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连续检测对菌血症的诊断效果研究
2020-03-24王娜杨婷
王娜,杨婷
(新疆库尔勒巴州人民医院 检验科,新疆 库尔勒 841000)
0 引言
菌血症是由于外界细菌经人体体表入口或局部病灶进入血液中开始繁殖与播散。该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晕呕吐、心率加快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若细菌随着血液循环散播,感染至全身组织或器官,则病情危急,甚至会危及生命[1]。该疾病需要及早发现,并给予采血检验,通过确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提高菌血症患者血液中感染菌阳性检出率是临床医学检验科的研究重点,血培养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但是该疾病需要与脓血症、毒血症以及败血症或其他感染疾病相鉴别,因此单靠血培养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2]。在血培养持续基础上还要加用血清降钙素原,以提高细菌诊断阳性率,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治疗,促进患者的疗效[3]。本文探究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连续检测对菌血症的诊断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接收65 例菌血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50 例作为参照组,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患者与健康者自愿参与研究。实验组患者符合菌血症临床诊断标准,无药物过敏史,临床资料完整,无精神性疾病,无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疾病。实验组男性35 例,女性30 例;年龄34-68 岁,平均(51.32±8.44)岁。参照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32-70 岁,平均(52.45±8.7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与实验组接受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根据检测以及试剂的检测要求,严格操作血培养,若患者存在发热症状,应采集静脉血5 mL,并置入无菌血培养皿。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定期检测,及时鉴定是否为阳性。在实验组患者持续高热(>38℃)的前提下,分别于24 h、48 h、72 h采集静脉血,对其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还要记录与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 h 后降钙素原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治疗前、治疗24 h 后降钙素原水平,还要分析与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首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0.5 μg/L 为阳性,血培养标本中存在菌株即为阳性,若5 d 内未发现菌株则为阴性;患者发热、呕吐症状明显缓解,即可判为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由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行χ2、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比较首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实验组首诊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首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s)
表1 比较两组首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s)
2.2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的诊断效果
实验组患者发热24 h、48 h、72 h 时间点的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阳性检出率不断递增,且每个时间点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不同时间段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的结果[n(%)]
2.3 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比较
实验组中,感染得到有效控制37 例,未得到有效控制28 例,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相比于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患者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比较实验组用药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s)
表3 比较实验组用药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s)
注:与用药前比较,aP<0.05。
3 讨论
菌血症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将细菌播散其他脏器的急性高危疾病,其不仅发病快,且病情难以控制。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部分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导致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测与分析病原体或病因,从而有助于对症下药,以促进治疗效率[4]。血清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当人体受到真菌、细菌感染或发生脓毒症时,导致器官衰竭,降钙素原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另外过敏、自身免疫以及病毒感染不会影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从而有利于菌血症与其他疾病相鉴别[5]。血培养是一种通过采集血液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生长条件,促进血液中的病原体生长的人工培养法,其能够达到病原体诊断鉴别的目的。血培养持续检测能够有助于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并确定二次感染情况,还可减少误诊情况。健康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0.1μg/L,半衰周期约25 d,能够针对早期菌血症进行鉴别和诊断,从弥补血培养所耗时间长、操作繁琐的缺点,两者合用不但能够准确诊断出细菌阳性检出率,还可检测出病原体,促进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显示实验组首诊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于发热24 h 时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为87.69%(57/65),实验组首次血培养阳性率24.62%(9/65)。由此可知,采用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持续检测可有利于提高患者阳性检出率,及早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因血清降钙素原在体外不易降解,同时存活时间长,能够保持活性,且不受激素影响,所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检出。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感染得到有效控制37 例,未得到有效控制28例,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相比于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患者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对菌血症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能够根据患者病菌感染情况选择抗生素治疗,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实施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若明显降低,则表示血培养病菌检出效果准确,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价值性参考[6]。所以采用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检测可有助于临床对症治疗,促进对患者病情的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持续检测有效反应患者病情,以判断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与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