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2020-03-23卢丽华于明业

中国德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课程

卢丽华?于明业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曾几何时,劳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受到各方重视。那么,劳动教育如何才能有机、有效地嵌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精神怎样才能很好地贯彻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下面立足新时代,从课程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宏观要求

(一)课从时代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五育中德、智、体、美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都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和重视,唯有劳动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很好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或处于“失语”状态,或被边缘化。这一问题的形成,与我国劳动教育本身发展的滞后性不无关系。

1.须回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

单就课程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德育、智育等课程都经历了数次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历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始终处于趑趄不前的状态,在教育改革实践宣传中,鲜有听闻某某学校进行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可以说,劳动教育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还处于滞后的状态,既落后于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也落后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脱离了时代发展的大环境,没能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样不断地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存在一定问题。劳动教育课程必须积极回应时代需求,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和劳动精神,以传播和教授新时代的劳动理念、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努力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教育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生动灵活、富有朝气和时代感的新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回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首先,必须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程规划与构建中引入更丰富的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其次,必须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劳动情怀作为重点内容;最后,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劳动创造力作为重要任务。

2.须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理念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的劳动形态不同,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会不同。新时代背景下,劳动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动手操作,而是有了更为广阔的外延,劳动本身蕴含着学习、观察、探究、思考等过程,与洞察自然、提升智力、追求真理、热爱生活、改造实践高度相关。[1]基于此,学校劳动教育应跳出传统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束缚,不应将劳动狭隘化为单纯的动手操作,亦不应将劳动教育囿于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训练。这就需要树立劳动教育课程新理念。

第一,必须重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固然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的,但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停留在劳动技能训练层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劳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劳动教育是一个综合育人的过程。劳动教育课程需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劳动体验机会,让学生亲临劳动现场形成真切的劳动感官体验,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关于劳动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正是通过“在场”的劳动,打通了由“身”到“心”再到“身心合一”的劳动教育发生路径。[2]在“身心合一”的劳动体验过程中,以劳增智、以劳促创新的目的得以实现。

第二,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劳动教育是与社会、自然充分融合的教育,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我们的劳动教育逐渐走进了“去自然化”的误区。劳动教育由开放的空间回缩到封闭的学校教育场域内。教育形式亦由身心的自由参与异化为单向度的劳动知识传递与灌输。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不能囿于课堂教学的范畴,社会、家庭场域内都存在大量具备劳动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应该被重视和利用起来。

(二)课从生活中来

劳动教育课程能够融合德智体美各育的教育价值,形成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效应。劳动教育课程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必要的资源条件和制度作为支撑。一方面学校应多角度完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念,倡导新的劳动教育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最真实的劳动体验环境就是现实生活,必须依托生活建构劳动教育课程,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1.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

劳动教育课程应来源于生活,因为生活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实践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而且也蕴藏着能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隐性教育资源。一方面,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和劳动资料能够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直接素材,帮助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真实的劳动内涵和劳动过程;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也能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广阔的自然空间和实践平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教师的理论讲授,而要有真实的劳动体验环节。这就需要学校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将劳动教育课程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儿童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

2.劳动教育课程活力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应具有活力,不应是千篇一律的书本知识和模式化的劳动技能训练。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多样化,契合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因此,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基于创新的理念,尝试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而多元化的课程不是凭空想象生成的,需要与现实社会生活建立广泛的联系,只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才能为充满活力的劳动教育课程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只有植根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以劳育美、以劳树德,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的情感,才会充满生机,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学校应将生活视作劳动教育的源泉,以学生熟悉的劳动生活为主题来整合课程内容,形成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要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生活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学习劳动知识、培养劳动能力,发展其劳动素养,增长其实践智慧。

二、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方略

(一)基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开发通识型劳动教育课程

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由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劳动素养。中小学生基本劳动素养的培育则包含了劳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从事劳动的基本实践能力两项基本内容。因此,中小学需要开发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劳动理论课程和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体验课程两大模块来实现对学生基本劳动素养的培育。

上述两大模块构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通识型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规划中应首先保证其开足开好。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同时,在课程开发与规划的环节,要平衡好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系,充分保障中小学生体验和感受劳动实践过程的条件。

(二)基于不同地域学校的多样化资源,开发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有机、有效、有力地嵌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真正实现它的教育意义,一方面需要学校重新认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学校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发展劳动教育课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打破传统劳动教育观念的束缚,劳动教育的形式应走向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呈献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实践的劳动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劳动创造力,让中小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产生真切的获得感。

创建生活实践导向的、富有时代感知力的劳动教育课程,要保障劳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各地各校在保证开足统一的通识型劳动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学校所在地的特色资源,创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议不同地域的学校可结合实际在校本课程中开设自主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开设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养殖、剪纸、陶艺等特色课程。

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创设与实施应坚持思想性、适度性和教育性原则,要把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首要目的,要将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基于劳动教育的生活实践属性,构建协同型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学生可以在劳动中获得生活体验,并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养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应该主要来源于生活,课程的实施同样要基于现实的生活场域。劳动教育生活化落实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方面需要构建生活取向的通识型劳动教育课程,即开设专门的、独立的劳动生活体验课程;另一方面在开足开好专门的校内劳动生活体验课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教育与生活相融合的协同型劳动教育课程。所谓协同型劳动教育课程,是指基于劳动教育的生活实践属性,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状态,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整合机制,将劳动教育由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家庭、社会都要承担相应的劳动育人职责。对于家庭来说,主要是让中小学生具备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为了保证家庭劳动的质与量,学校应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定期考察评价学生的家庭劳动完成情况。

(四)基于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定位,构建渗透型劳動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它能够将各类教育内容连接在实践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即对劳动教育的统领性与综合育人价值的概括。基于此,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构建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将劳动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应明确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及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的要求,建立全员参与的实施机制,大力开发渗透型劳动教育课程,让中小学劳动教育成为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灵活的育人体系。

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将学生视为独立的劳动个体,创造条件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例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参与校园绿化等种植活动。此外,学校应大力组织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提升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智慧。

在中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渗透,这种渗透类似一种隐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不需刻意,而是作为一种自觉的育人意识,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渗透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在创造知识、增进智慧、创造幸福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峰.从劳动教育的本质反思劳动教育的实施[J].中国德育,2017(10):20-23.

[2]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卢丽华,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于明业,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