只有快乐,也有忧伤。从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到辉煌两百余年后吐蕃王朝的解体,拉萨河见证了多少战火离乱。

公元6世纪末,吐蕃开始致力于经营拉萨河流域。到了松赞干布时期,人们向拉萨河下游继续寻找,终于发现一片原名“吉雪卧塘”的地带——这里地势宽坦,平如掌心,中间还有左右分离的小山,即今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和对面的药王山,适合修建王都。

松赞干布修建宫殿、寺庙、民房、道路等,这一切都是在改造拉萨河的基础上完成的。下游河谷尽管平坦宽阔,却是河水经常肆虐的地方。至今,生活于拉萨城的人们都知道,平日拉萨河宛如慈母般温顺、祥和,用乳汁滋润着山林和田野,孕育出西藏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核心地区。但由于流域内许多地方是高寒地区,那里山体裸露、植被稀疏,雨季常常有洪水袭击。

历史记载,拉萨河流域曾发生过无数次大洪水。只在最近五百年中,大水就曾四次淹没拉萨城区,甚至只有乘牛皮船才能进入大昭寺附近的八廓街。一直到西藏民主改革时期,由大昭寺通往布达拉宫的路上,还时常会变成一片沼泽地带。

松赞干布时期,藏族先辈对水害的治理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高地蓄水为池,低地引水入河,旱灌涝排”措施,改善了辫状水系所造成的湖沼遍地局面。填平卧塘湖建大昭寺时,他们首先“改吉曲河,流向卜瓦洞”,使湖水逐渐干涸然后用白山羊驮土,将这个大湖完全填平。在利用拉萨河、防止水患等方面,松赞干布时代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他不但启动了拉萨城的建设,也彻底改变了拉萨河的面貌。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河流众多、水系发达的拉萨河辖区内共有二百四十五条河流。这些河流,孕育了拉萨的灿烂文明,哺育了拉萨的各族人民,造就了拉萨的繁荣昌盛。但是,随着拉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河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治水,从来都是民生所需。一千多年来,拉萨人对拉萨河的热爱和愿景从未更改,维护治理拉萨河的脚步也从未停息。

“一到枯水期,水位走低,河床裸露,垃圾成堆,扬尘漫天。”提起曾经的拉萨河,拉萨市民至今还在皱眉头。

为改变这一境况,优化人居环境,拉萨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提上日程。

2013年3月底,总投资三十五点三二亿元的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在二十公里范围内建设六座拦河闸坝,闸址均选择在河道较为顺直、泄流条件相对理想的河段,工程的实施,在为拉萨防洪筑起坚固屏障的同时,还将抬高河道水位,形成宽阔的湖面,以治理河道、美化环境、营造景观。

2014年10月,3号拦河闸坝成功蓄水,首次采用了拦河闸与治导工程结合、拦河闸与桥梁结合的形式,同时满足河道整治、景观蓄水和河道两岸交通连接等综合要求,现在河道中心线回水长度为二千三百八十米,平均水深二点五米,形成水域面积一千三百九十五亩。 3号闸蓄水后,在枯水期或平水期,拉萨河段会形成较大的水面,不仅有利于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改善城市环境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大量补充拉萨地下水,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变湖”工程极大改善了拉萨水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含氧量和湿度。

为保持这一成效,2016年5月,拉萨市又率先推行河长制。将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段等三条河流纳入区级河长制管理;澎波河、墨竹玛曲等四条河流列入拉萨市市级河长制管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市共设立十六名市级河长、一百四十三名县级河长、一百七十九名乡镇级河长、二百五十六名村级河长。制订拉萨河和纳木错“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综合保护治理工作方案,设立操作信息平台,提升实时监控能力。涉及河湖二百四十三条,包括七个湖泊、二十二座水库和二百一十四条河流。

市级河长由十五位副市长担任,县区级河長由各县区长担任,乡镇级河长由各乡镇的乡镇长担任,在此基础上主城区段河长设置延伸至村居一级,由村居第一书记担任河长;警长为县区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即为辖区河段公安总负责人;公众河长则由一线的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形成了一条河配备一名警长和公众河长以及部门间的联合执法。

公众河长其实就是来自一线的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他们身处基层,最清楚河流情况,一旦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排放污染了河道,他们便及时通知到上级部门。同时,拉萨市列入市级‘河长制管理的四条河流分别都设立了河长公示牌,公示牌上明确了河长职责、河流概况等内容。

清水永续,河湖长治。随着一项项战略部署落地,一项项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一项项措施深入实施,“河长制”正在拉萨河畔生根发芽,为拉萨的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林周县,甘区镇江角村。

这里位于拉萨河上游六十余公里处,藏语中被称为“浑然天成之地”。

桑布是江角村一名河道管护员。每天天刚亮,桑布就要起床洗漱,开始他一天的巡河工作。桑布巡视的这条河叫澎波河,是拉萨河一条主要支流。

三十五岁的桑布是土生土长的江角村人。2019年,桑布作为扶贫对象经村镇两级遴选审定,成为一名河道管护员,负责澎波河江角村到江角村吾金组段总长三公里河道的日常巡护工作。

一趟巡河走下来要花近两个小时,每天三趟风雨无阻。河面有没有“污渍”,岸边有没有垃圾,河道管护区内有没有采砂、取土等违规行为……这些都在桑布的管护之列。

拍照、履职、汇报新情况,新问题,一柄长镰刀、一根三米长带网兜的竹竿、一捆粗麻绳,这是桑布日常巡河时的随身物品。夏季持续高温,但每天清晨、上午和晚饭前,澎波河江角村段的岸边,总能见到桑布瘦弱的身影。

像桑布一样的河道巡护员,在林周县,目前有二百一十八名。

林周县水系发达,全县境内河道总长四百二十三点五三公里,主河道长一百八十二点五公里。2018年,林周县开始着手全面推行河长制,陆续在岸边竖起了河长制管理公示牌,明确了河长,公布了举报电话,同时,河流乡镇分界处,也安装了分界碑,明确了各乡镇河长的工作管理范围。并成立“河长制”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召集全县各乡镇负责人分段对河道的垃圾进行清理。同时,成立联合执法小组严厉打击涉河道违法行业,清理整治非法取水、采砂、采矿、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为确保“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还将拉萨河林周段、澎波河及各支流河长设置为县、乡、村三级,把责任落实到人。县级河长对相应河道管理保护工作负总责,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协调研究解决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乡镇河长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负责牵头组织开展所负责河道水环境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各自辖区内水资源保护改善、河道卫生、堤防安全、河道管理、涉水纠纷调处、岸线绿化美化等工作。村级河长负责辖内河道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辖内河流巡查保洁工作,设立河道管理员定期开展巡查保洁工作。配合县、乡执法部门打击涉河违法行为。

林周县水利局也积极联合县直各单位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方法,广泛开展关于河道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并以节能、节水、节材和健康文明为重点,通过举办图片展、设立宣传咨询点、散发各类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河道内陈旧垃圾清了,流域内的入河排污口截住了,岸边养起了花、种起了草,美丽清河初见成效。

为了让水常清、岸常绿,河面与岸边的生活垃圾更要堵住。

桑布说:“刚开始巡河,河边的生活垃圾挺多,还有村民向河道内倾倒垃圾。但最近几次巡河发现,垃圾慢慢少了。有时候一趟下来,半袋都装不满。”

这种改变,与桑布平时的劝导分不开。碰上有人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桑布总是要一遍遍劝说。“以前大家意识不够,就多说几遍。都是同村人,大家都熟,看你‘唠叨辛苦,他们也就不好意思再扔了。”

巡河的工作虽然累,但心里挺美。桑布说:“如今,曾经的‘臭水沟成了村民散步、游玩的美丽清河,这是巡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岸边绿地上,格桑花灿烂绽放;澎波河边,几只水鸟嬉戏追逐。看见家门前河边的美景,桑布说:“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条河变得越来越干净,村子越来越漂亮,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让生活更美好,让村庄变更漂亮。

这不止是桑布一个人的希望,也是更多人的希望。拉萨河下游曲水县南木乡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巴桑次仁就有着同样一个愿景:在干净清澈的拉萨河边,为村民们建一座二十几层宏伟的高楼,在这里,可以俯瞰静静流淌的拉萨河,可以俯瞰整个南木乡整个江村的新风貌,新气象。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伫立在拉萨河下游318国道旁。

这是一个小而迷人的村庄。走进村子,两旁的柳荫成行,田舍相间,一派祥和静谧的自然风光,小街小巷,整洁有序。

毕业于林芝农牧学院的巴桑次仁,生于七十年代末,身形高挑颀长,一副近视眼镜为他平添了几分儒雅的书卷气。话不多,但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尤其是汉语流畅。

“过去,这里跟所有藏区农村一样,卫生条件差,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禽畜粪便多、苍蝇多、垃圾多。如今,在全市深化文明村镇创建行动过程中,我们村以‘党建+美丽乡村创建为主题,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融入到建设中,紧紧围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新风正气,破除陈规陋习,培养群众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情趣。”巴桑次仁领着我们在村子里一边参观一边说,如今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村风民风淳朴,村容村貌喜焕新颜。

走在村子里,不断有村民过来跟他打招呼。

提起巴桑次仁,村民们都赞不绝口:“巴桑次仁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六年多的时间里,真的为我们办了许多大事、好事,現在,村里的几家合作社生意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2013年,巴桑次仁到江村担任第一书记。这已经是巴桑次仁下村的第十三个年头,从大学毕业,分到曲水县农牧局工作过短暂的几年,其余时间基本在基层,和村民们打交道。上任前,巴桑次仁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踏踏实实在村里扎下根,和村干部们一起,带领村民尽早脱贫致富。其间,他开展了驻村帮扶工作,积极为村民谋产业,要项目,跑资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都收获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2016年,巴桑次仁大胆尝试和带领村“两委”班子,流转耕地三百二十九亩,种植青饲玉米、荞麦等作物,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增收渠道和一个创新工作来抓,同样也作为一个大胆尝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来抓,克服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年底实现纯收益五十二点六四万,为每户建档立卡户增收三千元,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巴桑次仁总结和分析了前一年的工作,将集体新开发的一千零三十八亩耕地作为饲草产业发展、发展农业产业、扩大集体经济和精准扶贫增收致富的重要基地、重要载体来抓,带领班子成员、建档立卡户在一千零三十八亩耕地上种植青饲玉米、苜蓿草、箭舌豌豆,解决建档立卡户劳力五十四人,户均实现增收二千八百元,为集体累积盈利四十万元。

书声朗朗的乡村小学、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热火朝天的工作现场……在江村的这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熟悉的身影。村民们对这位务实的第一书记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曲水县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而江村是曲水县农村改革先行者,先后承担了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宅基地抵押贷款等改革试点任务。特别是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巴桑次仁以推进改革促发展的形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和实践了一条江村特有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成立了“江村股份合作社”和“曲水县骐灵农业综合开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从2018年开始,每年为符合集体经济身份的群众分红一百元每人,每年按百分之五十的速度递增,仅2018年,合作社就盈利七十余万元,村集体资产增长到四百余万元,兑现分红资金十四点二万元……

“让乡亲们生活得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子越来越美,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巴桑次仁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从毕业就下村,十几年来,几乎没怎么在城市生活过。作为一个也曾对人生、对生活有过诸多畅想的城市青年也曾犹豫过。白天工作忙,不会想太多。夜里睡不着,就看看电影,看的多了,就在思索,生活到底是什么,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常年驻村,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自己在曲水,妻子在拉萨,儿子在林芝姥姥家,现在已经上四年级了,本来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他,但是条件不允许。从来没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这一点,任何时候想起来巴桑次仁都觉得无比内疚。

在孩子的教育上,自己以前总是严父的形象。对孩子严厉,见面总是问成绩,批评多,最近几次回家发现孩子越来越胆小,怕自己。而且特别乖,乖到让人心疼。孩子跟自己也越来越生分,时间长了就不由得在心里思忖,应该调整一下相处方式。上次回去,特意带孩子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七十五位士兵的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儿子看得挺高兴,回来的路上,跟爸爸说:“等我将来长大了也想当一个和道斯一样能救死扶伤的医生。”

这是儿子第一次跟自己谈他未来的理想。巴桑次仁觉得这也是父子间关系扭转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想想家里的现状,加上亲友一再动员劝说,2015年巴桑次仁终于被说动了,去县里找书记,把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跟书记说了自己想调回县城的想法。从县城回到村里的路上,一开始还是无比轻松的,可是当巴桑次仁一走进村里,村干部见面就跟自己热火朝天谈江村的项目、说江村未来的发展,路上遇见的村民们,看自己的眼神也是那样的亲近和热切。刚刚鼓起来一点逃离的勇气又在顷刻之间坍塌了。好几年的和谐相处,早已形成村干部和村民们对自己从质疑到信任,再到依赖的格局。在村干部和村民的眼里,江村的未来和他们的第一书记巴桑次仁早已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整体,江村的未来里,一定也必须有他们的第一书记巴桑次仁,换句话说,也就是必须是跟着他们的第一书记巴桑次仁,江村的未来才真的那么可期。这一晚,巴桑次仁陷入了深深的犹豫。自己回城以后又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能干些什么呢,自己人生的价值难道就一定要回城才能实现吗……第二天一大早,巴桑次仁早早起来,开车回县城,又一次找到书记办公室,红着脸说:“书记,对不起,我昨天有点冒失,还没想好就来找您,回去仔细想了一夜,我觉得我还是愿意留在村里。”书记笑了。巴桑次仁逃也似地回到了村里。这一次找书记要求调动的事情,巴桑次仁谁也没告诉,这将是除了书记和他自己以外再无第三个人知晓的秘密。

决定留下来的巴桑次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決心。这之后的几年时间,巴桑次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带领江村干部与群众一起在走向幸福未来的路上飞奔,不仅工作实践大有成效,理论水平也突飞猛进。先后完成了《江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江村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调研报告》《合作社运行调研报告》等十余篇调研报告的撰写,江村的荣誉接踵而至。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自治区双联户先进集体”“自治区小康示范村”等称号,巴桑次仁个人还荣获了“自治区优秀第一书记”“拉萨市优秀第一书记”的殊荣。

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墙,巴桑次仁自豪感爆棚。“你看我们村现在多干净,村民们自发打扫的,一点不用督促。”“这些树长得好吧,都是村里老百姓一起种植的。”

拉萨河畔有了树,风沙不再有;水土流失也没以前严重了;村里的气候变得湿润了。拉萨河沿岸植树造林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人居小气候。“这几年,植树造林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在江村,形成了人人参与造林的良好氛围。”巴桑次仁感慨。

新疆杨、公主柳、榆树、沙棘、细叶红柳……漫步在江村境内的拉萨河畔,没有城市的喧哗,没有都市的凌乱,没有匆忙的脚步,有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青山不改颜,绿水长流清。一条河的生态治理关系着周边一片区域的环境改善,这种“一河带两岸”、以点带面的作用需要每个人参与、行动起来,共同治理河湖污染,共建生态屏障。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让拉萨河岸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随便走进路边一户村民的家,干净整洁的屋子内摆着的盆景绿意盎然,阳台上的花开得正艳,年过五旬的主人巴珠正悠闲地在家里打理花草,见到我们来访,他一边热情地打着招呼,一边拉起了家常。

“在农村,邻里之间茶余饭后都喜欢串门,如果自己家里和门前不收拾干净,邻居来时看到家里到处脏兮兮的,自己都会不好意思,何况现在大家都在争当文明户。”巴珠说出了村民的心声,现在江村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邻里关系和谐,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大家自觉地维护着乡村的美丽。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乡风。”巴桑次仁说。下一步,他们还要突出传承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坚持立破并举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让村里的民风更好,村民的腰包更鼓,致富的路子更宽。

谈到近期的愿望,巴桑次仁说:“想把孩子接到江村来上学。现在江村的学校环境好,教学质量也不比城里差,孩子带在身边,父子相处时间可以多一些。男孩子在有父爱的环境里成长,将来会更利于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样一来,自己工作上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我们在拉萨河畔一处平缓的岸边停下来,巴桑次仁遥指远方的山水相会处说:“你们看,那儿就是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与这山谷之水‘三水汇合的地方。这里,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我跟我的村民们吹牛,将来一定要在拉萨河畔为他们建一栋最漂亮的高楼的地方。”

顺着巴桑次仁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河流奔腾,竟一时看不出拉萨河的尽头,哪里是江河分界。而近旁,我们站立的地方正是拉萨河畔一片最为平坦的开阔地,透过巴桑次仁爽朗的笑脸,透过摇曳的公主柳,明媚斑驳的阳光,目光所及处,我们仿佛看到一座伟岸漂亮的高楼正拔地而起。一个崭新的江村也正在拉萨河的云蒸霞蔚中腾飞。

缓缓流淌的拉萨河,在曲水拐了一个弯,奔涌而下,直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的终点就在曲水,终于结束了,再也不用一路追赶。

一条河终于在拉萨境内完成她漂亮、壮丽、干净的流淌,完成了她对拉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深情守望,也完成了她对两岸树木、土地,及一切生灵的恩泽和滋养。

告别拉萨河,走进拉鲁湿地。

“南有湖水,北有湿地,拉萨人民生活在幸福的摇篮里。”有人以拉萨之魂比喻八廓街,有人以拉萨之精神叙述拉萨河,有人就用拉萨之肺来形容拉鲁湿地,这被藏语称为“当惹钦波”的大片芦苇荡。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它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空气净化器和污水过滤器,每年可吸附拉萨市区空气中五千四百多吨尘埃,处理一千万吨以上城市污水。

进入十月底,西藏拉萨的秋意已达最盛。位于拉萨市城区西北部,呈东西带状分布的拉鲁湿地迎来了它一年中最迷人最美丽的景象。好似画家挥毫泼墨,打翻了颜料桶,树木、芦苇的叶子不再像春夏时的碧绿葱茏,但却平添了更为丰富的画家也调不出的朱红、水红、釉绿、宝蓝、三青、深黄和浅黄……湖光山色,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渐变的天光异彩纷呈。

湿地南部,两三米高的芦苇、黑三棱等野生植物在湿润的沼泽地里自在生长,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尽头,不时有鸟儿从草丛中飞起,传来悦耳的叫声。湿地内随意显现出的一块块“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这个季节特有的金黄和幽绿。

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尼玛多吉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环湿地周边的巡护步道,漫步在日光城拉萨独有的天然氧吧里,耳畔传来的清脆鸟声和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如同置身仙境。放眼远眺,犹如一片田野,当中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塘,水鸟成群,还有大片半人高的芦苇和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在随风摇曳。

尼玛多吉介绍:“自2005年,拉鲁湿地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十多年来,国家已经投入二点七亿元,建设核心区围栏和透视围栏,以及补给水源北干渠、中干渠和南干渠,建设湿地内沉沙地等,实施流沙河治理,减少泥沙对湿地的威胁,使湿地功能迅速恢复,植被占核心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近年,又下大力气搬迁核心区住户。”

“住在这么美的一块‘风水宝地,市民们的搬迁工作想必很不容易。”

同行的拉萨市城关区常委副区长沈朗回答了我们的疑虑:“确实不容易。前期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老百姓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舍不得。区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多方调研、协商,出台补偿措施。兼顾考虑了以房屋收益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住户、低保户、牲畜養殖户等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及就业政策。”

沈朗是一位来自陕西安康的八零后进藏干部。2016年经中组部选调来到拉萨。说起拉鲁湿地,他如数家珍:“城关区自1999年5月正式批准建立拉萨市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湿地管理站。到2008年5月,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经自治区、拉萨市两级政府批准,升格为拉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5年城关区政府出资一点三亿元,对拉鲁湿地六点六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古玛当热村二十九户进行搬迁安置。2014年以来,不断加大对保护区内违法垂钓、非法捕鱼、盗挖草皮、经营旅游项目、侵占湿地、破坏生态、随意放牧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并通过增加水域面积、植被移栽等方式进行生态恢复,拉鲁湿地总体面积不断增加。湿地面积扩大了零点四四平方千米。”

“拉鲁湿地先后投入了两期工程项目。一期工程从2001年开始,重点集中建设围栏、补给水源和沉沙池,修建了拉鲁湿地核心区透视围栏一万六千米、简易围栏二千二百米,建设了有色热沉沙池、湿地内沉沙池、娘热沟沉沙池,这些都有效缓解了泥沙对拉鲁湿地的威胁。二期工程于2008年7月启动,在一期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二期工程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修建了湿地观景台、值班室等,湿地的周边还建立了标志牌,风能路灯,还在湿地的东边建立了挡水坝。”

“为保障拉鲁湿地周边水草生长,严格控制放牧对保护区植被的影响,2015年城关区政府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即拉萨市国土局收购外来户的牦牛,城关区各居委会收购本辖区的牦牛。此举,让拉鲁湿地周边居民群众放牧数量大大减少,有效保障了湿地内的生态平衡。现在,由拉萨河引进的水源经流沙河、北干渠、中干渠和南干渠构成的‘三渠一河流入拉鲁湿地,经过湿地的天然净化,再变成一汪清水流回拉萨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流循环系统。通过‘三渠一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湿地水域面积比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由三百四十三点八二公顷扩大到四百五十七点三公顷;湿地平均水位上升三厘米,由三十厘米上升到三十三厘米。现在我们看的湿地高天白云,小桥流水,湖光山色,鸟翔鱼游,景色宜人,空气也非常好,俨然一派江南景象,有时候站在这里,我都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乡,回到陕西南部,汉水之滨,那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站在清澈静流的汉江边……”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把他乡当故乡,把他乡人当自家人,年轻的进藏干部沈朗在拉萨的三年多,他大约真的是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拉萨人,把拉萨当成了自己的家。

赫尔曼黑塞曾说:“世间有一种让我们一再惊奇而又感到幸福的可能性,那就是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有多少和沈朗一样热爱着拉萨,爱着这里一草一木、一江一河,爱着这里的蓝天白云、大地天空,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拉萨的外乡人,正是那种“把他乡当故乡”的主人翁意识,鼓励着他们把他乡当做自己的家乡一样去全心全意付出和建设。

也有多少像尼玛多吉一样从未离开拉萨的本地人,他们一直驻守在自己深爱的故乡,在这片深爱的土地坚守着自己最本分的职责和理想。

秋日的拉鲁湿地,淡泊、宁静、悠远,置身其间,疲惫和烦躁荡然无存,只留下轻松和欢愉。一面是行人如织,一面安宁静谧,拉鲁湿地与喧闹的城区车水马龙仅一水之隔,一片水域、一湾清流隔出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里是不是很干净?因为容易产生卫生死角,我们需要不定期组织人进行清理。”尼玛多吉介绍,“因为拉萨三渠一河的水最终都会汇聚到拉鲁湿地里来,日前,我们从源头保护污水流入拉鲁湿地,在三渠一河区域排查乱排乱放的情况,并增加了巡逻人员,及时清理渠道内垃圾。保护区管理局每天派出六个巡护小组,分别围绕拉鲁湿地及城关区‘三渠一河,开展巡护工作。捡垃圾、保持水体洁净,帮助环卫工人清理拦污栅,提醒渠道周围的商户或居民不要将垃圾倒入渠道……”

“有了干净整洁的环境,候鸟们才会安心在此越冬。”

拉鲁湿地远处的湖面,波光潋滟。一群群水鸟或安然浮于水面,或在芦苇丛间嬉戏低飞,偶有几只调皮的灰嘴鸭往那激流处,几只红嘴鸥嘶鸣着悬于半空……

这是拉鲁湿地的深秋,属于候鸟们的季节。正在清理拦污闸的拉鲁湿地巡护员强巴告诉我们:“从十月下旬开始,候鸟就越来越多了!每天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候鸟,干活也不觉得累了!”

强巴是拉鲁湿地一名普通的巡护员,给候鸟喂食是他除了分内工作之外的“工作”。“在进入湿地巡护时,我们口袋里总会装一把大米或是青稞,看到有觅食能力差的候鸟时,就会主动给它们喂食。”强巴说。拉鲁湿地每天会保证给候鸟投喂三公斤大米、青稞。

拉鲁湿地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拉鲁湿地除了设有一个专门的喂鸟点外,基本以随机投喂为主,候鸟在哪处分布较多,那里的投喂量自然相对较多。“我们每天保证向湿地内投喂三公斤大米、青稞,设置三公斤这个门槛,我们也有科学的考虑。”尼玛多吉说,“投喂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候鸟迁徙至拉鲁湿地,但是也要考虑让候鸟们能保持其在野外觅食的能力。毕竟,拉鲁湿地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城市湿地,并非人为制造。”

“随着湿地水质越来越好,冬天来这里过冬的候鸟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湿地目前栖息的候鸟达上万只,约有六十二个珍稀品种。目前来的主要有灰鹤、赤麻鸭、斑头雁、黄鸭、红嘴鸥、灰燕、白鹭。”尼玛多吉看着远处的湖面,笑着说:“黑颈鹤今年也比较早,已经来了三只,大批的黑颈鹤可能还需要再过十天,现在他们还在来的路上。”

是啊,黑颈鹤还在路上。我们也还在路上。

“在那云兴霞蔚的瑶池胜境,一只白羽仙鹤飞临蟠桃园,不禁徘徊难去,偷尝一颗,西王母发现后,雷霆大怒,将其贬落到凡间的雪域高原。在凡间,为果腹充饥,仙鹤以藏民青稞为食,不料却致藏民缺粮,善良的藏民不愿赶跑仙鹤,只得请求它们不要再吃青稞。仙鹤为藏民心意所动,便不再以青稞为食。藏民感恩,以自己的头发织成围脖相赠,仙鹤从此便有了一条黑颈,并留恋人间,不再返回瑶池……”这便是黑颈鹤的故事。

在雪域高原,“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的黑颈鹤,藏语称“冲冲”,被视为吉祥的神鸟,也是全球十五种鹤类涉禽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种类。

有文献显示,中国的黑颈鹤大致有三大地理种群,每年秋去春来,它们都会沿着相对固定的三条线路分别徙往云贵交界的草海、大山包一带,滇西北的横断山区一带,以及西藏的“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一带越冬栖息。

来到拉萨越冬的黑颈鹤是西线种群,也是迁徙之路最为凶险的一类种群。

它们生活的地方海拔最高,条件最恶劣,每年都要从新疆东南部、青海南部和藏北的羌塘草原飞越异常危险的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才能到达越冬地。一路上雪岭逶迤、罡风凛冽,动辄就可能让这一羽族精灵损兵折将。每一只到达拉萨的黑颈鹤都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勇士。

跟拍黑颈鹤多年的摄影家张宁告诉我们,黑颈鹤对生存,尤其是水质等生态环境要求特别高。近些年,因为拉萨的自然保护措施落到实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将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园。十分挑剔的黑颈鹤也来到高原繁衍生息,而且数量逐年增加。

黑颈鹤是一种气宇轩昂,异常神勇俊美的鸟,张宁自从十年前第一眼看见,就再也无法忘怀。也正是因为黑颈鹤的原因,他才走上摄影这条路,平时工作忙,之前的拍摄是断断续续,到后来,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是难以离开。近四年来,感觉自己越拍越上瘾,现在几乎每个周末,定时定点,都要在凌晨四点醒来,五点准时出发,带上器材,去拉鲁湿地、去林周,去一切黑颈鹤出现的地方寻找他们的身影。

拍摄黑颈鹤的日子,用张宁的话来说,就是痛并快乐着。

黑颈鹤一般是在每年的十月底十一月初,从遥远的高原、沼泽、湖泊一带,飞往拉萨的拉鲁湿地、林周县一带过冬。冬季的林周,海拔四千二百米,即使早晨太阳挂在天上,温度仍旧很低。穿的再厚,也难免常常有手指被冻得不听使唤的感觉。拍出来的片子不是模糊就是发虚,总是无法准确捕捉到神鸟最精彩的神韵,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很多记者摄影师都是离得远远地拍摄士兵在前线作战,因为靠近就有生命危險,但是罗伯特·卡帕不一样。他每次都是冲到最近的地方近距离拍摄,甚至连人物脸上的表情都完全记录下来,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更清晰,更令人震撼。张宁牢记着这句话。黑颈鹤是一种警惕性非常高的鸟。有时候,你明明看到他们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可只要稍稍一靠近,它们立即一惊而散。为此,张宁也做过无数种尝试,起先,他发现它们和牦牛能够友好相处,牦牛在它们中间走来走去,它们丝毫不为所动,有时候,甚至还悠悠荡荡地在牛群中嬉闹穿行。于是张宁又突发奇想,买来一张牦牛皮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牦牛,矮下身子,甚至“四脚”着地,悄没声息地匍匐前进,把自己装扮得像一只真牦牛似的,黑颈鹤还是火眼金睛,一眼就识破了他的诡计。后来,也挖过掩体躲藏其中,并在周围撒了很多的青稞和玉米,企图吸引黑颈鹤前来觅食,还是无功而返。后来张宁发现,黑颈鹤与当地老百姓相处非常融洽,陌生人无法靠近,但是当地牧民却可以在离它很近的地方活动。“这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的信任让我动容。后来我就穿着当地藏民的衣服,平时也会像当地老百姓一样给它们投食,亲近它们,衣服上有时候粘上鸟粪啥的也不去特意清洗,慢慢地,鸟儿看见我不再躲了,终于可以较近距离地开始跟拍记录它们一天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性和情感世界了。”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拉鲁湿地微风轻动,薇草摇曳。似在迎接等待着什么,又似在记录、讲述着什么。

它们记录讲述的,或许都是发生在拉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故事和传说。

也许是文成公主的《倒淌河》:“世上千条河流,千条东去,只有公主一人出嫁西往。河水啊,如果你愿做我的伴娘,求你倒流,请你倒淌,伴我过门,为我歌唱,陪着远嫁的人儿走到地久天长……”

也許是仓央嘉措的《那一世》:“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也许是一些普通人。我们熟悉的或刚刚熟悉的生活在拉萨的朋友。

是军旅作家党益民的《拉萨河》:“看似欢快地流淌,却难掩心中的悲伤,忍不住回头张望,北方的念青羌塘,雪山,毡房,满坡的牛羊,日光城炙热的阳光,晒不干泪湿的衣裳,留恋八廓街的桑烟,布达拉的红墙,可命中注定,不能久留徜徉,必将汇入雅鲁藏布江,奔向遥远遥远的远方。就像,就像,文成公主来时那样……”

是诗人陈人杰的《西藏书》:“痛苦仍是最大的宗教。爱仍是最深的佛法……”

是书法家王剑萧的经心书院:“窗外的雪山,书桌上的茶。”

是摄影家张宁的《四月》:“新旧交替的四月,总是令人悲喜交加。黑颈鹤说,我还会回到我高原上的家,回到拉萨。去年的模样旧了,翅膀旧了,鸣叫也旧了,在高原,我将扑面而来的风收下,我将迎风飞舞的花留下,一切都是新的,枝头的叶,草尖上的芽……”

是亲历青藏铁路建设的建设者杨建的“察尔汗湖设宴饯行,三江源活水喜歌声声挂彩披红,唐古拉群峰点头频频列队迎送,拉萨河举杯接风!我是一名普通的建设者,我为天路,踏平千里雪,融化万年冰……”

是沈朗,马原,胡伟……是尼玛多吉,桑布,巴桑次仁,罗布……是这样的一群人,以及他们身后的更多人。

行走在拉萨的天空下。十五天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也许刚刚好。再长的日月,也都源于初见时的喜欢,行走中的热爱。再短的瞬间,也能成就岁月的芳华。只有真正游历过这片土地的人,才会发现,拉萨的神秘,拉萨的纯净,拉萨的圣洁,拉萨的大美,其实也并不具体在某一座山、一片湖、一条河、一朵云、一群人,而在于所有这一切的总和,在于“拉萨”这两个字与字之间,以及这两个字背后所涵盖、拥有的一切。爱它,就深情守望。爱它,就默默守护。守护好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城一池、一砖一瓦。

还未离,就已怀念。也许拉萨,就是一座这样的城。

责任编辑:子嫣

猜你喜欢

拉萨河八廓街拉萨
繁华的八廓街
浅谈话剧《八廓街北院》人物设定
拉萨舰,入列
拉萨河流域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八廓街,人文之街
拉萨河,从古远流来
八廓街,节日之街
拉萨姑娘美
拉萨市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4~#闸设计
基于概率统计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以拉萨河水质评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