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馆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3-23肯波华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现代技术文物保护

肯波华

摘 要:博物馆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记忆,是实现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文对目前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能够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旨在完善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馆藏文物;文物保护;现代技术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文物数量有限,因此,国家对文物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建立博物馆是保护宝物的重要举措之一,能够有效避免文物的流失。多年以来,我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馆藏文物的保护方面仍受管理机制、技术手段等限制。因此,探讨馆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是当下所需。

1 馆藏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文物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有关于馆藏文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工作效率低,难以发挥其有效职能。同时,部分博物馆内部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文物的保护以及管理不得章法。

1.2 文物保护手段待升级

博物馆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发挥着其服务社会的价值,承担着向社会传播文化的责任[1]。在展览的过程中,因部分游客素质低下,博物馆管理人员未及时制止,导致文物受损。同时,博物馆因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使文物的保存环境不佳,同样容易导致文物的劣化。

1.3 文物保护的人才短缺

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需要专业人才得以胜任。而我国各地区普遍对博物馆缺少重视,博物馆缺少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资金匮乏,导致博物馆工作环境不佳,工作人员薪资水平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一定阻碍。

1.4 缺乏文物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劣化或受损后如何修复,还应在文物未“衰老”前进行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部分博物馆因缺少相应的预防保护理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文物劣化情况加剧,文物保护工作未能有效落实。

2 解决馆藏文物保护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保护管理机制

有效落实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其基础是建立相应的博物馆管理制度。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保证该制度具有全面性,即涵盖了馆内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了保证管理制度的专业性以及可行性,应与相关文物专家进行交流并求证,得到肯定后方能执行。同时,该制度的制定需要结合馆内实际情况,贴合馆内需求,由此构建出完整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文物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馆内管理的核心,某省博物馆的安全举措值得借鉴。第一,行使严格的出入管理制度。每一名馆员在进入博物馆库房等重要地点时需要记录备案,并通过指纹识别方能进入。第二,事前防控。引进相关安全保护系统和现代化信息硬件设施,对博物馆内各个文物室强化监控力。第三,定期组织安保人员培训,并严格考察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模拟文物盗窃以及文物抢救等事件,强化安保人员的实战经验,培养其应变能力,保证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实施有效举措。第四,事后防控。通过了解各地博物馆事故案例,结合馆内实际情况,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应急预案,在突发情况来临时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损失,有效提升馆内应急防控能力。

2.2 利用“互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借助网络升级产业和提升服务水平,文博行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完成向现代化行业的转变[2]。政府部门应给予博物馆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购置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运用“互聯网+”,能够改变文物展览方式,既能满足参观者观赏文物的需求,同时也能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以我国故宫博物院为例,推出的“数字《清明上河图》”采用触摸式界面和声音播放系统,参观者可以通过系统内储存的信息了解到文物的历史意义以及画作的艺术成就,同时,随着信息的介绍,商贩的叫卖声、说书人说书等市井声音能够让参观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互联网+”技术未应用以前,馆内规定《清明上河图》每隔两年可以对外开放展览7天。尽管两次展览时间间隔增加,展览时长降低,但随着展览次数的增多,《清明上河图》仍难以避免出现褪色现象,且该现象难以修复。而如今,归功于“互联网+”,在达到了比展示真实文物更好效果的同时,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极大降低文物被毁坏的风险。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的运用,使得每一个文物具有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可对文物的状态进行监控,即使失窃也能够有效追回。

2.3 建设专业文物保护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对于文物保护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当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完成文物保护工作。政府应充分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支持相关院校有关文物保护的专业,大力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由于学校直接输送的人才时间经验不足,需要一定时间和锻炼的机会才得以胜任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从博物馆现实发展角度而言,不能忽略馆内现有人才的培养。各地博物馆应结合馆内人才实际情况,探索出自主定向培养人才的方法,如选拔馆内人才出国深造、集合全国各地优秀人才进行交流培训等等,致力于建设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应加强馆内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对于任职的文物管理人员,需要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责任心。博物馆工作较为枯燥,久而久之部分馆员对工作产生懈怠心理,难以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因此,博物馆应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促进馆员积极性,提升其工作能力。基于此,可以构建奖惩制度以及考评机制,通过对人员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考察,择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晋升机会。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馆员,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工作态度良好但能力水平不高的馆员,应鼓励其通过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并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2.4 增强文物预防性保护

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至关重要,为了减轻保存环境为文物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应通过科学技术有效控制文物变质的速度,使其延缓质变过程,这也是预防性保护文物的核心要点。

文物所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馆藏文物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此,馆内可从以下三方面控制馆内外的温度以及湿度。第一,通过安装温湿调节设备。针对博物馆所处地区以及馆内文物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后可以安装如空调、加湿器、恒温恒湿器等调节设备。按照国家统一发布的博物馆温湿度标准,可知馆内温度应控制在20±5℃,日温度变化在2℃以内,相对湿度约为50%左右。由不同物质构成的文物适合的相对湿度具有较大差别,有机质文物相对湿度在55%左右,而无机质文物更适合50%左右的相对湿度,金属类文物相对湿度应小于45%,且湿度变化控制在5%范围内。因博物馆人流往来较为频繁,由人流带来馆内湿度和温度的变化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博物馆需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对外开放展览期间,将其置于密闭展柜中,以便于控制展柜内的温度及湿度。

3 结论

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物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中华文化的文化凭证传承下去,需要相关人员提升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创新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共同致力于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祁林林.浅谈“互联网+”对馆藏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认识[J].文物世界,2017(06):54-55.

[2]高凯.做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研究探讨[J].东方收藏,2019(13):264.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现代技术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浅谈森林火灾的现代监测技术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