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干预对乳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研究
2020-03-24周丽华
周丽华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海南 琼海 571400)
0 引言
乳腺肿瘤(breast neoplasms)是临床治疗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临床针对乳腺肿瘤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该治疗方式本身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因此需在术后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提高其恢复速度[1]。目前临床中常见的常规护理方案已经不能被所有患者所接受,部分患者对护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此次研究笔者为明确疼痛护理干预在乳腺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具体应用价值,选取了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近期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共70 例,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中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3]。观察组年龄为27-58 岁,平均(34.61±4.02);对照组年龄为25-57 岁,平均(34.49±4.03)岁。两组上述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后对患者创口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后结合其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后续预防感染治疗,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自身情况,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处理。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操作为:术前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及手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缓解其恐惧、焦虑负面心理情绪,提高其后续治疗、护理依从性,术中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询问,通过改变室温、湿度以及体位等方式提高患者舒适程度;针对部分疼痛程度较高的患者可采用镇痛药物,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剂量,降低安全事件发生[4-5]。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后疼痛程度以及满意程度的差异,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量表分值区间为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反应越严重,疼痛程度于患者术后7 d 进行观察评价。满意程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100 分,超过90 分评价为非常满意,60-89 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 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纳入SPSS 20.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分析
两组护理模式开展后VAS 评分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后VAS 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护理后VAS 评分对比(±s)
2.2 满意程度分析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总满意率对比[n(%)]
3 讨论
乳腺肿瘤属于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该病发生进展后还可能直接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危险,因此及时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针对乳腺肿瘤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但手术治疗方式本身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性[6],部分患者可能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异常疼痛,最终延长其术后恢复,影响其治疗结局及预后情况。
此次研究部笔者为明确疼痛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具体应用效果及价值,共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70 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疼痛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明显缓解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程度。为进一步探讨疼痛干预具体临床应用优势,笔者参考了其他研究结论进行进行综合分析:目前临床针对乳腺肿瘤手术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所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小,因此较多的患者均对对常规护理模式的开展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另外,常规护理方案的实施并未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考量,因此实际护理工作开展后患者自身感受较差,满意程度较低。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在疼痛胡来干预开展后VAS 评分(2.18±0.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4±0.39)分,患者总满意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68.57%),推测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为:疼痛护理干预在实际临床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提高了术中治疗舒适程度,缓解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抗拒感,而术中通过与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明确其疼痛程度,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降低其疼痛感染,而术后合理的实施物理镇痛与药物镇痛方案,在保证用药合理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疼痛反应,因此其VAS 评分结果明显降低;另外,此次研究中整个护理模式的开展均充分重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重心,提高了患者受重视程度,因此对其满意程度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乳腺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疼痛干预护理方案的应用可明显缓解其疼痛程度,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结局的改善均具有重要价值,可考虑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