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史料看商人的日常生活
2020-03-23王丽蓉
摘 要:从1899年甲骨文被认出到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发掘,我国的考古事业又取得了一项重大成就。商朝是我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朝代,甲骨文史料为我们研究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甲骨文史料中关于衣、食、住、行的材料,可以对商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关键词:甲骨文;商朝;服饰;饮食;交通
甲骨文作为商代重要的史料,自从1899年被发现到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的发掘,我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先后发掘出甲骨14万片左右,单字近5000字,这些甲骨文史料对殷商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作用。通过其中一些关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材料的研究,可以对商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1 关于衣
服饰是人体穿戴的衣着及装饰品,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汉书·食货志》:“洪范八政,一曰食,一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二者民生之本……”。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把“布帛可衣”列为“民生之本”,甲骨文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与服饰有关的字,对甲骨文服饰字的考察可以更清楚明晰地了解商代先民的服饰文化。
甲骨文中关于服饰的字列举一部分如下,所引说法,出自《甲骨文字典》[1]并标明页码,出自其他者,加注释以说明。
衣,象一件衣服的俯视图。《甲骨文字典》922-933页:“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襟衽左右拖覆之行。”
裘,一件皮衣的象形。《甲骨文字典》939页:“象皮毛外露之衣,即裘之本字。”《说文解字》[2]:“裘,皮衣也,从衣,求声。”
巾,佩巾。《甲骨文字典》862-863页:“象佩巾之形,与《说文》篆文同。”《说文解字》:“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系也。”
弁,古代的帽子,象两手扶冠之形。《甲骨文字典》:“《仪礼·土丧礼》郑玄注:‘弁名出于槃。槃,盘古今字。盘,弁古音同,就是把盘旋于头上的圆形冕叫做弁。”
胄,象古代武士所戴有缨饰之帽子。
糸,象束丝之形。《甲骨文字典》1409页:“象束丝之形,与《说文解字》糸字古音及篆文略同。”《说文解字》:“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帛,《甲骨文字典》868页:“从白,从巾,与《说文》篆文同。《说文》:‘帛,缯也。”
黹,刺绣的服饰。《甲骨文字典》871页:“象衣物两片之间以针线缝缀之形。”
卒,象衣有纹饰之形。《甲骨文字典》938页:“疑以纵横交错之文表示衣之质地为粗纤维编制所成。”
袆,《说文解字》:“袆,蔽膝也。从衣,韦声。”
玉,象玉之形。《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其中横划代表玉,竖划代表穿玉之绳。
贝,象海贝之形。《甲骨文字典》701页:“象海贝之形。考古发掘所出土之贝,有孔可系者,皆作装饰品及货币之用。”
珏,朋。《甲骨文字典》429页:“甲骨文朋字象连贝为一系。王国维以朋珏为一字,于玉则为珏,于贝则为朋。殷周人初取朋作颈饰。《说文》:‘朋,颈饰也,从二贝。”
从列举出的与服饰有关的字来看,商人的服饰形态是比较丰富的,虽然在甲骨文中服饰字的数量较少,并且有限的服饰字中绝大多数在甲骨卜辞中的实际用义并不是服饰原意,但这并不代表商代先民服饰形态、种类、款式少,而是受甲骨卜辞的内容决定的。甲骨文所贞卜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征伐、田猎、凶吉、天象、农牧,疾梦等方面,并沒有和服饰直接相关的内容。在甲骨文服饰字中,以象形字占绝对优势,从字形可以看出商代先民的服饰形态既有体衣,还包括头衣和装饰品。
2 关于食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汉书·食货志》:“洪范八政,一曰食,一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二者民生之本……”。甲骨文史料中反映出的商代先民的饮食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人的日常生活。
商人饮食中的食材内容比较广泛,既包括植物、动物,还包括饮品。甲骨文中关于农业记载的内容很多。甲骨文中出现了相当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包括年、禾、麦、稻、黍、来、粟、米、畨。据陈梦家先生说,年、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在单称如“受年”、“受禾”、“年有及雨”、“禾有及雨”时,年和禾都是指谷;而“黍年”、“秬年”则是对谷类的泛称。动物,主要是为商人提供肉制品。甲骨文中已有肉字,动物的种类,既包括兽类,还包括禽类。家养的动物主要是牛、马、羊、豚、豕、犬、鸡、雏等。对于野生动物的捕捉,甲骨文中出现的捕捉方式主要有网、射、擒、陷、渔、鲧、暴、弹、罞、狩等。关于饮品,商人的主要饮品是酒,当时酿酒的原料多为黍和稻。“殷代最普遍之农作物为黍和稻,则殷代之酒者,必以黍稻为之也。”[3]而商代农业比较发达,大量余粮为酒的酿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酒的品种也比较多,见于甲骨文记载的有酒、醴、鬯。酒,即黄酒,是有别于甜酒的一种,它是商代用曲酿酒的见证。鬯,在甲骨文中象米在器中酿酒之形。商代制酒的规模比较大,酒器也颇多,见于甲骨文记载的酒器有爵、角、斝、盉、觥、卣、彝、壶、罍、觚、尊、觯、勺等。
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各种食具了,商代的食具更是十分讲究。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代用于存放食物的储食器有盂、豆、皿、盘等,对生食物进行加工的有刀、俎等,进行烹饪的有鼎、鬲、甗等,用于盛放液体饮料的饮器有角、斝、卣、尊、觚、爵、觥、壶等,用于进食的工具有箸、勺等。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史料看,早在商代,商人的饮食已经非常丰富。更为关键的是,饮食在这时候已经不只是为了果腹或者生存了,商人已经将饮食看作一种礼仪制度和文化,在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时候的饮食,是一种全民遵循的制度和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外交活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甲骨文作为记录人们生活的工具,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民的饮食状况。
3 关于住
甲骨文中关于商人住房的信息并不十分多见,不过,通过其记载,也可窥见部分关于商代建筑的情况。结合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商人的住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也有简陋的穴居住房。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殷商时期的建筑名目众多,有宫、宗、家、庭、寝、门、户等。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当时的排水技术已相当发达。1975年白家坟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节,表面有细小的绳纹,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另外,商代人认为在建房造城时要用牺牲进行祭祀仪式,以达到镇宅安居的目的。
4 关于行
从已发掘的商代遗址来看,商文化的分布和影响范围很大,如此广阔的区域,要实现商王朝的有力统治,需要良好的交通作凭借。从甲骨文史料的记载,结合考古发现,我们可对商人的交通出行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关于商代的交通道路,甲骨文中有“行”字。罗振玉说:“行,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4]。卜辞中也有记载:贞:勿行出?贞:行出?(《乙》7771)是在卜问是否由大路出行。癸未卜,王曰贞:有豚在行,其有射?(《合集》24391)是卜问是否射杀道路上的野猪。结合考古材料,商代确有筑路的事实。河南偃师尸乡沟的早商都城遗址中,已发现大路十一条,路面宽约6米,最宽的达10米,道路与城门方位大体对应,构成棋盘式的交通网络。[5]
关于商代的交通工具,主要分为陆地交通工具和水上交通工具两种,陆上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牛车、骑马、骑象几种。甲骨文中车字的写法有多种,是临摹当时已有的车子实物造出来的象形字。轮是车的最主要特征,车辕是从车轴向前向上伸出的一根曲木,驾马的衡附着其上。车的牵引力是马和牛。马车的用途主要是战车、田猎时的驾车、日常乘坐。甲骨文中关于战车的卜辞:小臣墙从伐,毕危美……二十人四而千五百七百……丙,车二丙,口百八十,逐五十,矢……(《合集》36481)是卜记与危方的战斗,缴获的战利品有“车二丙”。商代马车的另一用途是田猎时作为驾车,卜辞有:癸巳卜,贞:旬无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祸?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载车,马硪王车,子央亦坠。(《合集》10405,10406)是说商王打猎追兕,由小臣甾驾车,结果王的车出了毛病,子央也从车上掉了下来。商代的马车除了用于战争和田猎外,还用于日常乘坐。安阳郭家庄西南发现的车马坑内没有兵器,车厢的栏杆,木板髤漆没有彩绘,车内有缀牙片的红布装饰,比较讲究,发掘者认为应是乘车。[6]牛不如马灵活和奔跑速度快,但力大耐久,善于负重。据文献记载商人早已知道利用牛的长处为己所用了。《世本·作篇》:“胲作服牛。”“服牛”是让牛来驾车,而不是驯服牛。除了车外,商人出行还有骑马和服象的。甲骨文中出现的“先马”或“马其先”,余省吾先生認为是“骑马在前言之”[7]。《吕氏春秋·古乐篇》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说法,“服象”与“服牛”意义相同,是利用它作骑乘运输之用,而“为虐东夷”则将象用于战争了。
水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舟字在甲骨文中为象形字,描摹船的形状都是收尾上翘,平底,可以看出船是用木板拼成而不是原始状态的独木舟。甲骨文中有关于舟的卜辞:己巳卜,争贞:作王舟。(《合集》13758)是专门对商王建造的舟的占卜。甲骨卜辞中还有一些从舟的字,有的与船上使用的辅助工具有关,一般认为商代已有了竹蒿一类的撑船工具。
商代已有交通道路的开辟和修筑,交通道路有陆路和水路之分。陆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车和马车,而马车更多的是用于狩猎和军事需要。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船,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为各地区间人民的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年.
[3]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罗振玉.殷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史怀素.尸乡沟商城遗址[J].中原文物,1988年第4期.
[6]杨锡璋,刘一曼.安阳郭家庄西南的殷代车马坑[J].考古,1988(10):20-31+101-102.
[7]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馹傳制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期):78-114.
作者简介
王丽蓉(1990-),女,汉,山西省太原市,文博助理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