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球虫病和魏氏梭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20-03-24李燕
李燕
鸡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鸡群健康的流行性、急性寄生虫病,艾美尔属原虫在鸡肠道内繁殖,可引起组织损伤,导致消瘦、食欲下降、血痢等症状,增加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当诱发因素存在或感染鸡只抵抗力下降时,可导致肠道坏死和急性死亡[1]。本文现就青岛平度市某鸡场临床发生的一例鸡球虫病并发魏氏梭菌病的发病情况、临床和剖检症状、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做分析总结,以供家禽养殖人员参考。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20年8月上旬,青岛平度市某商品代肉鸡场平养的10万只25日龄的鸡群,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和饮水量增加的情况。用阿莫西林治疗三天后没有好转,发病数量持续增多。病鸡离群呆立,缩头闭目,鸡冠苍白或青紫,羽毛松乱,腹泻拉稀,肛门周围羽毛沾有稀粪,粪便呈黑色或柿黄色,有恶臭味。
2 剖检病变
剖检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死鸡10只,发现病变部位主要在肠道。有的小肠肿胀鼓气严重,肠粘膜脱落;有的回场和空肠出现凝固性坏死,内容物呈黑色,有腥臭味;有的小肠下段粘液性出血, 肠腔内有血凝块和组织碎片。盲肠多见肿大,外观为暗红色,粘膜弥漫性或斑点状出血。从肠道症状怀疑是坏死性肠炎,但不排除球虫的存在,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病原[2]。
3 实验室诊断
刮取病变明显的肠粘膜表层置多个载玻片上,部分涂片加几滴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直接镜检观察寄生虫;另外的涂片火焰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无菌刮取病变部位肠粘膜,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 ℃厌氧培养。
涂片镜检可见到椭圆形卵囊和裂殖体,卵囊的平均大小为24.5 μm×19 μm,形状指数为1.28~1.32,确定虫种是布氏艾美尔球虫,见图1。
涂片染色后,镜检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细菌,两端钝圆呈短杆状,有荚膜,单个或成对排列,见图2。
经过24 h培养,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光滑、淡灰色中等大小菌落,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现象。将该菌落接种于牛乳培养液中37 ℃培养4 h后,观察到牛乳呈海绵状,有大量气体产生,呈现爆裂发酵现象,见图3。由此判断分离到的病原是魏氏梭菌。
综上所述,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此病例是鸡球虫和魏氏梭菌混合感染。
4 治疗措施
将病鸡与健康鸡隔离饲养,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清除鸡舍内潮湿垫料。在饮水中轮流添加阿莫西林和硫酸新霉素,治疗细菌感染。另外使用抗球蟲药地克珠利溶液,每100 mL药液兑水200 L,连用4 d。同时全程补充电解多维、葡萄糖和维生素K,减轻脱水症状,减少肠道出血和促进肠道修复。经过治疗,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5 讨论
经了解,该商品代平养鸡场没有免疫球虫疫苗,发病前也没有投喂过抗球虫药。球虫卵囊普遍存在于土壤、垫料和灰尘中,对普通消毒液有极强抵抗力,球虫感染主要取决于鸡摄入球虫卵囊的数量和本身的免疫状态[1]。夏季鸡舍内高温高湿,垫料中的球虫卵囊极易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被鸡只采食后,卵囊在肠粘膜寄生和繁殖,破坏肠道完整性,极易增加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魏氏梭菌是鸡场广泛存在的一种肠道常在菌,也是条件性致病菌,在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垫料质量差、球虫感染、营养失调和机体抵抗力低时会在肠道内大量增殖,诱发坏死性肠炎[3]。
布氏艾美尔球虫与魏氏梭菌的感染部位基本都在小肠下段,病变极其相似,要通过镜检肠粘膜或粪便涂片才能确定有无球虫存在。此病例为球虫和梭菌混合感染,因此用药时需要抗生素和抗球虫药同时使用,同时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应交替使用药物。对于肠道性疾病,在养殖过程中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重视球虫免疫和预防性用药,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注意饲料营养平衡,合理使用益生菌和抗生素,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保证肠道健康[4]。
参考文献:
[1] B.W.卡尔尼克主编.禽病学(第1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孙桂芹.鸡魏氏梭菌感染与球虫病、新城疫、禽流感临床鉴别诊断[J].中国动物保健,2017(11):92-94.
[3] 张贤群.预防鸡群出现梭菌类肠炎[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1):21-22.
[4] 徐运杰.影响家禽肠道健康的因素[J].饲料博览,2009(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