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肉鸭养殖产业的冷思考与建议
2020-03-24王继善
王继善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商品肉鸭养殖已经成为我国畜禽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肉鸭年出栏量达到42亿只左右,鸭肉产量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12.5%(来自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水禽大会数据),期间不仅完成了从地养、低网养殖到高网和笼养的过渡,而且料肉比从最先的2.3~2.5∶1提升到了1.6~1.8∶1,甚至更高的水平,商品肉鸭养殖已经步入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立体笼养的发展轨道。尤其是非洲猪瘟发生以来,人们将鸭肉视为一种替代性肉类食品,在这一理念和利益的驱使下,商品肉鸭养殖无论在养殖总量还是在单体养殖规模等方面,近两年都达到了空前火热的程度。
目前,我国商品肉鸭(樱桃谷)养殖模式主要以网养和立体笼养为主(在山东等一些地区笼养比例大幅上升),从各地区的生产成绩来看,无论是料肉比还是欧洲效益指数等,总体上说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回避,就笔者在一线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体会到,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和解决方案,以推动肉鸭养殖产业实现稳健发展。
1 苗源质量问题
目前我国肉鸭产业已经有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繁育体系,苗源充足,但是时常会出现鸭苗质量不尽人意的现象,诸如遗传疾病、代次问题等,需要个别种禽场家守住质量底线,规范生产,打造企业品牌。
2 对鸭的再认识
基于目前养殖现状,建议部分业者需要对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鸭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需要认真梳理和理解,并在生产中辅以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才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
鴨喜水而且天性戏水,但是在其生产全程中怕潮湿,需要有一个干燥的居住环境,因而要做好水线管理、合理调整通风、及时清理粪便等以保证合适的相对湿度(50%~60%);鸭相对来说耐冷不耐热,因此育雏时的温度可以走底线、后期降温幅度和速度要大于肉鸡;同时在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极不耐受昼夜温差的波动,所以秋冬季节要严格把控棚舍温差,春秋季节舍内目标温度要兼顾夜间外界温度;笔者认为肉鸭养殖的环控要素第一目标不完全是温度。鸭神经敏感、胆小易惊群,日常管理中应尽可能减少应激现象发生。
3 应保持适宜的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高端
近两年来,在部分区域新建了一些大规模肉鸭养殖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排排一幢幢的鸭舍,看上去很是高大上,设施设备也是高端配备,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所谓智能化养殖。其实养殖成绩差异较大,高大上的场舍不代表至上的管理,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有三:一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技术人员匮乏,养殖管理未能跟上产业的发展;二是防疫风险随着规模和密度的提高而加大;三是大规模的养殖给粪污处理和土地消纳带来难度。
4 走出料肉比的误区
业内诸多人员尤其是养殖端农场主及少部分饲料厂家,片面地把料肉比当做衡量饲料好坏一个重要指标、饲料市场竞争的一个手段,养殖场(户)选择饲料的标准就是价格和料肉比,商业化生产的思维和追求极致效率的运营逻辑充斥行业,养殖过程过度追求料肉比和体重,忽视了鸭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更放弃了鸭肉的风味和质量;同时,忽视了鸭的肠道健康,由此带来了一些列的生产问题。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由于现场管理缺失、产业配套技术不成熟等因素,生产中经常出现长势缓慢、疫病频发、环控不当、死淘偏高等现象,导致料肉比较差,掩盖了饲料应有的效能,结果是配方师反复调整饲料配方直至困惑和头痛甚至是茫然。
5 偏面放大了鸭耐粗饲的生物学特性
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错误地认为鸭料的日粮中可以大量使用一些低档饲料原料或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在当下,可以说水禽饲料的内在质量是最差的,因为人们在其中添加了很多低档甚至是劣质原料,虽然从配合日粮营养指标上看好像是满足了需要,但鸭肉品质不言而喻;如此产业思维,对行业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6 肉鸭笼养当中的一些技术要素制约生产发展
一是笼具的标准和质量,虽然笼具厂家很多,但是真正能懂鸭、生产出适合肉鸭生长的笼具则不多,需要下功夫进行创新研制,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和模仿;二是养殖密度。为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大家一味地提高饲养密度(高达16 只/m2),导致养殖难度大大提高,养殖效果也不尽人意;三是鸭舍环控问题,环控目标模糊、环控要素匹配不当,导致时常出现感冒等现象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四是日常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尚待进一步完善,在温度设定、喂料量确认、光照制度、匀料、净槽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试验论证。
7 鸭粪处理技术亟待提升
粪污处理已成了肉鸭行业当下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达标排放成为当下规模肉鸭场的一条“生死线”。目前鸭粪处理的方式有多种,但缺乏真正能够解决大规模养殖的有效、可复制推广的综合方案,需要产、学、研一体化的共同努力,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将方案尽快付诸生产应用。
8 疾病防控以及生物安全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亟待加强
肉鸭的养殖甚至包括整个水禽养殖的舍内外环境卫生、疾病防治措施、棚舍条件、生物安全措施等都面临整改和产业升级。
(致谢:本文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张秀美老师指导审阅,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