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开展传统蒙学教育的策略
2020-03-23李忠琼黄海霞
李忠琼?黄海霞
儿童健康成长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这要求教师能够在蒙学教育中立足于儿童的立场。要在传统蒙学的传承中贯穿生活化的教学原则,通过传统蒙学文化来促进小学生的自主体验。
在当前多元化的文化大环境下,“文化失忆”现象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之中。我国的传统蒙学文化如同一面巨大的明镜,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一览这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民族的社会经济概况、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宝贵经验、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等[1]。本文重点谈谈在小学中开展传统蒙学传承的教学策略。
一、增强蒙学渗透的人文要素,凸显涵育性
我国的传统蒙学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要素,将传统蒙学文化与小学德育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德育课程的人文性,凸显德育课“随风潜入夜”的涵育功能。
例如,《三字经》即主张“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相互接近的,差异并不大,而“习相远”则强调教育、教化的作用。将《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物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将蒙学读物中体现出的古代的“大同”思想与热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于德育内容的认同。当前信息化教育资源为蒙学的引入提供了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例如视频、图像等等。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儿歌、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多种形式。
二、增强蒙学渗透的历史底蕴,凸显文化性
我国的传统蒙学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蒙学文化知识,能够增强课程的历史底蕴,增强课程的文化性。例如《弟子规》中记载“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敬老爱亲”主题德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入蒙学中的故事来丰富德育内容,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通过传统蒙学的历史底蕴来设计综合实践类项目与专题作业,例如参观革命老区、名人故里,走访老红军等活动,从而真正地实现“做中学”,使德育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之中,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文本的堆砌。
三、增强蒙学渗透的价值引领,凸显价值性
加强对我国小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传统蒙学文化的渗透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传统蒙学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蒙学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中便倡导儿童要“立志”,自幼加强理想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又如《弟子规》有云:“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再如“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为了提高价值观引导的实效性,教师在渗透传统蒙学文化的同时,也可同时加强蒙学读物与新闻时事、热点话题以及综合实践类活动紧密结合。
例如,在当下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时代,人们追求强大,崇拜强者。如在家庭关系中,儿童在幼年时处于弱势地位,此时儿童就要服从于父母的权威,听从父母的命令。而随着儿童长大,父母衰老,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扭转,子女开始掌控家庭的话语权,而衰老的父母则依附于子女。这种围绕着权力模式而非爱的模式的家庭关系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同样也是对人的一种异化。而童蒙中的“爱”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标准和明确的是非观念之上的,主张“克己复礼”,这不仅有利于儿童感恩教育、品行教育以及仁爱教育等德育活动开展,也有利于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工作的深化[2]。
四、增强蒙学渗透的质疑辨析,凸显思辨性
传统的德育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对比启发,从而难以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辨性较弱。而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改变当前小学传统德育的模式,通过传统蒙学文化的渗透增强对比启发,激发学生发现、分析、思考问题的兴趣,达到灌输与启发相统一。在德育活动中,尽管有些教师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为小学生设计了各种参与体验环节,但事实上却拘泥于表面,回避了通过对比启发来为学生创设试错、辨别以及批判的空间,使学生缺失了深思冥想的学习体验。要提高传统蒙学的德育效果,就必然要为小学生提供对比启发的素材与条件,使小学生在错误与问题中加强对于蒙学读物中涉及的道理、知识的辨析,促进蒙学读物阅读与理解的逐步深入,加强对于蒙学读物的思考与探索,提高德育的思辨性。要使小学生在借助传统蒙学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思考道德问题时更加理性客观、实事求是,能够从多个角度辩证思考,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小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与心理发展特征,教师要善于借助我国的传统蒙学文化巧设“对比”的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弟子规》中也指出:“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就是在倡导诚信做人,并且有错就改。那么在小学德育中,借助蒙学读本进行诚信教育时,为了逐步深化,启发小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情境并設置“两难”问题来启发小学生进一步思考诚信的问题。例如:“当自己发现好朋友考试作弊时应该怎么做?”“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善意的谎言?”“当父母要求自己说谎时,是要遵守孝顺父母的品德说谎还是遵守诚信做人的美德坚持不说谎?”
五、增强蒙学渗透的生活化,凸显趣味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这一思想同样也适用于蒙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蒙学文化丰富多彩,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传统蒙学文化与德育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德育的趣味性。
例如,针对“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化情境,首先问小学生最爱的食物或者玩具是什么,然后将梨替换成小学生更喜爱的食物或玩具,如巧克力、巨无霸汉堡、小猪佩奇毛绒宝宝等。接着,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设置“分享食物”或者“交换玩具”的情节,从而将单向度灌输的德育课堂转化为更具时代性以及实效性的启发式、体验式的现代德育课堂。
在传统蒙学文化渗透中,教师要杜绝灌输的教学模式,通过汲取我国传统蒙学文化中的优秀教学资源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化与事实性材料,重视“发现美德”与“发现知识”的过程[3],并且通过教学引导小学生基于生活经验与事实材料对蒙学教材进行探索、提炼与内化,从而解决当前小学生德育中“固化”“定势”的问题,培养小学生对蒙学的兴趣。儿童健康成长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这要求教师能够在蒙学教育中立足于儿童的立场。要在传统蒙学的传承中贯穿生活化的教学原则,通过传统蒙学文化来促进小学生的自主体验。例如,在引入我国的传统蒙学读物的同时,借助于当下的新闻热点、影视文学作品等内容来讨论蒙学教材中涉及的话题。教师在蒙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问答、角色扮演、故事分享会、小组讨论、辩论会等方式引导小学生围绕德育的核心主题进行深入辨析,从而提高小学生利用所学的蒙学内容看待社会问题、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蒙学教材中的内容真正地“活起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知识观、技能观以及智力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就要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德育中开展传统蒙学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支持,将促进传统蒙学传承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慧,冯文全.传统蒙学中优秀德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基于当前德育资源利用“两极化”的视角[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6):95-100.
[2]陈晓霞,冯文全.论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6):156-158.
[3]冯文全,杨慧.论朱熹《小学》对当今小学德育变革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6(22):10-14.
【李忠琼,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小学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黄海霞,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