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2020-03-26袁利杰屈路强通讯作者夏聪
袁利杰 屈路强(通讯作者) 夏聪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 太仓 21540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作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不仅使患者饱尝痛苦,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疾病损害,减缓患者痛苦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就我院60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和改良Stopps 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整理后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骨科,时间选自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期间,总计60 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符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诊断标准[1];②了解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合并神经障碍和免疫系统疾病;③存在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完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30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3 岁~54 岁,平均年龄为(38.35±5.36)岁,挤压伤19例、砸伤11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2 岁~56 岁,平均年龄为(38.64±4.75)岁,挤压伤20 例、砸伤1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互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60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止血、抗感染、抗休克处理。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实施手术治疗。术前嘱咐患者禁食禁饮。做好术前宣教工作,组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包括操作步骤、配合方法、手术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其对手术治疗及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观察组30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首先,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内插管麻醉。待麻醉生效后通过X 光机观察患者骶髂关节的脱位情况,并予以纠正和牵引维持。通过床边X 射线摄片对患者骨折的复位情况予以观察。针对骨盆环骨折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前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耻骨联合上方入路,保证耻骨联合充分显露后和复位后,选择合适的钛重建钢板予以固定[2]。针对C型骨折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需要协助患者从仰卧位调整至俯卧位,入路位置选择患侧骶髂关节后方,复位骶髂关节,从髂后上方钻孔至患侧髂骨后嵴内,拧入螺钉予以固定。针对合并骶髂骨骨折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需要先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后,检查骶髂关节,并予以复位,入路选择骶髂关节后方,从髂后上方棘稍外下方钻孔至患侧髂骨后嵴内,拧入两枚螺钉予以固定。
对照组30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改良Stopps 入路手术治疗。对术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指导和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患侧垫高,在患者耻骨作切口,分离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保证耻骨联合的充分显露,选择合适的钢板予以固定。两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均需要进行抗感染处理,术后72h,无异常情况下将引流管拔出,术后1w 后,结合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膝关节训练,逐步恢复肢体功能[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4]。同时,对两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渗液、切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予以观察和比较。
疗效判定标准[5]:
优:骨折处疼痛感消失,骨折分离移位距离≤4mm;
良:骨折处疼痛感消失,骨折分离移位距离5mm ~10mm;
可:骨折处轻微疼痛,骨折分离移位距离11mm ~20mm;
差:骨折处疼痛感明显,骨折分离移位距离>20mm。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实施不同术式治疗后,组间指标差异均产生了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观察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观察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时间(月)疼痛评分(分)观察组 30 136.53±11.26 172.25±35.43 5.64±1.15 3.21±0.24对照组 30 175.32±15.54 232.15±40.32 7.05±1.24 5.13±0.35 t 11.0711 6.1125 4.5666 24.780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
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观察组与改良Stopps 入路手术治疗的对照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和20.00%,差异显著(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骨盆骨折发生占全身骨折损伤的7%~8%,发病率较高,20 岁~50 岁及65 岁以上老人,病情程度严重不一,且易合并其他软组织损伤和其他部位骨折,如未及时接受治疗,极容易致残、致死[6]。目前,手术仍是临床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有报道指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效率高、固定效果好等优点,可以更好的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风险[7]。这一观点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本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3.33%,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优良率73.33%、并发症发生率20.00%,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说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既可以缩短手术治疗时间,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痛苦,比改良Stopps 入路手术治疗更具有优越性,预后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显著提高效率和手术质量,更加符合临床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需求,为耐受性差的骨折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由于本研究病例数量和时间有限,本次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否作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首选术式,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予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