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辞》《陋室铭》和《枫桥夜泊》的教学文本解读

2020-03-26司全胜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枫桥夜泊陋室铭

司全胜

摘    要: 按照“用教材教”的理论,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经典古诗文应当被重新进行教学性的文本解读。按照这一思想,《木兰辞》这篇课文的教学训练点的选择,应该以叙述的详略得当和互文修辞手法的使用较为合适。对于《陋室铭》的教学训练点的选择,可以参照课文内容,进行仿写训练;也可以任意选取一种事物,让学生们按照课文的表述方法反其道而描写。对于《枫桥夜泊》的教学训练点的选择,倒叙式的描写手法较为合适,可以任意挑选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让学生们尝试着说一说,体验这种描写方法的特点和好处。

关键词: “用教材教”    教学文本解读    《木兰辞》    《陋室铭》    《枫桥夜泊》

所谓“用教材教”,按照李海林教授的说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教材上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按照叶圣陶的说法,就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与一般性文本解读不同,教学文本解读必须以正确的一般文本解读为基础,但应对文本的内容信息有所取舍,应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成对学生的知识讲授、语言训练或思维训练乃至应试准备,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我对《木兰辞》《陋室铭》和《枫桥夜泊》进行了教学性文本解读。

一、《木兰辞》的教学文本解读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木兰辞》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初中语文课本之中。这首诗着重塑造了花木兰这样一位巾帼女英雄的传奇形象,整个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从艺术上看,这篇诗作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较为出色:第一,浪漫色彩与生活气息的完美结合;第二,多种修辞手段的精彩运用;第三,叙事的详略安排极具匠心。

不过,在前人众多对这首诗的鉴赏和分析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大家谈论得非常少,乃至几乎不涉及。但作为对《木兰辞》的教学文本解读,自然不能忽略这些问题。

第一,花木兰的女扮男装问题。其实,一说到这个故事作品,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应该是花木兰是如何女扮男装的。不过,从作品的表面内容看,我们却看不到什么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文字。而且,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这个问题。从课文具体内容看,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具体且耐人寻味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是写花木兰在积极为出征做准备。虽然没有直接具体写她如何女扮男装,但在意思上其实已经很清楚了。对于经常出征、时刻准备出征的人们而言,家里最容易完成准备的是鞍马这些东西,但花木兰在出征前却一直在这件事上下这么大功夫,对于如何女扮男装又不容易让人发现却似乎所做甚少。其实,不是这样的。连最容易完成准备的事情都这么用心,更何况对花木兰替父从军来说最难准备的事情——女扮男装呢?自然是殚精竭虑,用心良多,一定不会让旁人发觉,后来十二年的征战生活没有被发现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样写,不仅可以增强不太容易说清楚、说合理的诗作内容的悬念感,而且可以使作品的内容表达更加含蓄,引起读者的无线联想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关于作品叙事的详略处理问题。这篇作品的叙述在详略处理上颇为精当巧妙。全诗共有六段,一、二、五、六段详写花木兰的女儿情怀,三、四段略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这样塑造出的花木兰不仅真实可感,而且充满传奇色彩。之所以略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因为花木兰本是女儿身,全面描写花木兰在战场上的勇猛厮杀、浴血奋战,会让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充满血腥感,对整体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为了更加突出表现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将其在战场上的浴血厮杀略写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对互文修辞手法的卓越运用。在《木兰辞》创作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有对互文手法的使用,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有对复沓手法的使用,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等;有对顶真手法的使用,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有对夸张手法的使用,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有对反问手法的使用,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有对借代手法的使用,如“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有对对偶手法的使用,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等。同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是对偶,还是互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仅是复沓,还是设问,等等。

在这首诗中使用得最成功且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是互文。不过,其中有两个使用了互文兼排比手法的句子有时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排比的使用。一个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个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从表面看,这两句诗使用了排比手法是没错的,但是否使用了互文手法呢?何谓“互文”?就是上下两句话或一句话中的前后两部分,看似各说各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由前后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的意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是说去各处街市置办鞍马等战具,并不是一处地方只买一样东西,还可体现花木兰准备得十分认真细致。“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段诗是说家人闻知花木兰要回来了,便在家里准备好美食、将自己精心打扮之后、相互扶持着去村外迎接花木兰,并不是只有老人相互扶持着去村外迎接、姐姐在家里化妆等着、小弟在家里準备宰羊杀猪。

至于教学训练点的确定,叙述的详略得当和互文修辞手法的使用较为合适。可以选择一件事或一个场景,让学生们说一说或写小一段文字,体会叙述得详略得当的具体表现和应用。或者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场景或一个事物,运用互文手法进行描写,达到训练能力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说说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互文手法较为成功和出色的诗句,充分感受互文修辞手法的艺术表现力,达到积累知识和经验的目的。

二、《陋室铭》的教学文本解读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古文,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创作。作品托物言志,精炼单纯,清新质朴,哲理溢漾,清韵飘荡,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及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一开篇,作品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还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简单的四句话却充满哲理意味的精深和悠远。“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之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清幽别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之人,身份高贵,性情娴雅,绝无俗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之事,生活清雅安适,心闲体静,勤于修心。接着,作者将陋室比作诸葛亮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最后,作者援引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与圣人之道相吻合的。

从内容上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分析清楚:第一,从实际情况看,作者文中所说的“陋室”在物质条件方面应该是很简陋的,否则不会有“陋室”之称。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文中一句“何陋之有”,就认为陋室真的不简陋。按照作者文中所论,陋是指物质条件方面,不陋是指情感体验方面。

第二,虽然陋室在物质条件方面是比较简陋的,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做任何直接描写,这样处理总会让读者心里有些想要探究的想法。但这样的探究是没有必要的,作者这样做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不管作者在文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陋室的简陋、寒陋之处,都会让读者在心里感觉原来陋室真的有些简陋,同时说明作者认为陋室的确存在简陋、寒陋之处,都会对作者“何陋之有”的表达产生妨碍。

第三,作者之所以认为陋室“何陋之有”,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陋室之景生机盎然,清幽别致;其二,室内之人,身份高贵,性情娴雅;其三,室内之事,生活清雅安适,其人心闲体静。

教学训练可以选择为仿写训练。可以进行仿写之处有二:其一,根据课文内容,可以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的特点,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表述能力,更可以幫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其二,可以任意选取一种事物,让学生们按照课文的表述方法反其道而描写之,既可以检验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枫桥夜泊》的教学文本解读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最著名的诗歌作品,精准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的羁旅之愁。一直以来,人们对这首诗评价非常高。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天色将明未明之际,月亮已经落下,乌鸦仍在啼叫,漫天的寒霜之气让人倍觉凄冷。昨夜的我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一直愁绪萦怀,难以入眠。蓦然想起,正是那半夜之时传来的寒山寺钟声,让身处姑苏城外客船中的我睡意顿消。

在艺术上,这首诗在以下三个方面非常值得注意:第一,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这首诗是写愁的代表作,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满腔的愁绪完全倾泻于对景物的描绘和感受中,鲜明地体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作者因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身世之虑而愁绪满腹,自然触目所见之景物皆因此蒙上了浓浓意绪。月落是其所见,给人意绪压抑之感;乌啼是其所听,使人顿生凄哀之情;霜满天是其所感,让人即感凄凉之绪。江枫,江边之枫树,萧瑟枯凉,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渔火,渔船的灯火,星星点点,以周围的昏暗迷蒙背景为衬托,显得非常引人注目,让读者能感受到孤独冷落之情。此时此处,景物的搭配与作者的心绪达到了高度默契和融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第二,对补性描写手法的杰出表现。所谓“对补性表现手法”,就是在描写同一事物时,可以从相对又统一互补的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描写和表现,以对事物的表现更加全面深刻。在这首诗中,作者对补性描写手法的运用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例如,诗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江中一岸边,景物的搭配相得益彰,颇具匠心,把作者因愁绪萦怀而致的欲静仍动的、想入睡却难以入睡的复杂低沉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在诗的前两句中,意象密集,落月、啼乌、霜、江枫、渔火、不眠之人,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意象,形成一种愁绪萦绕、意蕴浓郁的审美情境。诗中的后两句塑造的却是一种心绪飘荡、空灵旷远的审美情境,意象疏朗,只有姑苏城、寒山寺、客船、钟声四种。诗中前后展示的情境虽然有着明显不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常紧密的。前者为果,后者为因,正是前者疏淡中听到的夜半钟声,才导致后者的触目皆伤景和作者的彻夜未眠。同时,前者意象密集,说明作者愁绪满溢;后者意象疏朗,也是因为羁旅在外的作者意绪萧索、百无聊赖,内心中只有难以排遣的淡淡愁绪。前者是浓愁,后者是淡愁,但都是作者因羁旅之思、家国之忧、身世之虑等而导致的愁绪。诗作的内容正是表现了作者由淡到浓的愁绪变化。

第三,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这首诗在内容展示上基本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临近拂晓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再写昨夜未眠时的景色风物,最后写半夜之时的寒山寺钟声传到了停泊在苏州城外河边客船之上。实际上情节发生顺序是这样的:作者旅行在外,晚上住在停泊在姑苏城外河边的客船之上。因漂泊在外,作者愁绪索然,一直难以完全入眠。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来,让一直处于半睡半醒之间的作者猛然惊醒。为何此时的我睡不着呢?作者陷于沉思。是因羁旅之思?是因家国之忧?是因身世之虑?沉思之下,作者更加难以入眠,陪伴他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不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就这样,作者彻夜未眠。临近拂晓之时,月亮下山了,乌鸦的啼叫,寒霜带来的漫天寒冷之气,让作者不但没能从愁绪中解脱出来,反而更觉凄寒。这样的叙写顺序不仅能让读者对作者表现的愁绪感受得更加深刻清晰,而且在内容上具有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而且,从整个事情发生情况看,作品的内容顺序的确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具体体现。不过,作为抒情诗,这篇诗的叙述顺序的确很少见但效果非常好,也是这首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最独特之处。

因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无论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还是对补性的描写手法,显然都不是很合适作为教学训练点进行处理。不过,倒叙式的描写手法可以让孩子们简单尝试一下。例如,可以任意挑选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让学生们尝试着说一说,体验这种描写方法的特点和好处。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枫桥夜泊陋室铭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
一篇《陋室铭》,仿写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