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古籍医书插图绘画艺术研究

2020-03-25宋田田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文化内涵

【摘要】中医古籍图像在确保实际应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艺术性,插图版面重视美感,人物画面神形兼备,具有较高欣赏性和艺术性。除少数抄本由作者本人完成外,多数古籍图像多为当时绘画高手绘制,部分官修彩绘本中的配图由当时宫廷画师所作。中医古籍插图是反映中医思想的承载体,对于图谱思维的理解能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思想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医古籍插图;传统绘画;画院画师;艺术思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图像作为间接传达文字语言的工具,早在中古时期,图像具有其实用性价值,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功能,传达意图及相关巫术、祭祀等活动。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一直关乎中国艺术形式,传统的中国绘画一直离不开图文并茂、文以载道的艺术观旨。

一、图像插图的渊源

宣物兴存形、文以谱图的形式在《历代名画记》中曰:“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讲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又有宋代郑樵《图谱略》曰:“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舍易从难,成功者少。”都传达了图像与文字各自关系。唐宋两代就开始有官修的本草图籍,明代弘治时期也有效仿。左图右书的图本形式在中医药古籍的插图逐渐增多,也证实了中国绘画史图画表意功能,绘画名家绘制的图像本也是极具艺术价值。

二、医书古籍艺术性研究

(一)医理与画理的相关论证

《笔法记》论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清代宋曹《书法约言》有关骨与肉关系论述:“用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固然理想的笔法需要骨肉停匀,但是筋骨是润饰的依附,作品的神采取决于骨法。中国书法绘画骨法用笔源于原始时期的骨骼再现生命的信仰。

韩庄《人体在书法中作为大宇宙观的小宇宙来源》中在生理术语(骨、脉、筋、诸如此类),指出:“艺术典籍中的种种比喻,已远远超出形象化的文字修饰,它们成为最有效的理解模式……在中医理论中,器官很少作为孤立的对象存在。 相反,这要由解剖学确定其各种功能。”宋代由于刑法兴起对于人体解剖的深入,古籍骨骼绘制书籍开始发展,影响到了医学与艺术对人体的自然认识。后期受西方解剖影响,医书《西洋全身骨图》《西洋肌理全图》更为细致准确,但最早出现医医学解剖的并非受西方影响。 在绘画史上骨骼与神魂的关系一直是传统绘画的一类表达题材,在更原初的文明形态当中已经有所体现。清代两部人体解剖抄本《人生图书》和《钦定格体全录》,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生维萨留斯和和解剖学家的帕雷都是当时在解剖学上很有贡献的人物,清代罗聘水墨画《鬼趣图》中对鬼怪的描绘也是更具真实性的,尤其第八幅骷髅的绘制可见当时画家对解剖的深入理解运用于绘画当中。医书插图为针灸、本草类,“物”与“人”形神兼備的要求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汉代墓葬艺术有强梁祛除疾病、宗炳视绘画为延年益寿手段,可见医与道在传统艺术哲学中的关系。

(二)图谱与花鸟画

早在唐代彩绘本草广为流传,孔志约《新修本草》序言中记:“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直至宋代印刷术兴起绘本才被取代,宋代重理强调精微严谨,苏颂主编《本草图经》记:“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医书作为中草药材的重要记录手段,其要求写实工质,铁线银钩,石色刻画。邓椿《画继》将蔬果药草单独分为一类,可推断当时草本绘图大量存在。

《履巉岩本草》是我国最早的彩绘本草绘本。作者王介擅画,师法马远、夏圭。曾为米友仁《云山图》题跋“履巉岩”,题目三字意为等上险峻山脉,正体现了画家强调现实写生。其所绘绘本取局部细节真实写照的方式,契合了当时宋代花鸟画的手法,这种类似于“折枝花”手法运用于医书本草样本的绘制中,所绘本草图不仅绘画技法高超,其构图方式也堪称典范。“截取式”是历代本草图谱中最为特殊的图式,如书中“接骨草”一图直接描绘了植株的主茎和枝叶两个局部,并在画中加以重叠,形成了拼贴的效果,完全打破了保持物象“完整性”与“连续性”的惯有绘画观念。故通过古籍医书中插图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医书所处时期的技法风格和运用。

《本草品汇精要》官修本草以工笔重彩设色的方法彩绘底稿本,王世昌等8名画院画师参与绘图,写生植物画展现了画师重彩写实功力。《金石昆虫草木状》是文俶据《本草品汇精要》摹绘,文俶仅绘图而不录文字,在绘画功底上高于《精要》,所绘插本工笔精致设色华丽。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绘画为院体绘画,绘制精细,色彩绚丽,形态逼真,这些图画与其他刻版流传的本草图相比,在构图和表现风格上更具艺术创作的成分。

古籍医书中本草图经的著录与当时花鸟画认知分析、表现形式是息息相关的。“折枝花”式的高度概括对草本植物绘制图谱在技法上有重要的辅助意义,黄筌画稿与民国溥心畲记录性“双叶木”等画稿与此如出一辙。反之,医书分析手段对绘画观念也具有影响意义,这种取局部观整体的方法一直影响到后世。

(三)传真写照映射文化内置

古有七分面、八分面等肖像画论述,对于人体的描绘多处于针灸类及养生类医书当中,至今发现最早的灸疗图谱是在敦煌莫高窟经洞发现的唐代写本《灸法图》,绘制正背面的十八幅裸体全身图。又有《新集备灸经》绘于唐咸通二年(861),汇集了唐代以前诸医家灸法的书籍, 绘有人体正面插图“明堂图”,用墨色标明穴点、人体部位、灸疗状数等,朱砂引线与学点连接。长沙马王堆三号出土了经脉灸法3篇帛画。《汉书艺文志》将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导引图》归于方术类,将医药相关内容通过图文加以详细表达出来。如说楚帛书是进行详细文字记录的话,那么导引图则是相对简略的,这种简略的记图方式在医书导引术中多被沿袭,手法简练概括。医书中有关人物的插图大致可分为历代名医肖像图、历史人物故事图和人物风景版画图、佛释道兴养生图。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新本草纲目类篡必读》等绘有历代名医图辩及医道、人物画像。《草木春秋》则是将本草药物拟人化,用演义的方式绘制这些人物,增加了是医书的可读性,也体现了绘者极高的想象力。这些人物图谱表现生动、概括简练又不失特色。相关人物场景版画养生避忌、妊娠食忌、诸般汤煎、禽兽变异等图不难看出当时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受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医书中人物多为男性人体,或是无性别图。这种文言互证的东方图像艺术形式与西方对妇女的描述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特质。

三、古籍医书与绘画艺术

(一)运用价值

中医古籍依附于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由于版画的兴起其图像多为墨线。手抄绘本以墨色、朱墨双钩、矿物填色、精微截取式构图手法;刻本则是木板雕刻、彩色套印及少部分墨线加朱砂点线。

在绘画材料的研制中医书中记有制矾和研制丹砂的图谱方法及相关中草药如栀子具有防腐的作用,这对于后世了解更多绢本保护的方法。药材芦甘石、苏木(檀子)、华石粉打底色及染料的记载等对于传统绘画技法具有实用性记载。本草类插图通过描绘客觀物象传达主观认知的图像表现手法,在确保实用性、文献资料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其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时代特征

由于题材特殊的原因,古籍医书相对于普通书画的传播更加具有专业性,大多都由中医传承而历代藏家对其极少问津。对于医书类插图来说,图像不再是附属于文字的地位,这类实用图书需要插图来传形,这远胜于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也正是这一原因,历朝历代的人物服饰、器物造型、建筑特点在医书插图中得以保存。对医书中插图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在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插图艺术的魅力承载了中国传统美学样式。《饮膳正要》其中配置了21幅精美的人物风景图画,食物中毒场景形象地反映了末元初时期民间房屋、庭院及室内摆设,也反映了人物造型和所着服饰的时代特点,这些特点利于加深对于医书所编时期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理解。而历代医书中,对于同一事物的绘画也略显不同,如宋代以前的人物绘画与宋代以后的人物绘画的肢体比例精准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这与宋代中医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不无关系。这一点不仅在医书中有明显体现,在其他不同时期的人物题材画作中也十分常见。

自古以来,中国艺术与中医学就存在内在联系,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医与传统绘画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 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传统绘画有本质的相似。中医古籍中的插图是反映中医思想的中药承载体,对于中医思维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思想。

参考文献:

[1]曹晖,刘玉萍.《本草品汇精要》版本考察补遗[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4):211-214.

[2]许玮.《履巉岩本草》与南宋本草图[J].新美术,2015(12):16-22.

[3]陈领.明代彩绘本草图像艺术特征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8(10):164-165.

作者简介:宋田田(1993-),女,河北唐山,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旅题材国画创作专业,现在中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专业。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文化内涵
传统绘画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研究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