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贴近文本思辨阅读

2020-03-23张小波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垓下项羽英雄

张小波

【案例呈现】

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之中——《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手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

师:同学们,课前听了歌手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有的同学还跟着哼唱了。我想问问,歌词里“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心中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涌,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这英雄是谁呀?

(生纷纷回答是项羽。)

师:没错。他,就是出身贵族、少有壮志、英武过人,二十四岁即起兵攻秦,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曾在生命的最后一幕写下了一曲《垓下歌》。今天,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小诗,轻轻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项羽之死》看看司马迁笔下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如何炼成的。(板书课题:项羽之死。)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垓下歌》中,英雄的“曾经”是怎样的?(PPT显示:初读《垓下歌》英雄的曾经)

(生齐读《垓下歌》。)

师:我们齐读了《垓下歌》,一起来说说“英雄的曾经”,请同学们用一些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你所了解的项羽吧。

(学生纷纷议论。)

生1:少有壮志。

生2:英武过人,叱咤风云……

师:很好,这是同学们对项羽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何而来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的画卷,从文本中找找依据吧。(生纷纷在文中寻找。)

(PPT显示: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生齐读。)

师:这节文字体现了项羽什么样的少年壮志?

生3:取而代之,他说他可以取代秦始皇。

生4:他这样说的时候还是少年。

师:项羽看着秦始皇出巡的队伍,不恐怖惧惮反而说要取而代之,确实是“少有壮志”。

(PPT显示: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师:你读到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生5:项羽外形高大,威猛,才气过人。

(PPT显示: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生齐读。)

师:这节内容出自《项羽本纪》,描写的是巨鹿之战,你们觉得那句话最能体现项羽的“叱咤风云”?

生6:“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师:为什么呢?

生6:诸侯将很惧怕项羽,连看都不敢看,跪着进去。“莫敢”一词体现出项羽的震慑力。

师:回答非常好。司马迁寥寥几笔勾画出了项羽的形象,此时的项羽如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不可不谓之英雄。这是英雄的曾经,这些内容映照了《垓下歌》中的哪句话?

生齐:“力拔山兮气盖世。”

师:对。那么,我们再读《垓下歌》探究英雄的曾经,读这一句应该是什么语气语调啊?

生齐答:高亢,激情。

师:那么咱们再读《垓下歌》,把英雄曾经的激情读出来。

(一男生读《垓下歌》。)

师:读到哪里咱们就不能高亢了?

生齐答:“时不利兮骓不逝。”

(PPT显示:再读《垓下歌》英雄的如今)

师:好。请同学们对照课文《项羽之死》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怎样“时不利兮”?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文中,英雄的如今是什么境地?

生7:绝境。

师追问:具体什么样的绝境?

生7:在垓下被围数重,四面楚歌,慷慨悲歌,然后在悲歌告别虞姬之时还黯然泣下。

师:说得很好,这使我想到了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的那两句诗:“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那么,我们刚刚才讨论了英雄的曾经,第一段中还有哪一句对比反差特别大呢?

生8:“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写出了项羽身处绝境时的凄惨。前面是“莫敢仰视”,现在是“莫能仰视”。

(PPT显示:被围垓下——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师:分析得很细致!这正是侧面映衬。同学们,这是一个悲凉的画面,项王众叛亲离,只余百余骑。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如今在四面楚歌之中竟然无立锥之地。虞姬弹剑哀和,歌罷伏剑自刎以断项王后顾之私情,哀婉凄美。激起项王奋力一搏!

(PPT显示: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伏剑自刎。)

(生齐读。)

师:这次我们读《垓下歌》,要读出英雄曾经的霸气激情和英雄如今的落寞悲凉。谁能试一试?

(一女生读《垓下歌》。)

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在项王奋力一搏的“东城快战”中品一品英雄本色。(PPT显示:三读《垓下歌》英雄本色)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东城快战”片段文字。)

师:“东城快战”是战争的场面,请同学们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战争场面中刻画项羽的?请同学们讨论之后发言。

(学生纷纷讨论,教师巡视情况。)

师:你们讨论的热情高,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讨论的情况吧。

生9:在“东城快战”里,项羽冲锋陷阵了三次:第一次是“遂斩一汉将”,第二次是“叱退赤泉侯”,第三次是“复斩一都尉”。这些行为说明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勇猛善战。

师:概括得好,这是什么描写?

生9:动作描写。

师:对,很好。但是只有动作描写么?

生10:还有语言描写。项羽战后为了向部下显示自己特别能战斗,“谓其骑曰:‘何如?”这说明项羽在这个时候还那么自信,甚至我读出了一丝骄傲。

生11:这显示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极端自信,自信到有些自负逞强。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11:侧面烘托,“赤泉侯人马俱惊”,从侧面描写项羽的勇猛。

师:大家的思考相当好。同学们看生9对人物的动作表现的概括,使用了三个比较整齐的动宾短语,生11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得十分到位,能不点赞吗?(学生鼓掌。)

师:“东城快战”,有正面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中刻画了人物形象。“东城快战”之“快”既是快速的快,更是痛快的快!那么,咱们刚才读这个部分的時候“痛快”么?咱们却读得软绵绵。现在,请同学们再把精彩的“东城快战”片段读一遍吧,读出“痛快”的感觉。

(生再次齐读“东城快战”片段。)

师:在你们的声音中,仿佛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味:听见了战马的嘶鸣声;看见了项羽披甲执剑,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项羽在战斗中尽显英雄本色。但是,这样的一个项羽终走向了末路。让我们最后读一读《垓下歌》,看末路中的英雄有什么样的抉择。(PPT显示:四读《垓下歌》英雄末路)

(生齐诵《垓下歌》。)

师:现在咱们品一品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项羽欲渡乌江”,“欲渡”是想渡,也就是说项羽一开始是准备东渡乌江的。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自刎乌江”文段。

(学生纷纷自读。)

师:同学们,项羽最终有没有渡江?

生齐答:没有。

师:对,没有。那我们要在这个部分思考探索项羽“欲渡”而终“不渡”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项羽不渡的原因?

生1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拒绝渡河,是惭愧;另外他认为是天要亡他,何必渡江呢?

师:非常好!一是愧对江东父老,二是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天要亡我”。

生13:前面说项羽曾经如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如今他英雄末路,也没有摇尾乞食,甚至不给自己“及在槛阱之中”的机会。他自刎乌江,是决绝的壮美!

(学生鼓掌。)

师:很好。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轻轻关上书,将铁马金戈、波澜壮阔的历史轻轻地合上吧。掩卷而思:项羽的形象,已经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和审美符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从古至今,太多的人在项羽身上投注了丰沛的感情,我们先看看古人对他的评价(PPT显示《题乌江亭》《夏日绝句》,学生齐读诗句);再看看今人对项羽的看法(PPT显示“项羽的悲剧在于,他不是用人之人而错据用人之位,他是可用之人却占据了用人之位(王立群)”,学生齐读)。同学们,你们认为项羽更适合在哪一个位置上,用人之位还是可用之位?

生13:我认为都可以。在《项羽之死》中,项羽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布置兵法也很厉害,说明他是有用人之能的。在《鸿门宴》里,项羽多疑,妇人之仁,不听取范增的计谋,说明他又没有用人之能。

师:分析得非常好,在评价项羽的时候不仅立足于今天学习的文本,还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鸿门宴》,这就显得全面、立体了。

生14:我不认为《鸿门宴》里的项羽是妇人之仁,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杀了刘邦,但他不愿意用这种不够光明磊落的手段。他不是不想杀,而是不屑杀。

(学生鼓掌。)

师:哦,你有独特奇想,很好!从性格出发,分析项羽行动的原因。

生15(自信地站立):我对项羽的看法就是,《史记》中曾记载项羽每下一城城无遗类,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本就“天下苦秦久已”的黎明百姓却又遇到了如此残暴的“将军”项羽,他在此尽失人心,我认为他残暴至极。但是,在对秦的战争中,他功勋卓著、攻城略地,无人敢与之争锋。他是一个好的将军但绝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此,他与坐拥天下失之交臂,而刘邦,时势造英雄就当上了皇帝。

(学生热烈鼓掌。)

师:你思辨的深度,给我们开启了阅读的另一扇大门(众学生笑)。是的,我们要博览群书,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因为时间的关系,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暂且到这里吧。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项羽,正如“人是力量与软弱,光明与黑暗,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不管项羽是用人之人还是可用之人,也许,正是他的大优点和大缺点,才让我们对他如此着迷。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一行行的历史文字时,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字符,而是横亘一体的心灵温度,传递的是独特的生命情怀,让我们拥有多种审美体验和精神给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超越历史的羁绊,走向人性与精神的文化观照。请相信:抗争和拼搏的人性远比蝇营狗苟的功名更加永恒;精神上的人远比肉体上的人更为漫长和浩渺。(板书主题: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中。)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案例聚焦】

“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营造一片适于学生生长的‘湿地,太急功近利了,就会出现‘沙漠化的危险。”[1]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必须以思辨阅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增长,使语文进入学生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让文言文鉴赏的课堂成为生长的课堂、思辨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本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以“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中——《项羽之死》”的常态课还原了“语言”框架下的思维、审美、文化的有效延展,无论是学生贴近文本的读与思、教师适时的拨与评,还是课堂内的静与动的调控,处处贴近文本,让学生在思辨阅读中积淀丰富的素养。

一、关注学情,激发热情。语文是心灵的学科,文本是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课堂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场所,但是“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制约教学内容选定和实施的又一关键要素”[2]。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教学的终点是依据文本确定的教学目标,两者的落差就是教学设计的空间与学生发展的区间,由此,李婷婷老师课前研习必修与选修的不同授课方式,充分分析学生学习选修文本存在的问题情况,以“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中”为主题,将选修文本《项羽之死》的教学策略确定为“诵读文本—拓展思维—丰厚文化”。并用思辨阅读方式将课堂教学分解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板块,以“初读《垓下歌》英雄曾经”“再读《垓下歌》英雄如今”“三读《垓下歌》英雄本色”“四读《垓下歌》英雄末路”为教与学的支架,让学生在诵读诗歌中联想项羽,在涵蕴诗句中品鉴项羽性格,逐层推进,课堂中尊重学生,关注学情,不迁就学生,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课堂教学的一个个小高潮不断呈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

二、贴近文本,聚类“群文”。一提到“群文阅读”,可能大多数教师就会联想到援引课本以外的大量资料,殊不知,学生受学习条件与时间的限制,可能没有接触过教师援引的资料,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沉寂,唯有教师在“表演”。因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抵近学过的相关知识,抓住语言思考问题,而不是另外旁征博引比课文文本还要难的资源。李老师课前了解到学生课外没有进行《项羽本纪》全文的阅读,她就以“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中”为主题,围绕英雄的“曾经”“如今”“本色”“末路”进行聚类“群文”,将《项羽本纪》中与之有关的“只言片语”进行聚合,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紧随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贴着《项羽之死》文本的语言去感受项羽的性格,学生的思维渐渐被唤醒,力行问题从学生中来,尽量让学生去解决,探寻语言的规律,探讨人生的世相。

三、思辨阅读,促进生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3]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的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思辨阅读的学习氛围。此课例以“永恒:定格在性格的审美中”为主题,以文本语言为抓手进行微探究,课程生成是随机的,却是以预设作为起点,问题在于课程预设是否从教学实际出发,“教”要立足于“学”,此课例引领学生在《垓下歌》的诵读中一步步走近项羽,深入文本感悟其性格的审美世界,如品鉴“东城快战”环节,学生在思辨阅读中,一方面分享了项羽冲锋陷阵——“遂斩一汉将”“叱退赤泉侯”“复斩一都尉”之万夫不当之勇、勇猛善战的性格,另一方面读出了项羽的极端自信、自负逞强的性格,让学生自由言说,不受拘束,真实地展示自主阅读的效果,显示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研读下足了功夫,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开掘潜智,深化思维,促进课堂的灵动生成。

四、指导学法,回归原点。注重勾连学生已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时间与空间,聚焦阅读视野,正如“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4],李老师紧紧抓住项羽《垓下歌》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项羽在文中所体现出的性格特点。如初读《垓下歌》后,学生勾连了“少有壮志”“英武过人”“叱咤风云”等词语评价项羽,教师就适时呈现“少年壮志”“英武过人”“叱咤风云”的文本语言,以语言行走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语言的世界里品鑒项羽“英雄的曾经”,感知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意蕴,感悟项羽曾经“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英雄式的强大;再如让学生以“高亢、激情”吟诵《垓下歌》之“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后,引领学生从“时不利兮骓不逝”开始,以“慷慨悲歌”的情感品读项羽身处绝境的凄惨,使“英雄的曾经”与“英雄的如今”的鲜明对比自然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教师就是要这样善于潜移默化地进行学法引领,正如黄厚江老师提倡的“以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5],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获得积累、提升素养,真正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常态。

五、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学习语文,靠的是情感的温度、信念的纯度、思想的厚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视野。充分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对文本及资料的先行认知,胜于教师的当堂灌输。教师的准备以学生思辨活动的方式呈现,如激发学生思辨“用人之位与可用之位”,当有的学生以《项羽之死》中的项羽“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布兵厉害,有用人之能”与《鸿门宴》中项羽“多疑,妇人之仁,不听取计谋,没用人之能”进行例证立论时,有的学生则以“不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因为项羽完全有能力杀了刘邦,但他不愿意用这种不够光明磊落的手段,不是不想杀而是不屑杀”进行例证反驳,这就是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使课堂上的交流呈现丰富多彩。教师在学生的多层面的阅读领悟中游走、指点、引领,这样的阅读交流是走心的,课堂活动是灵动的。特别是,有学生说道:“我对项羽的看法就是,《史记》中曾记载项羽每下一城城无遗类,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本就‘天下苦秦久已的黎明百姓却又遇到了如此残暴的‘将军项羽,他在此尽失人心,我认为他残暴至极。但是,在对秦的战争中,他功勋卓著、攻城略地,无人敢与之争锋。他是一个好的将军但绝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此,他与坐拥天下失之交臂,而刘邦,时势造英雄就当上了皇帝。”这样的思辨语言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赢得听课老师、学生的热烈掌声。思辨阅读所有的“共识”不是传授与告诉,是师生合作中的自然“共生”,是动态中的生成,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语文教学应尽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只有如此,语文的底色才会显现,语文课也才会独具魅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思辨阅读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语文思辨阅读教学要基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探索,应多些求真务实之风,在属于自己的这块“自留地”中努力耕耘,这是我们应有的一种姿态。李老师没有刻意追求表面的繁华,也没有展开“引经据典”式的艰涩资料堆积的“群文阅读”,而是贴着文本进行思辨阅读,以学生品鉴为主,凸显学生在思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教师的导引深化思辨阅读,提升学生的品鉴,使语文课堂回归原本。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16128-2016-7)之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于连生:《真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第10页。

[2]陈海峰:《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长安晚秋>教学艺术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第7期,第3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页。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

[5]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页。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垓下项羽英雄
成语名场面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英雄
项羽虞姬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垓下古战场遗址探寻
垓下之战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