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2020-03-26孙津津周瑜微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孙津津 周瑜微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问题。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微媒介,正在塑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本研究通过认识微媒介特征,梳理微媒介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微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与对策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社会转型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限内容固化、传播僵化、教育模式化而逐步面临可能被消解的境地,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微媒介正在营造社会交流的微环境,多元的话语权、多元的文化观、多元的群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突出。加拿大传播学者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谈及了新媒介的14种特征,“使信息双向传播;使信息更易获取;有利于继续学习;导致社群的创建;具有便携性和时间的灵活性;赋予使用者跨越时空的自由;融合许多媒介,同时发挥一种以上的功能;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鸿沟的弥合……”这对于认识微媒介环境,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通过认识微媒介的特征,认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传播学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一、微媒介的特征

微媒介概念源自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与书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概念相对,以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为代表,传播信息量多、迅速、覆盖面广,成为社会广泛使用的媒介。当下,微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开展信息交流和拓宽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微媒介字数简短而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大众性、多样性和时效性。在微媒介背景下,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编辑,微媒介的自主性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微媒介的便利性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微媒介的隐蔽性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1]。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指出:“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微媒介已经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社会各类思想活跃,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注重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以方式和方法改进为主要手段,给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

二、微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方面。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内容格式化、内容长篇化。內容采用格式化语言进行表达,部分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停留在灌输和落实的地步,受限于高校内容“加工”能力不足及内容本身难以进行过度“加工”,“二传手”的角色和工作行为较为明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受阻。内容形式传播呈现单一化现象,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度不高,不易用新颖、生动的方式表达内容并传播。从渠道上看,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的狭窄、低效,传统意义上的渠道还受限于实体阵地建设和网络阵地建设的不成熟。随着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虽有一定的增加,但“占领”的空间和领域尚未形成“全覆盖”。渠道的拓展、丰富、创新、延伸,也是当前传播面临的问题。

2.受众方面。在互联网信息充斥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感知事物存在多元化、碎片化、快速化、娱乐化、趋利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需要在认清受众感知的基础上,根据受众感知特点,引导和改造受众形成正确感知力。受众在网络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享受着信息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面对大量的信息冲击,受众的选择性易受外界干扰[3]。伯克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者和倾听者的本质重叠部分越多,认同的程度越高,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质重叠需要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互相适应,重叠部分需要长期构建,认同的产生需要经历长久的理解、消解、重塑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存在部分学生产生感知障碍直接导致认同的消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传播在高校面临一定的窘境,现有的再传播仅仅局限于资料的扩散、阵地宣传的循环传播等途径,在传播循环的理想状态下,再传播是传播有效性、影响力扩大的重要环节,借鉴微信野蛮式的共鸣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通达理想状态,高校应当解决好再传播的问题,建立完整的传播闭环。

3.场域方面。从整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尚未从宏观角度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些党政领导和思想宣传工作部门负责人,对微媒介缺乏系统的认知,将微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缺乏必要科学的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对微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难以有效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微媒介市政工作。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不足,不易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面和供给面,尤其是在微信、微博平台,人员运营架构和专业型仍然需要补充,对内和对外的成效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产品数量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输出和供给,不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无法依托课程进行系统化教育,学生对媒介的认识、辨别、加工能力不足,难以从内容繁杂的网络中合理汲取有益养分。

三、微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微媒介视域下思考党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需要从思政主体、受众、课程和场域四个方面进行变革。

1.主体改变。当前主流教育内容开始借助互联网转化为数字符号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从主体进行变革,包括主体内容的丰富、渠道的畅通、多元的覆盖、价值的认同等方面,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生态、对象、技术的不断转变,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点,强化传播和教育的效力,以信仰教育、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教育、专业教育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同时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式微,强化高校阵地建设能力,注重宣传网络平台建设,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手机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形象化、动态化、间接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依托网络媒介进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渠道建设上筑桥铺路,建设多样性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建设,建设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圈,依托课堂、社团、班集体等学生圈群,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受众改造。碎片化信息的整合与认同,适当改造学生的“口味”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创作短速性、微小型的文本、视频等形式作品,不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起学生的认同,在不断的认同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再传播,形成有效的传播闭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面临话语表达自由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冲突,需要在传播时间和黏度、传播保障机制、传播信息通路、传播话语的共情化、传播话语的朴素化等方面进行受众改造,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走向。互联网信息犹如大海,具有量大、类多、时效短暂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被稀释”,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下,高校成为各类思潮“争取”的对象,传播的确定性和接受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关系在传播中客观存在。从心理学角度看,要避免传播渠道和内容生产过载导致受众的“逆反效应”,需要增强传播的时间频率,加深主客体的黏度效应,拓展传播的信息通路,保障客体的终端接受。

3.课程改革。课程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当着眼“三教”改革任务,從教师队伍着手,配齐配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培训、学习和进修工作,尤其是网络思政内容方面,深化改革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成长,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依托,差异化编撰符合学校专业特点的校本特色思政课程教材,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引入场景教学、互动式教学、演绎教学等模式,深化教法改革。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成长。创新课程展现形式,引入思想政治微课、网络课程等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供给的数量,提高质量。

4.场域改善。积极构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党政领导需要充分认识微媒介发展,从学校工作全局出发,以积极的姿态适应和使用微媒介。深化部门改革,由学校宣传部牵头,联合学校教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信息等部门,共同推进以微媒介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改革。完善制度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对微媒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加强成果运用,构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合性。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发展,尤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惯习、资本、位置、信念等内容上内在协同性,避免学生网络圈群、泛娱乐化等现象的蔓延。

任何一种媒体的变革都会改变人们既有的认知形态和思维方式,微媒介环境改变了人与世界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在微媒介的大背景下,错综复杂的网络概念和产品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当下微媒介生态环境中,只有紧紧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从主体进行变革,对学生思想政治认识进行改造,坚持课程改革,改善教育场域,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少华.“微媒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46-49.

[2]于隽.微媒介环境中的感知转向及对个人自我建构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8(07):29-32.

[3]张杨.“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74-7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思政)课题“场域理论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与融合研究”(编号2018SJSZ607);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研究课题“微媒介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困境与破解策略研究”(编号18DJ007);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变革研究”(编号:11130300119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