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建设的市场逻辑

2020-03-23麻春霞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麻春霞

摘 要: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生态建设复杂而紧迫,但反观此前相关治理方略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生态问题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在总结前人治理方略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态建设没有突破市场的藩篱,极易受市场的引导和迷惑,甚至是左右。其结果会导致社会主流话语,对生态环境问题实质的认识产生偏差,而生态建设方案的提出,也就很难切中具体生态问题的实质,生态建设所需的社会保障也不可能得到市场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同。在市场带来动力的同时,应当走出市场的藩篱和迷惑。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建设;市场逻辑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武陵山区生态移民和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C0930)项目成果。

1 问题的突破:从生态环境属性看生态问题的定位

20世纪80年代伊始,中国的生态问题开始初露端倪。但当时关注这一问题的主要学科是生态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而社会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非常少,而即令是类似于生态民族学这样的介于生态学与民族学之间的边缘人文学科,同样对此难以提出具有影响的思路和对策。究其原因,正是当时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国家发展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而世人关注的焦点亦是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随着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经济领域的成就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性的影响到经济建设的成效的同时,也将会持续性的影响到其后的历史岁月中。[1]

作为以研究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变迁和先民智慧为主体内容的生态民族学,其研究的主旨和关注的出发点,并非是自然环境本身,而是以民族文化加工和改造后的次生人为生态空间及人群的智慧在其间发挥的作用及其运作机制,因而该门学科对生态问题的定位、对生态问题实质的认识和提出的治理方略,都是围绕着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和王朝国家的政策变迁所产生的机理为出发点。[2]如果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任何生态问题的出现都不是漫无目的的,不是对所有民族都会产生生存危害的,它必然会打上不同的民族文化烙印。例如,于绝大多数民族而言,尤其是对固定农耕民族和濒水民族,干旱无疑是极为严酷的自然灾害。但对于生息于沙漠地区的民族而言,干旱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常态,因而并不认为干旱是自然灾害。又如冰凝严寒对于绝大数民族而言(亦主要就固定农耕民族而言),是十分严酷的自然灾害。由于他们执行的是固定农耕体制,因而作物种子在发芽培育阶段就需要防范严寒侵袭。

以籼稻种子培育为例。籼稻种子的培育一般是在农历的三四月份,由于这个时期寒潮来袭,因而需要对正在发芽的籼稻种子进行保温。人们甚至是在白天和黑夜,烧温水对它们进行喷洒,确保不因低温而冻伤种子嫩芽。即使是到了将已经发芽好的籼稻种子,撒在秧田中时,如果遇到倒春寒特别严重时,都还会冻死很多种子嫩芽。其策略就是,需要将秧田水放得非常少,甚至是将土壤裸露出来,让嫩芽在太阳底下暴晒,以确保不会因寒冷而被冻死。然而,寒潮、冰凝对生息在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而言,却不是自然灾害,反而是最为常态的气候特征。相反的是,炎热才是他们所要面对的真正的自然灾害。

从中不难发现,不同民族的生境不一样,因而其建构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民族对生态问题的看法,总是打上了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因此,我們必须要以这个不争的事实出发,认证和考订不同的生态问题,认清他们对不同民族到底是不是真的生态问题。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准生态问题的突破口,利用相关民族的传统智慧,对生态问题进行治理。

然而,在全球化市场经济无孔不入的今天,市场就像个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市场却是一把“双刃剑”。就生态建设而言,它会产生一种误导,迷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做出科学的裁决。换言之,市场给我们的生态建设造成了重重的阻力。这正是我国生态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最终效果却并不人如人意,离社会的预期目标太远。

基于上述之分析,本文认为,应当从生态环境的基本民族文化属性为出发点,从市场的积极因素与劣势中,对生态问题、生态建设与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讨论,挖掘其间的优势与劣势,找到市场到底是如何引发出生态问题的,它又是如何左右生态建设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回归到社会文化体系中,同样以市场为突破口,探寻突破市场藩篱下的生态建设途径问题。

2 从市场视角窥视生态建设

先看一则“市场”广告词。时下人们对鲨鱼被肆意屠杀的情况关注甚多,甚至是发出“悲鸣”,从“公益”的视角,呼吁对其进行关注。其公益广告词是这样的:“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不得不说,这一广告词符合市场话语的同时,又能恰到好处的揭露了市场经济与生态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其间更是隐含了众多的生态问题,也是提请学人更多关注因市场所导致的生态恶化问题,以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或者说相关物种转变为“珍稀”物种的市场原因,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等泛泛而谈的环境恶化原因。所谓“珍惜物种”,除了其自身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原因外,其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市场驱动下的人们利欲熏心的结果:滥砍滥伐、捕杀盗抢。这才是导致“濒危物种”和“珍稀物种”类似概念的出现。它是市场利益驱动下的人与环境恶化的根源和外在表现。

一方面,市场运作中的潜在利益追求,直接诱使人们做出反生态行为,持续性的积累而最终引发生态问题。市场是一个集中了商品和货币流通的核心场所,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固有存在,直接诱发相关群体直接去获取市场上稀缺的资源。“珍贵”“稀缺”等一类市场话语,就其根本而言,正是市场催生之结果,而非事物天然就存在着这样价值和功能。正是基于市场利益潜在的驱使,再加上这些生物本身对其生境变迁又极为敏感,生存环境稍有变动便能引发其生物属性的迅速反馈。因物种死亡而造成其种群规模萎缩,也就理所当然了。而其种群规模萎缩的市场反应,正是它的价值体现为“濒危”,进而将其原因也就归在生态环境恶化身上。

市场中的消费群体的稳定需求,直接诱发市场中的恶性竞争,而市场行为的这种刺激,进一步催生人们对此物的无限追求。这是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恶性循环。由于消费者-市场-产出,三者之间没有达成科学的供给比例,在产出一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因而人们将其中的商品无限“神话”。

生长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肉苁蓉,在西夏党项人的传统生活中,充其量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道普通菜肴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珍贵、滋补”之说,因为它没有在市场中形成稳定的商品。然而,当肉苁蓉离开了它的原生地,在一个它不适应的生境中种植栽培,进入宋朝内地之后,则一跃成为珍贵的药材和滋补品,并成为当代一味珍贵的中药材。[3]这是因为,在一个非其原生境中生存,在异民族文化体系和市场中,它的栽培代价使得它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从党项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道季节性普通菜肴,一跃成为异民族社会文化体系中的“沙漠人参”!这正是异民族文化体系及市场赋予的新的地位,而绝非是肉松蓉在其原生境中的价值再造,因为肉苁蓉的外观样态与男性生殖器极为相似,而在当时的宋人社会中盛行着的是多妻妾风气。它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最佳的男性滋补品,因而也就相互争夺而造成市场紧缺。

这样的市场刺激之结果,是不断促使党项人无节制挖掘肉苁蓉。由于肉苁蓉所在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地表有一层腐殖质层,而它们就是生长在腐殖层上,而绝非中原固定耕地中的“土壤”中。这一层腐殖质层来之不易,毁之短期内难以修复,因而肉苁蓉生长环境直接遭到破坏,而肉苁蓉的市场又极为紧俏。市场利益的驱使,刺激党项族人群(甚至内地人群去盗取)改变传统采集收割方式,而不得不提升其采取率,以便大规模送往市场。持续性的恶性循环,使得干旱半干旱草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进而形成一个市场与生态相互间恶性循环状态。

另一方面,在市场的驱动下,由于野生物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大量进行人工饲养,以满足市场所需。这就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大规模的饲养,会加重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加速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影响生态系统的良训循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这种潜在的市场获利极为迅速和火爆,因而一些在非该物种原生境地,通过建构自然保护区、温室栽培等现代科学技术方式,也进行该物种的引进和规模种养。这不仅会影响到产品本身的价值,而同时也会给当地生态系统的运行带来新的压力,甚至是致命的生物污染。

引进物种只是其中之一,诸如引进工厂、引进技术等则更为普遍。如若这种工厂和技术特性,与当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相去甚远,那么同样会造成生态问题。比如,在玛多地区建构工厂,在石漠化地区推广水稻种植、规模性种植皇竹草等等莫不如此。从短时间看,这种经济建设方式,可以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但于长久而已则显然不利,生态安全始终受到潜在的挑战,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持续运作的生态系统。

再者是,“市场模式化”的生态建设。地球生命体系丰富、多样而复杂,不同空间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最佳的生物物种。同时,每个生态系统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运行规律,都有属于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而不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4]为此,不同生态系统内出现的生态问题,当然也是千差万别,而不是相似、相仿或一致的。它总是表现出有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的特征出来。因此,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建设方案,理当也是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而非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略。然而,市场引导下的生态建设方案,却正好走上了这样的市场特征的模式化道路。

让中国的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沙漠要进行植树种草工程,北方要种上南方的棕榈树、榕树,而南方则要种上冷杉、银杏树等北方树种,等等这些“一刀切”式的生态建设行为比比皆是。沙漠并非人類出现后的产物,也绝非是人类利用不当之结果,而是早就先于人类社会出现,是在地球进化史中不断演化出来的,它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就其本质来说,它根本无需治理。既然如此,沙漠需要治理,需要植树种草的理论依据又何在?更何况,沙漠生态系统并不是没有生命,也不是没有人类文化利用,中亚诸多古代文明就是在沙漠中孕育出来的就是明证。但古代社会的沙漠与现代社会中的沙漠,难道有本质的区别?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至少没有能够论证这一命题。以此观之,沙漠生态系统显然无需人们刻意去植树种草,而只需按照沙漠生态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特点,对它进行有序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管理。这样的传统逻辑与经验,并不缺乏历史的智慧,生活在沙漠中的如柏柏尔人等先民的传统智慧中俯拾即是。但市场引导下的做法,不仅是要在沙漠中植树种草,而且还得进行规模化的整齐划一,甚至是引进不合时宜的树种和草种。其生态问题早已不是新闻。这种结果与初衷的鲜明反差,不得不让我们做出深刻的反思。

总之,市场引导下的生态问题的出现与生态建设路径的提出,具有极大的导向力。如何在市场中窥视到生态问题的实质和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对策,本文的研究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市场在生态建设战略中所表现出来的难以捕捉到细节问题。因此,从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到生态建设实践活动,最为重要或者有见地的思路,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是可以论证的。

3 生态建设需要突破市场的藩篱与迷惑

上文的讨论,其实已经揭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态问题的出现和生态建设实践活动,往往受到市场的牵引。这种牵引之力之大,超出人们的现象,而且市场的这种牵引力往往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对生态问题实质的把握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长久性的生态建设方略,应当从市场所造成的这种迷惑之中,理性的解脱出来,而不能盲目地随从于市场的引导。

一方面,找准生态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盲点,将其既要纳入市场中进行调整,而同时又要跳出市场的束缚。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市场可以把一个名不见惊传的普通物种,通过跨文化与跨市场交流之后,在异民族文化市场中,产出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市场经济价值的引导,使得它们逐步走出了原生境地,在更为广泛的市场中被认知和利用,使其社会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提升。从某种程度而言,市场使得这些边缘的商品,逐步纳入到了市场运作的轨道之中,而为更多地人们认知,做到了推广异民族文化知识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市场对其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在诱导人们对这种物种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从而使其在市场标签下,成为了“濒危”物种。其最为外在的基本表现,正是其原生境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市场利益驱使下,当地人对这种物种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对其基本生存方式的功利性改变,其破坏力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找到切实可行的生态治理对策思路,显然需要回到市场中去寻找,而同时又需要将市场的阴霾揭开,才能够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合理追求利益,淡化功名利禄,科学、合理、有序的整合市场资源。如果说市场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下所产生的一群人的理性经济行为聚合,那么如果从文化生命体的视角看,外界环境刺激下,人的利益的无限放大,才是市场引导人们对生态资源利用方式变革的驱动力。

在当下的中国生态建设中,“南树北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经常可以见到生息地本在南方热带地区的棕榈树。由于北方气候干冷,而且时间长,因而棕榈树的生长状态并不好,甚至在寒冷的冬季,还得人为的对它们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不惜给它们捆上电热毯,比保养一个婴儿的代价还要高。同时,“北树南种”现象也不少见。在湘黔铁路沿线一带,也就是今贵州省玉屏县,经镇远县、施秉县,再经凯里市一带,山上生长着那些歪歪曲曲,树干枯瘦、生长样态极差的冷杉“老头树”。冷杉本是一种生息在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的极为耐寒、耐旱的树种,而玉屏县到凯里市一带正好是位处云贵高原东南缘,为亚热带气候区,夏热而降雨丰沛,且这里是喀斯特地貌,土层极薄,因而是不利于冷杉生长的。然而,即令是这样,生态建设的指向却依旧在引导着種植类似的树种,因为其间有利可图。因此,人性如何回到更为自然的状态,如何淡化功名利益,或许是重建人地关系最根本的问题。

再者,在当下无法扭转的市场格局中,探寻市场中与生态建设能够接轨的市场积极因素,用于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以市场作为社会行动的主体导向,是当代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市场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在社会运作过程中,催生出更多的需求与产出机会,而同时亦能够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调整,或者说市场能够为社会行动的调整,提供以获取市场利润和服务态度提升为核心的基本竞争观,激活社会中的个体,不断审视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在市场的氛围中,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提升个体的竞争忧患意识。

虽然市场的这一良性方面,始终无法抹去它的背后给生态问题的产生和生态建设的具体指向,产生过诸多的误导,但其积极导向则是不可忽视的,它所产生的力量更是难以阻挡的。因此,要从市场中汲取有利于认知生态问题实质和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或抨击市场的负效应,因为这无意于解决问题。

在市场中激活民族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智慧是很重要的生态建设思路。相对于人为强制性的干预,市场的调解显然具有更为灵活的空间,因为可以以质量取胜,以服务态度占领市场高地。一段时间以来,在传统的市场体系中(行政体系内更为明显),会出现对生态建设主体“妖魔化”的倾向: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地人群愚昧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所致;其种植和饲养方式不符合科学规范;经济作物品质低下、产量不高等等。这样的心里认识和舆论导向,“改造”是他们面临的必然命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予以指导;引进先进的产量高且抗自然风险强的经济作物品种;抑或是认为生态建设是国家层面,是精英群体的事情,而不是民间百姓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直接实施生态移民,将其地划为自然保护区便可。不可否认,上述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可谓不严重,甚至是当前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然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屡见报端的到来,人们又从市场中,不惜花费重大的代价,寻找这些边远落后地方人群的传统智慧生产出来的食品,甚至是提前一年“专门订制”,且要求他们必须要按照他们的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不允许加入现代任何科技工艺产品。市场的积极因素又回来了。市场的积极因素,给当地人群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技艺的当代创新与利用,创造了新时代的巨大机遇和无限商机。市场经济主导下的这一价值转换,对于激活当地人群的传统智慧,无疑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市场中理解生态问题、理解生态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是一种可行的且是较能揭示这一社会实践实质的思路。因为无论是传统社会也好,还是当代社会也罢,作为“双刃剑”的市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能够提供的价值,并不受制于单一的社会个体,而是需要从群体出发:它是一个群体性的社会行为。这正好与我们要从社会文化系统这个视角出发,理解生态问题,理解生态建设的原则“不谋而合”。而在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可以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市场的引导密切关联,因而寻找生态建设的路径与方法,显然也应当从市场中去寻找,需要突破市场的藩篱与迷惑。而市场的一个特点之一,是具有弹性的丰富多样的类型结构,因而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出现的原因和内在逻辑,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从这样的学理逻辑分析出发,可见“一刀切式”的生态建设思路不可取。因为执行“一刀切式”的生态建设思路与方法,有三个原因值得反思:一是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催生生态建设模式化;二是国家层面为了协调和有效控制,往往以市场为借口,控制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三是在市场引导下的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争夺驱使下,往往也会进行模式化生态建设。如何在市场引导下,对生态问题的认识进行调整和生态建设的路径与方法进行改良,是当前生态建设指导思想和社会舆论,都必须要调整的。从本文的讨论来看,既然产生生态问题的一个很重要要素是源于市场,那么生态建设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也应当在市场中寻求。

参考文献

[1]贺满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5期.

[2]杨曾辉.文化用水与文化治水:西部文化经验在缓解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匮乏的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3]张雄杰,盛晋华,额登塔娜.中药肉苁蓉接种技术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第14期.

[4]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1页.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