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刍议

2020-03-26刘飞

文教资料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路径新媒体高职院校

刘飞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带动个性社群化、视图多样化、海量共享性的新媒体写作生态的诞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写作生态,解决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学校、专业和教师必须形成合力,坚持培养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培养写作人才的教育初心。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院校    应用写作课程    新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写作生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传统媒介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了数字媒体形态,即新媒体。新媒体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不同,它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传播载体、传播成本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经由1997年的62万人激增至2018年的8.3亿人。2018年末,全国电话用户规模达17.5亿户,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总数已超过1亿,继续保持中国媒体第一微博的地位。这些数据爆炸式的增长,既反映了移动客户端、平台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变得更开放便捷,又对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写作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体背景下革新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必须了解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传播特点。

一是传播对象的个性社群化。新媒体传播特点集中在传播对象间的个性社群化。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就呈现出个性化与社群化的共生特点。“三微一端”包括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其中,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基于用户的社交网络和兴趣偏好的社交媒体。微博用户既可以组建个人社区,以简短文字更新个性分享信息,又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形成共同爱好的社群。微信是由亲朋好友、客户同事等社交关系组成的社交圈;微视和移动客户端会自动匹配用户的兴趣爱好,推送个性化信息。

随着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普及,用户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摆脱时空限制,分享个人观点,而且因受到固定群体的关注与回复,逐渐形成“网络关注群体”[1](78),使传播对象上体现出个性社群化特征。因此,新媒体应用写作也要关注受众对象的个性社群化的特点。

二是传播呈现的视图多样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以网络为主,以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介处理、传播信息。在节点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打破以文字图片形态的媒介传统,代之以图文、音频等信息的组合传播模式。依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受众需求的不同,节点信息以特殊的网络架构,以不同形式的媒介形态,为不同事物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服务。这些信息的媒体形式呈现方式,不论文字、声音抑或是图像、视频,皆由信息的特殊內容、用户的个性需求及接收方式决定。

三是传播内容的海量共享性。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用户具有多重身份,它是信息的接收、传播、再制造和发布的身份集合。多重身份的用户群体,积极参与内容制造、传播,使新媒体数据平台上产生源源不断的海量共享信息。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可以畅享转发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如今,转发微博、分享微信朋友圈、分享抖音短视频等已经成文时下热门的一种社交方式。用户可即时发表图文视频等各种信息,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信息共享。海量信息如何实现点击关注,这就要求新媒体在信息内容选择上注意把握用户需求。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决定着新媒体创作者要适应新的写作生态。同时,它也对高职院校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传统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还没有覆盖的新媒体写作内容。因此,了解新媒体传播特点,熟悉新媒体写作生态,分析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都为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现状

应用文写作类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此,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更应与时俱进,紧把时代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素养。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在教师教法、学生学法与课程内容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传统应用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目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意识上忽视写作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关注职业素养教育较少。这就导致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代表的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相关课程的课时数设置不足[2]。出现此类现象,主因是不少高职学校在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缺乏提高写作素养的意识,缺乏对课程的清晰定位,常常把应用文写作课程纳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范围。同时,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意识到该课程对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没有选修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是开设院校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应用文写作”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情况下,专业学生的写作素养也亟待提高。

二是学习中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与本科生相比较,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知识储备不丰厚,知识体系不完善。同时,他们在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方面表现也比较差。因此,学生的写作综合素养自然无法与本科相比。此外,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组成由于招生制度的改变,入学新生有文有理,学生之间学习习惯各有差异,学习兴趣多有不同,他们所表现出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会导致在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上能力有差异。

三是课堂上教育教学方式陈旧。“从当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看,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和封闭化,不利于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提升”[3](198)。写作课堂仍然以教师教为主导,应用文的格式和理论教学的篇幅占据应用文写作的主要部分,多角度、多领域、多场合的实践写作时间相对偏短。此外,教学以讲练的传统授课模式为主,较少考虑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文字功底不扎实的学情,导致应用文课程的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在被动状态,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他们难以将日常工作经验与应用文写作理论结合,写成一篇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应用文章。这就促使传统教学方式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在重新审视高职院校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四是课程建设上内容架构粗糙。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内容建设,往往会朝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个是应用文写作理论教材常年不换,与不断细分更新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脱节,内容更关注写作理论而忽视写作实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难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另一个极端是应用文写作教材更新速度频繁,紧跟社会热点现象分析应用文案例,突出案例分享,却忽视理论讲解,导致写作实践时缺乏理论指导,写作能力只能停留在“画皮难画骨”的层面。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的写作环境集中表现在学生个人写作素养不高、培养写作技能的意识不强、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和课程内容架构粗糙四个方面。要想顺应新媒体传播潮流,解决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势必要革新求变。

三、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建设好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层面坚持技能与素养并重的教育理念,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以准确定位专业与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作为重点,更需要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创新教学方式。要想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更加适用于培养技能、素养合一人才的教学初心,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必须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合力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写作素养。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对写作素养的综合提升重新考量。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合理安排多样化的校企资源,培养技能与素养并重的技术技能人才。

校内,各高职学校可以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具体如:教务处可与图书馆展开合作,发起“书香校园,经典阅读”活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目的地推荐相应的通读与精读书目,引导学生自主拓展课外阅读,将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延伸至日常生活之中;学工处与团委合作开展征文、辩论、演讲、朗诵比赛等一系列跟写作素养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比赛准备过程中主动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写作素养。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校企专家开设写作实务专题讲座,将写作的课堂教学用生动事例讲述与展现。

校外,各院校可以根据写作人才的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增强学生在实践中有专业写作知识的获得感。

其次,明确课程定位,及时修订教学内容。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高度、写作课程建设的维度对应用文写作进行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集中于知行合一、学工结合的技能型素养。这就要求写作课程的建设要明确应用的定位。定位“应用”的重点是明确应用文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

传统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包括通用公文与专业文体。通用文体具有普适性,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由高职院校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统一实施教学;也对财经、法律等专业所需文体,开设与之对应的专业写作课程。这些通用文体与专业文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应定期修订,并且以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应用文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需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写作生态,这就要求课程不断添加新鲜知识,吸收公众号推文写作等知识模块即是一例。

最后,变革教学方式,高效提高写作效率。从教师教学内容的传导、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多集中于文体格式的理论讲解,然后在阅读例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写。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还会让课堂气氛愈加沉闷,学生自然学习兴趣不浓厚。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以新媒体平台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式,是提高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方法之一。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新媒体等相关网络平台,将教学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使预习、教授、练习都能在平台得以实时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新媒体可以作为视频教学的共享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能通过网络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一依赖任课教师讲授知识,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教育理念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比重,促进学生间探讨交流,内化吸收知识点。

以新媒体平台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也是提高应用写作素养的重要方法。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应用文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运用越来越频繁,比如各单位通知都会在“三微一端”平台的官方账号上进行官宣。因此,应用文写作的实操练习,要结合岗位需要,“以职业素养提升导向”[4](67),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

綜上所述,网络迅猛发展,带动个性社群化、视图多样化、海量共享性的新媒体写作生态的诞生。想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写作生态,高职院校必须破除新媒体环境下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樊篱,解决应用写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学校、专业和教师三方合力,坚定培养技能与素养合一人才的不变初心。

参考文献:

[1]万天宇.“三微一端”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探索[J].闽系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

[2]刘杨.“互联网+”语境下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初探[J].写作,2017(6).

[3]郭敏.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4).

[4]张媛媛.基于职业素养提升导向的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7(34).

基金资助: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教指委文秘专委会2018年度立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文秘应用写作课程建设研究”(2018WMKT15);2018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文秘专业教学团队”(2018jxtd074)。

猜你喜欢

新路径新媒体高职院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