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协同的高职院校科研绩效提升策略
2020-03-24张琼瑜
张琼瑜
[摘 要] 在“放”的前提下,如何探索创新的科研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科研绩效成为“管服”结合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从信息整合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角度出发,解决管理协同的难点,建立高职院校动态协同式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提升服务,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科研项目运行的效率,将科研活动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进而提升科研活动的整体绩效水平。
[关 键 词] 管理协同;科研管理;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26-0200-02
《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文件)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科研经费“包干制”这一创新模式,进一步为科研人员解除烦苛,从政策层面倡导以信任和激励为前提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尊重科研规律,提高科研项目的运行效率,强化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将科研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
高职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开展技术科研工作既是为了培养人才,也是为了在教育教学、服务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首先应当进行科学的科研定位,充分发挥在专业和人才培养上的鲜明特色,在遵循科研规律、尊重科研人员的创造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保障科研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创造能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成果。目前,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管理制度和配套制度不健全、新的科研政策落地不及时、科研单位及辅助管理部门间协同度不高、项目运行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科研活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涉及科研团队及多个辅助部门的复杂系统,要求多个子系统间协同合作,除了作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外,科研支持和服务系统的良好运作是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简单来讲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本文将协同思想引入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建立有效的管理协同模式,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发挥1+1>2的效应,使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全过程有序高效,从而提升科研项目绩效。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科研管理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近几年来,国务院及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科研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较普通高等院校薄弱,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参与科技创新,承担各类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方面更多倾向于科研财务管理方面的刚性政策变更,在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制度、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以及项目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尚未及时完善。部分高职院校虽建立相关制度却无配套实施细则进行具体落实,使得政策的执行力大大降低。以科研助理制度为例,受人员编制及财政经费限制,科研助理制度在很多高职院校未能真正落到实处,科研人员仍旧无法摆脱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在预算编制、设备及材料采购、合同签订、费用报销、资产管理等非专业方面耗费较多心力,疲于应对各项审计和检查,无法专注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本身。
(二)科研管理过程的协同度不高
“协同”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成本,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协同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研团队自身缺乏协同性;另一方面科研团队与科研支持部门间缺乏协同性。高职院校科研团队主要基于院系进行内部组建,研究人员往往具有相似的学科背景,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往往较为狭窄,开展研究项目的复杂性不高,存在创新局限性[1]。部分高职院校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了跨学科科研团队,但合作方式松散,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协同互动程度较低。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围绕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核、预算编制和调整、评审和立项、研究方向变更和结项、考核和验收、资料查询和归档、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等方面全过程管理,涉及科研团队、科研管理、财务合同、采购、资产、档案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服务于整个科研活动,因缺乏同一平台的统筹管理,各部门协作不顺畅,存在工作效率不高、资源重复消耗等情形,亟待建立高效的协同管理模式,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整合程度不高
科研活动是围绕科研团队的多部门协同管理活动,业务协同促进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协同的难点在于不能突破子系统的边界,信息交换不及时、不顺畅。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协同的效果,高职院校建立动态协同化的科研管理模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构建和整合。目前,高职院校或建立独立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或在校园办公信息化网络中嵌入科研管理模块,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基本实现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及信息查询等功能,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活动并非是孤立的,不仅仅涉及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还与财务、采购、合同、审计等部门密切相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将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高职院校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尚未建立流程完整、运作顺畅的科研管理协同信息平台,没有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做有效支撑,管理协同效应将大打折扣。
二、优化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配套制度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将新的科研方针政策及时贯彻落实,不断更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及其配套制度,对内部管理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制定。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应当逐步淡化科研管理的概念,强化科研服务观念。从制度上明确科研单位及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处置权,充分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创新收益。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动力。在科研预算编制、调整及评审等程序方面进行合理简化,对科研项目的各类检查应安排适当等。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的设定给科研人员更宽松的学术环境、更大的研究自主权、更充分的激励措施,通过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完善服务等措施,从政策和制度層面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绩效观,重视科研绩效的提升。
(二)建立高职院校科研动态协同式管理模式
科研工作强调创新,聚焦于绩效,科研管理工作也应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强调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2]。科研项目动态协同式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科研管理模式,是对高职院校各类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研究需求和目标导向,组建多学科交叉、互动协同的科研团队,扫除信息沟通障碍,发挥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专长和互补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辅助部门能从各自专业角度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服务,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在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核、预算编制和调整、评审和立项、研究方向变更和结项、考核和验收、项目结项和归档、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全过程动态协同,及时进行信息交换,有效控制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推进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项目绩效。除了在高职院校内部之间实现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外,还要建立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同行及企业等外界之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帮助高职院校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申请科研项目资助,开展委托或合作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3]。通过动态协同式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创新科研管理和服务机制,继而借助信息化手段保障高职院校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信息流的有效交互,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节省科研人员的信息获得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让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本身,将科学研究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推进。
(三)建立高职院校科研全流程信息化服务平台
管理协同程度直接受信息化程度的制约。管理协同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协同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制度和流程设计的合理性,还在于涉及多部门管理信息化网络的数据共享和整合,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全流程的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在计算机网络平台嵌入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的协同模式才是有效的动态协同式科研管理模式。全流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需要高职院校在统一领导和合理部署下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进行科学论证。将科研信息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合同订立和执行、经费使用和查询、采购和资产管理、项目进度控制、数据报表分析、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块间相互有数据接口,并整合在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交互,实现相关关键节点的预警和动态响应,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及时管控风险,让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
三、结语
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以外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建立科研协同管理模式是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进行的流程再造,是对各项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化,是致力于提高科研绩效的一项管理措施。科研管理协同模式的高效运行依赖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科研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是整个科研工作全过程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和手段,通过信息化的强制手段规范行为,增强沟通效率,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协同的效率更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得以提升,继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整体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礼平,李林英.知识协同视角的高职院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创新绩效:个案剖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6):29-34.
[2]鄞嘉川.基于服务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44-46.
[3]张浩,席建,郁秋亚.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做好科研管理工作:以苏州大学为例[J].中国高职院校科技,2018(9):16-17.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