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途径分析
2020-03-24王静范广
王静 范广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高校在设置必修学分课的同时,通识教育选修课也应运而生。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课程,其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更好地培养人才,需要对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设途径进行必要分析。基于此,首先简要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介绍,随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对建设途径提出策略建议。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选修课;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124-02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科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地方,社会对其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种背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设置专业选修课的同时,还设置了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人才培养开辟了新方法。但是,目前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实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对其课程建设途径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一、通识教育的含义
通识教育是一种在欧洲起源,在美国得到形成和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中国大陆一般被称为“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台湾。此外,通识教育在中国香港也存在,被译为“博雅教育”[1]。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认识并不统一,不同专家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也不同。但是,目前国内统一认为,通識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我国传统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在注重人才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更加擅长的是从人才的人格、情趣和人性等诸多方面,在提高其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通识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现状
通识教育的实施对优化现代国家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通识教育能够发挥作用,应该明确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大陆上的课程体系较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略显稚嫩,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更是严重不足,在其应用过程中,许多问题开始暴露了出来。为优化其课程体系,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未明确定位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伪合理化
为推进本科院校学分制的改革,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设置是重要环节。基于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其发展道路,但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校并未对教学目标做出明确定位,也间接导致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不完善现象。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体系,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提出为前提的。当前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使得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进一步导致了选修课程体系散乱的局面。这种局面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表现明显:教师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上的注重点往往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开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指导。此外,教师往往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关注和引导;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远比不上对政治素质的培养的重视程度。这种教育局面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必要规范,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由于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内容选择没有明确原则规范,教学内容缺乏教学大纲的引导,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更具自己的专业立场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导致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杂乱。此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有些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浅显,无法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延伸,使其在向专业能力的升华过程中缺乏推动力。同时,有些教师的课程内容过于专业,不符合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接受程度。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的通识教育除了课程教学内容规范不足外,还存在教育方法方面的不足。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此外,课程教学用书陈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基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内容的时效性,要求课程教材和教师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但是由于一般教材的编写难度较大,从编写到出版所用的时间较长[2],导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缺乏时效性,教材知识的更换无法赶上社会需要的变更速度,进一步导致适用教材的缺乏,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课程结构的构成成分主要包括课程的类别结构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结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其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选修、必修结构中选修课时占比较低;课程缺乏规范的基本结构。
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通识教育中必修课的课时远多于选修课的课时。我国大陆地区选修课程的学分与必修课的学分之比大概为1∶4.3,而在日本,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大概占总学分的2/3,我国台湾大学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大概占总学分的2/5[3]。有数据比较不难看出,我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在本科高校教育中处于劣势。
由于缺乏明確教学目标的设置,课程结构构成不科学,导致不同类型选修课程设置的比例缺乏合理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开设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时受到了一定限制,导致选修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局面。
(四)缺乏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成熟课程管理体系的管理约束。就目前我国大陆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管理体系还相对稚嫩,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作,需要较高的科学性,因此也需要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课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要求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作为基本理念指导,合理对课程设立的目标和课程教学结构及改革进行规划。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通识教育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设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院校只是由教务处的一个科室进行管理。此外,目前我国在通识教育方面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课程的教师资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教师团队的缺乏使很多课程出现断层现象。
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途径
(一)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为促进通识教育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的发展,必须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基础。课程目标的明确,思想的转变是其基础和前提[4]。需要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明确其功能、性质。要抛弃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一个辅助课程的思想,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教育目标后,还应该根据教育目标,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程目标,让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真正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作用。通识教育的设置目标,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以及探索精神和较高的学习能力。
(二)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地方本科师范教育的对象始终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拥有多元认知需求的大学生。这也要求大学教育需要不断发掘课程教育资源,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大学教育课程中的占比,使课程结构能够得到优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增加,能够满足大学生对多元知识的追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使大学生能够切实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基于此,地方高校应该设置合适的课程建设方案,合理对教学资源进行扩充。同时,还应该就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类别、学时和内容等展开探讨,优化课程结构。
(三)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管理体系
基于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得到完善,要强化其顶层设计,规划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必须满足知识全面、主次分明的要求,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特点及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完善。
管理体系的完善是通识教育在本科院校中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面对当前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应该对其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专门负责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安排等工作。第二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时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并且设置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解决当前师资不足问题。
四、结语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的设置,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具有积极意义,需要大力发展。为此,应该积极解决其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使其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福君,王立娟.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95-98.
[2]刘涛.简析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优化途径[J].管理学家,2014(12).
[3]王魏根,姜双林,李夫佳,等.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6-38.
[4]刘蕊.贵州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反思及变革[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