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治疗在精神障碍康复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24周熙榕
周熙榕
[摘 要] 园艺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在各类康复干预中都有良好的效果。主要分析园艺疗法在精神障碍康复干预中的应用依据,探究园艺治疗在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干预中对认知、感觉、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和反思园艺疗法在精神障碍康复干预中的问题。
[关 键 词] 园艺治疗;精神障碍;康复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084-02
一、园艺治疗在精神障碍康复干预中的应用依据
我国精神卫生学对精神障碍的定义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1]。精神障碍主要是包括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一些严重精神障碍,还有一些以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当然也包括焦虑症、更年期精神障碍、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常见的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等。而致病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先天遗传及体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器质因素等。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幻觉、情感障碍、喜怒无常、自言自语、行为异常、意志力衰退,绝大多数病人都缺乏自制力,甚至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不会主动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为慢性病程,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工作、日常生活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需要被长期看护并进行治療。根据201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125.9万精神残疾人,但截至2017年底,能够为精神残疾群体提供康复服务的机构却只有1695个,这样的供给比例是不足的,且非常不利于精神障碍群体的康复、生活适应以及社会交往等。而园艺治疗在18世纪的国外就被尝试运用在精神障碍康复的相关领域。[2]林冬青等认为园艺治疗的对象应为精神病患者、残疾人、高龄老人等精神上或身体上需要治疗的人,园艺治疗对人在生理及心理健康方面都有所帮助。[3]园艺疗法因园艺活动中包括较多的肢体运动逐渐引起了关注。[4]据相关研究表明,园艺治疗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对精神障碍的康复有着一定的作用。在精神病医院内推广园艺治疗和开展园艺操作,取得了比较好的康复效果。在国内,也有为精障康复者开展园艺治疗的先例,但尚缺乏较为系统的课程框架和开展思路。[5]
二、园艺治疗的特点
目前国内外对园艺治疗的定义很多,也有称作“园艺疗法”“农疗”的。但大多数学者普遍比较认可美国园艺治疗协会的定义:园艺治疗(Horticultural Therapy)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6]。园艺治疗属于作业治疗,主要通过园艺操作和植物栽培等活动来改善身体和心理状态[7]。在进行园艺治疗的过程中,参与者通过观赏植物和园林景色,可以缓解焦虑。欧美国家曾将园艺疗法认作为治疗精神病的学科,把庭园当成是精神不安或神经病患者的治疗场所[8]。因为园艺活动操作相对简单,可控性高,能够让参与者情绪感到舒缓。此外,园艺疗法可以从多方面刺激感官,各个季节的植物都有其不同的色彩、味道、触感,这就刺激了参与者的视觉、嗅觉、味觉等。通过对一系列植物进行的园艺操作,完成感觉的整合。活动过程中还能锻炼参与者的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同时还能感受生命,培养责任感和耐心[9],从而在多方面达到康复干预的作用。
三、园艺治疗在精神障碍康复干预中的应用
在国内,虽然也有在精神障碍的康复干预中采用园艺治疗研究的先例,但是并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广泛的应用。基于这样的现状,对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采用规范的园艺治疗课程进行康复干预,通过专业量表来评估在进行园艺治疗前后参与者的变化。活动内容涉及植物的种植、多肉盆栽的设计、植物绘画、压花干花的手工制作等内容,目的是刺激多种感官,让参与者感知不同植物在不同状态下的特征,通过细小动作的操作使参与者的动手能力充分得到锻炼。
(一)园艺治疗对精神障碍康复认知的影响
正常的认知功能包括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与转化三个方面,具体涉及大脑的记忆、语言、思维等能力。精神障碍患者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受损,表现为记忆、思维、语言等能力的下降。园艺治疗对精神障碍者的智力提高有一定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园艺课程可以使参与者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改善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和自知力等认知功能。在园艺活动过程中,随着志愿者和参与者不断的接触熟悉,参与者的参与度会不断提高。而这些参与者可能一开始并不了解和难以进入状态,认为自己做不到。经过治疗,参与者可以加深自我认知的程度,更加了解自主解决问题的程度。部分参与者在治疗中感到一些操作难以进行,比如做压花的时候要使用镊子,有的参与者无法精准控制。通过园艺治疗,参与者可以更加了解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活动过程中很多行为是研究对象无法理解的,通过治疗,参与者能够亲身体验生命的栽培过程,以及多肉和干花的质感有什么不同,对活动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完成整合。
(二)园艺治疗对精神障碍康复感觉的影响
正常人在进行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感觉方面的能力主要有动作速度、运动耐久度、目的动作的协调性这三个方面,而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各种先天和环境的原因影响在以上提出的三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准确性不高、有强迫性的重复动作等。在园艺治疗中通过具体的观察可以发现参与者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参与者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有不同的兴趣指向,所完成的目的性的动作程度也有差距。例如有些参与者对植物绘画感兴趣,因此在进行绘画行为时的协调度就比其他人协调度高。对参与者来说,使用镊子、胶水等这样细小的动作会让大部分参与者感到困难。而在活动中志愿者可以尽量鼓励参与者克服,充分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参与者对工具的熟悉度,以便更好地锻炼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事实上通过园艺治疗,参与者的动手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参与者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园艺治疗对精神障碍康复心理的影响
正常人在进行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方面的类型大致分为压力耐性、感情的控制、对作业的兴趣、关心程度这四项,而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会产生喜怒无常、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弱、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所以在维持参与度的同时园艺治疗进行中更注重鼓励奖励等积极引导。课程设计可以由简到难,到后期活动难度增加时,参与者的心理耐心随着困难而变化。参与者通过自身能力克服困难之后,自我效能感得到一定的提高,自信心得到满足,加上受到言语鼓励,活动时的专注力也有显著提高。园艺种植活动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耐心、信心以及对情感的控制。参与者如果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之后尝试自己克服,自信心得到满足,身在集体中和他人比较时心理的压力会减弱,情感的控制会增强。
(四)园艺治疗对精神障碍康复社交的影响
正常人在社交方面主要表现在参与交流,主张、意思表达等方面。精神障碍患者由于自身缺陷常常会产生许多不良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很大程度阻碍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在园艺活动初期可能会有大部分患者不愿意交流合作,遇到困難时不会表达自己的处境,甚至与其他参与者合作时会有争执。园艺治疗可以使参与者在社会技能方面发生变化,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为了锻炼参与者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以便达到锻炼参与者人际交往、合作交流的目的,可以在课程活动中设置分享流程。通过园艺治疗,主动分享的参与者人数会有较大提升,参与度也会有明显提高。简单的园艺活动会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园艺治疗的参与度可以在介绍课程和制作环节时,尽量设计更多的互动和更少的协助来达到目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课程设计有益于参与者社交能力的培养。
四、园艺治疗在精神障碍康复干预中的应用建议
园艺治疗在我国尚处于兴起阶段,本研究认为将园艺治疗应用于精神障碍康复是行之有效的。精神障碍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而后进行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研究认为园艺治疗在应用于精神障碍康复时必须做出一些适应性的调整。园艺治疗课程应该十分多样,但是有些课程对精神障碍来说太过烦琐难以操作,而有些简单的课程却又很难对参与者起到明显干预作用,这样的内容应该适时进行调整。所以笔者认为进行园艺治疗时,应增添对参与对象诊断评估、兴趣爱好的调查后制定一些针对性的课程,可以与集体性的课程内容交替进行,借此提高干预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静瑜.园艺治疗介入轻度精神残疾人社交能力提升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呼万峰.园艺疗法发展历程及研究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0):8792-8794.
[3]林冬青,金荷仙.园艺疗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220-225.
[4]诸顺红,陆志德,万恒静,等.园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代谢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6):447-453.
[5]胡晓龙,梁哲,张燕华.园艺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与缺陷感的改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7):498-503.
[6]曹琪.园艺治疗在特殊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7]金涛.康复景观导向下的社区景观健康体系构建[J].现代园艺,2015(19):102-103.
[8]张少莉,邓学忠.世界园艺疗法综述[J].林业勘察设计,1999(3):52-55.
[9]黄瑜勤,颜庆璋.园艺疗法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J].现代园艺,2017(23):51-53.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