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
2020-03-25耿晓红
耿晓红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用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将来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语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字能力的重要学科。语文课属于文字类型的知识,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文字学习与理解。由于语用教学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思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充分将文字的魅力挖掘出来。与此同时,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应用能力,认识文字实践过程,并且将语用教学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
培养兴趣,提高语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综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给学生们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学习语文。在这个前提上,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融合在一起,展开综合训练,让学生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之下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师在讲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时,可以按照内容选择适当的表达形式来指导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让学生综合自身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写一篇短文,促使学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语感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当中,朗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进行朗读。大部分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素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研究,让学生经过朗读教材当中的文章体会到文章的精妙,感悟文章的语言美,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灵活运用的技巧。比如,教师在讲解《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先朗读文章,并体会作者思乡与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并且要提供准确的指导,及时对学生朗读当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让学生可以准确、完整、流利的朗读文章,直到获得背诵的效果。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桂花的视频以及动画资料等,让学生了解桂花的基本情况;之后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最终,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索,充分将自身的想象力发挥出来,在脑海当中浮现桂花雨的景象,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用实践,提升语用能力
首先,拓展说话。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文本理解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拓展说话,从而锻炼学生说话内容的丰富程度。此种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深入展开思考,超越文本,内化语言。比如,教师在讲解《将相和》之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故事当中的主人公蔺相如,思考自己会怎么做?学生立刻变得兴致勃勃,课堂立即成为了语用课堂。第二,绘本读绘。绘本阅读实践让学生爱上阅读,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展开语用实践。绘本的特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图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从而无形中展开语用锻炼,让学生勇敢去说、去想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第三,故事创编。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词语以供创编童话故事,展开语言练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课文当中出现的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创编。第四,将生活引入到语言运用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写出简单的日记,让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句式,观察事物或者图画之后写下句子,利用句子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句子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与情感。
解读语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语用教学要把解读教学当做重点,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应将解读当做语用教学的重点。文章当中以四季的特点来表现四季之美,這样的描写具有典型性,比如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文字展开解读,分析文章中文字是如何表现出四季之美的,利用解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且,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出有关四季的特征,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四季的不同,把学生带进四季美景中,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展开良好的体验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深入,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为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设计语言实践活动,重视文本核心价值,参照课程总体意识,重视语用导向,让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学目标,加强语用的实效性,从而真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聪敏.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四大环节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
[2]梁丽芬.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