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业务现状与防范策略
2020-03-25吴静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既复杂又深刻,经济形式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场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重要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波及。文章从商业银行资本风险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职能和资本业务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业务造成的影响,并据此提出防范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风险;资本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和资本业务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充当贷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信用中介。个人或机构将货币资产存储在银行,形成规模优势;贷款者向银行申请资金使用权,用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实现货币资本化,最后通过还本付息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态,完成一个基本循环过程。二是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企业从事市场活动中,账款的进出都是通过商业渠道完成,而非两个企业之间直接进行货币交换。三是吸收社会分散资金,形成负债型货币资本,投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实现社会财富再创造和再分配。四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如各种有价银行证券或货币衍生工具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特别是1992年市场经济步入正轨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的各个业务市场以及每个市场中的核心业务分支,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创新之中,商业银行体系也不例外。主要表现是,商业银行打破市场垄断局面,不但数量增长快,业务管理运营模式丰富。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各类商业银行机构共4550家左右,平均每个省市1540家左右。业务模式方面,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银行除开展基本货币存取业务外,也广泛开展面向特定服务对象或经济领域的定向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金融资本在国内市场上条带化、定制化、广域化、衍生化的特点。在国际金融市场方向上,海外金融市场投融资、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也发挥着突出作用。上述功能特点,在不容乐观的贸易环境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对商业银行资本业务的影响
第一,商业银行向市场投资的难度增大。市场需求是拉动资金需求的根本动力,在消极的贸易环境中,企业短时间内拿不到市场订单,原先投入的产品原料过剩,生产设施成本尚未足额收回,预期赢利被程度不等的负债取代,转移国内市场或寻找新的国际替代市场周期比较长。最终导致市场货币资金需求减弱,商业银行资本投放市場空间不足。
第二,商业银行资本吸收规模缩小。一方面,相关进出口企业资金回笼节奏变慢,利润规模变小,银行账户资金存入周期长、额度低,流动性不足。多数情况下,净支出远远大于净流入。这样,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长期资本规模雪崩式缩减。商业银行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进而可能引发个体储户或非进出口机构储户挤兑效应。此外,经济发展预期不好,也会直接导致金融证券市场不景气,业务萧条,也会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资本业务开展。
第三,商业银行已投放市场的货币资本回收风险增大,由于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商业银行贷款大户,一旦出现业务经营风险,必然导致贷款偿还能力降低甚至完全缺失,直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坏账、呆账风险。另一方面,对于众多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商业银行运营受阻,从银行渠道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三、商业银行面临资本风险的综合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运行,是保证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环境,是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保证金融行业安全,服务国家、企业和公众的客观需要。因此,面对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经济环境危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迎难而上,以创新的思维统领全局,以机遇的心理面对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度过难关,由量的积累过度到质的飞跃。
首先,政府要通过多种国际渠道,采取复合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经济动荡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在重大原则和核心利益方面,坚决守住本心,为争取经济和社会长久独立发展权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威信,赢得尊重,在国内获得民意支持。另一方面,要保持足够的理智和定力,以我为主,要更加坚定地发展国内经济,提升产业结构内涵,培养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基础领域,国家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政策,推动重大产业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企业自身也要汲取历来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国际贸易是经济行为,但深层次上也代表着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是支撑双边或多边关系发展的经济要素。在产品和服务定位方面,要盯住产业链的上游,尽快摆脱中方企业处于中下游为主的状态,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加商业利润空间。在国际贸易伙伴的选择方面,视野要宽,不把市场仅仅定位在一个国家,而是分布在不同区域,多个国家的市场范围,相互之间保持足够的替代性,从结构上消除单一市场的制约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自身也要适当转换业务模式,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和发挥业务功能,将市场角色定位在服务经济发展,分享经济成果的高度上,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直接经济利益的层面。同时,商业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市场风险承担意识,提高风险防范标准和能力,改变单纯的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消极从业理念,不要将投资贷款对象总是放在大中型国有企业身上,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服务于资金需求更为迫切的民营企业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样是市场经济中的参与主体,民企发展起来了,商业银行也是重要的受益者。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模式是典型的负债经营,风险的内生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但是,鉴于其特殊的业务产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垄断竞争的行业特点,商业银行又具有特殊的资本保值增值市场空间。可以说,无论宏观经济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如何多变,只要秉承服务经济、服务企业和服务公众的商业理念,将货币资本合理投放到微观经济活动中,就能实现抵御风险,与其它市场主体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2014
[2] 杜金富.金融市场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吴静 (1997.11—),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师范大学经济决策与金融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