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图书馆编制地方文献索引的可持续性
2020-03-23李静
李静
摘 要:本文旨在客观阐述地方文献索引的功能、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地方文献索引遗留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今后保障公共图书馆编制地方文献索引可持续性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索引;可持续性
地方文献索引的存在意义,就是针对文献集合内部的概念、词汇、其余信息等进行快速锁定、细致性筛选、井然有序地排列,方便用户随时获取并进行专门的开发利用。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讲,索引属于传统目录学范畴,可以理解为二次文献开发工具;而地方文献则是记录特定区域知识的有关载体。至于如何维持现代公共图书馆编制地方文献索引的可持续性,有关细节会在后续逐步延展。
1 地方文献索引的功能
地方文献索引属于现代图书馆资源索引与开发工程中的关键结构单元。归根结底,地方文献作为特色化的馆藏资源,急需得到规范性布置、协调性排序,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今后各地文献普查、留存以及数字资源开发等,提供精细化指导。至于地方文献索引的实际功能则表现为:
第一,辅助用户快速确认和主题相关的地方文献和出处,从而从中提取整理所需信息,避免盲目查询而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针对地方文献包含的一系列主题和特征信息进行简明扼要地阐述,方便用户在短时间内进行浏览和理解。
第三,透过多重角度标引地方文献,拓宽用户的搜索范畴并提升获取效率;再就是针对有关学术成果进行快速调查认证,为地方文献鉴别、古籍校勘和整理、科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等,提供丰富可靠的指导依据。
2 目前大部分图书馆地方文献索引遗留的问题
2.1 应用不全面
就好比是长春图书馆,其已经投入使用的地方文献索引主要包括《东北地方文献索引》《长春党史人物传记专题索引》《伪满人物专题索引》等等。可现实应用过程中,可以熟练操作和使用这些索引功能的读者屈指可数,通常还是要依靠现场工作人员指引,消耗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对应的索引应用技巧[1]。由此可以得知,现阶段较多读者对于地方文献索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这类索引应用上存在较强的被动性特征,这便是导致地方文献索引应用不全面、新型文献开发动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2.2 指导类理论过于陈旧落后
在针对地方文献索引项目编制期间,较多公共图书馆遗留着实践先于理论的冲突状况。如部分图书馆结合地方文献和风俗特色等编制出了许多索引项目,但是却有失规范性;再如为了持续提升编制效率,有些图书馆便直接利用数据库程序、索引软件等进行无限制地开发编制,而其间沿用到的各类工具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部分已然脱离书刊报等单一的文本和载体形式,形成了毫无秩序的索引集合与群书索引格式。归根结底,图书馆属于各类信息的存储区域,索引便是明确这些信息存储顺序的核心载体,透过理论角度审视,及时理清它们之间的交集显得尤为紧要。
首先,我国早就透过《索引编制规则》将索引的功能、类型、编制规则、参照系统、排序方法、常用形式、质量管理要点等,进行细致性地梳理和阐述。可总体上并没有发挥出对有关地方文献索引编制应有的建设性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这部分内容中未针对图书馆文献编制索引进行严格、明确的指导。
其次,纵观我国已有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涉及地方文献索引的论文实在是少之又少,且论述的内容又过于狭隘。如以2010年为时间限制,透过检索中国知网获取的相关论文数量就不足20篇,同时这些论文又集中探讨特定区域古代人物、地方古籍等微观问题,保留普遍指导功效的论文实在是有限。经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科技飞速发展之后,有关地方文献索引的编制,将逐步挣脱传统手工编制和计算机辅助编制等模式的约束,而是配合多元化的技术和程序,形成操作便利、运行高效、更新及时的索引模块,直接引领着今后文献索引的改革发展潮流。不过索引编制始终要依靠于文献研究,而纵观目前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的索引标引范畴、深度,以及取词规范、搜索引擎组织等等,始终没有得到统一和严谨地控制。
2.3 实践过程中交流不深入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文献索引方面始终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学习激励力度不强、新技术实践力度不够、有关组织交流不深入等弊端,这些问题如若不能及时整改,将会影响到地方文献索引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3 今后保障公共图书馆编制地方文献索引可持续性的建议
即要求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索引编制人员能够洞察一系列现实因素,集中强化编制项目的可操作性[2]。实际上,包括索引中的选题、编制方法、标引选取环节,还有后续的索引成果宣传推广、读者使用效果反馈、索引功能补充健全等等,都需要依靠编制人员的创新和创造力。所以,今后要尽快引起编制人员对地方文献索引的重视,保证在项目和程序设计中删繁就简,令用户搜索、获取、使用地方文献时,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3.1 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经验交流
现阶段,我国在地方文献索引领域上,专业培训水平还未达标,根源就是欠缺熟练掌握索引理论、索引编制方法和技术的优秀人员,再就是没有规模庞大的索引编制项目。特别是在索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都不利于索引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水平展开。今后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地方文献索引的培训内容,集合更多优秀人员来组建培训班子,带领基层职员掌握全新技术方法和经验[3]。
如支持公开抑或是内部刊印最新编制成果,再就是鼓励将编制成果转化为电子索引抑或是数据库等形式,发布在局域网之中,方便其余工作人员借鉴学习;再如定期考察评估编制索引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表现优异的人员提供适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令其再接再厉。
3.2 兼顾传统手工和计算机编制技术
依照《国内外索引研究的比较与发展》分析,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索引领域的研究还会占据主导地位,而电子标引和电子索引等技术会同步得到深层次发展,至于索引语言的研究则会变得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地方文献索引编制活动时,要在竭力吸纳传统手工编制模式的种种优势基础上,推广使用更多全新的技术方法,从而大幅度提升编制的效率和水平。
如长春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索引,就由以往的卡片式编制模式过渡成为Word、Excel程序编制,基于这些程序的精确查找、批量复制、合理排序等功能,改善了检索编制的效率并方便衍生出全新的主题索引,避免重复编排的麻烦。
3.3 加大对地方文献索引功能的宣传力度
一直以来,各地读者在应用地方文献索引功能时,都存在明顯的被动性特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4]。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大力使用的中文独立索引程序始终就是索引之星一种,既不存在激烈的竞争也欠缺广泛的市场。所以说,日后各个公共图书馆要争取加大对索引编制的推广宣传力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如定期在公共图书馆内组织培训活动,带领更多读者熟悉信息索引功能和操作要领,完善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提升地方文献的索引效率和利用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索引编制工作原本就是一类繁琐漫长的工程,要求编制人员不断学习掌握全新的编制技巧、丰富实践经验并扩大认知范畴。久而久之,形成对乡土的热爱和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指导更多读者熟练应用索引功能,加大各类地方文献的阅读量和应用率。
参考文献
[1]刘红梅.论公共图书馆专题文献服务[J].图书情报论坛,2012,33(03):155-160.
[2]马丽.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的三个层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31(02):78-91.
[3]许漫霞.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科技文献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8(11):125-136.
[4]徐凡.图书馆文献服务中危机管理方法探讨[J].公共图书馆,2019,39(0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