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地区戏曲的形成背景及发展困境

2020-03-23杨倩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

杨倩

摘 要: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常德地区数百年来境内先后产生了多种特殊戏剧。但到现阶段,有些种类的戏曲却出现了濒危局面。笔者经过调查研究,找出背后的原因主要为:戏剧院团管理体制落后,演出环境恶劣,后备力量出现断层,以及演出市场混乱等。

关键词:常德戏曲;形成背景;发展困境

基金项目:2018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常德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常德戏曲为例”(项目编号:CSP19YZ40)。

1 形成背景

常德境内地方戏剧资源较丰富,有流布于汉寿、常德、桃源等地的常德汉剧,遍及澧县、石门、津市、临澧等地区的荆河戏,盛行在汉寿、常德、澧县、桃源等地的常德花鼓戏、湘北花灯戏以及特殊剧种木偶戏、影戏、傩戏。这些地方戏曲的形成、生存与发展和常德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1.1 自然环境

一是位置重要。常德,古称“武陵”,位于湖南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的东北端。常德市东据西洞庭湖,与益阳的南县、沅江市的湖汊交错;西倚湘西山地,与张家界市的慈利县、永定区及怀化市沅陵县的武陵山脉相承;北靠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宜昌市非五峰县山地,荆州市的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的平原相连;南抵资水流域。常德地区地势险要,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1],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是气候宜人。常德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2]的特点。因此,常德地区物产丰富,农业生产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农业生产的发达使得人们安居乐业,为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三是经济支撑。常德地区经济比较繁荣,为这些戏曲作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常德素称“灵勤咽喉,滇龄户牖”,古有驿道连通湘、鄂、川、龄、桂诸将,是重要的货物集散枢纽。明中叶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很快,有“富强甲湖南”之称。

1.2 人文历史

一是常德地区自古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民间祭祀,此后一直盛行不衰。如《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志·地理志》亦载:“荆州尤重祠祀。” 其中显然也包括常德地区。常德境内这种巫觋的活动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是在明代。明嘉靖八年《常德府志》卷一“风俗”载除夕前后:“岁将近数日,山村多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舞竟夜,名曰‘还傩。”清同治八年《直隶澧州志》载澧州“冬至日”也有演傩戏祈福消灾的习俗:“始傩。基鼓铙镯,以迎傩神,逐疠疫。舞者歌孟姜故事,飨以牲醴,馂其余乃罢。”[3]这股巫风,不仅大大推动了民间音乐舞蹈的发展,而且也是民间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生存空间。

常德地区在过年过节以及一些民间信仰活动时,亦常有歌舞、杂耍等的表演。如明嘉靖年间,常德正月“上元节”时“好事者作为灯谜,夜则相聚以猜,名曰‘打鼓灯。”又在二月社日时,民众“鸠钱买牲醴赛会,相饮而罢”。又清嘉庆八年《常德府志》载“元宵”之日:“近有为龙灯、小车、狮子等灯,沿街游戏,甚唱采茶灯曲。”[4]。

二是常德地区观剧活动频繁,为戏曲作家从事创作营造了氛围,提供了灵感与启发。戏曲活动,尤其是观剧活动,是杂剧传奇作家获取对杂剧传奇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在常德有以演唱常德高腔为主的华胜班,以演唱常德汉剧为主的文华班、天元班、瑞凝班、天福班、同乐班、养华班,以演唱常德花鼓戏为主的新舞台。

2 常德地区戏曲发展困境的体现

常德地区的戏曲自明代万历年间出现本土戏班后,曾在清代、1980年代前后等时期繁荣过,但时至今日,其辉煌已不再。

2.1 剧团硬件设施落后

常德地区的国营剧团一直属于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剧团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福利都是属于政府财政拨款,根据笔者田野调查了解到:剧团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属于事业编制,所謂的“铁饭碗”“吃国家粮”。后来为了剧团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并实施了对演出团体进行差额拨款的政策,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购买医疗保险以及在职员工的社会保险,而在职人员的工资则靠演出收入来支付。

2.2 传承人后继乏人

笔者在田野调查时,发现常德地区,无论是国有剧团还是民间剧团,演员的年龄结构都不合理。由于演出市场不好,演员待遇低,因此许多演出团体中的优秀演员、骨干艺人无法安心从艺。其中有些优秀传承人为了更好的发展,他们选择跳槽、转行,这样更使剧团专业人才匮乏。各地职业剧团,除演员老龄化,后继乏人外,导演、编剧、作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是奇缺。

2.3 戏剧团体定位尴尬

常德地区戏曲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国有剧团和民间剧团。常德地区基本每个县、市都至少拥有一个属文化事业性质的地方戏国有剧团,承担着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的公益责任,同时也会承接商业性的演出。一些地方政府将所管辖的剧团推向了市场,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的管理机制,致使一些不具有市场基础的地方戏剧剧团走向了濒临破产的边缘。一般来说,民间剧团的创建目的主要是为盈利,商业目的很强。常德地区的民间剧团,不少是以民间的戏曲爱好者、职业剧团退休艺人自发组成的演出团体。民间剧团的商业目的虽然很明显,但演戏赚钱只是一些演员养家糊口的手段之一,还有些演员,则是将其作为退休之余,消情遣性、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所以演员的流动性较大。这就需要较为完善的剧团管理体制,但事实上,对传承人的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2.4 演出市场混乱

常德地区拥有浓厚的民俗表演传统,为地方戏剧的生存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演出市场。但是因为民间的戏剧演出市场缺乏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的规范、引导,导致了一些根本不具备演出资质的民间戏班滥竽充数,演出质量低劣,而且他们还大打价格战,使得民间的戏剧演出市场秩序混乱,价格严重扭曲,对国有的戏剧演出团体与民间的专业演出团体造成了巨大打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戏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万柱.常德城市文化研究.诗墙篇[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225.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3.

[3]汉王逸注.《楚辞章句补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5.

[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民俗志,第二十六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