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当代展开
2020-03-23王碧轩
王碧轩
摘要:当前,对全球化的现实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但缺乏对全球化问题在理论上、哲学上的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全球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层面展开、辩证法层面展开、价值论层面展开及唯物史观层面的展开。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反思和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全球化 当代展开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210-02
当前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难遇的分水岭,这样的“巨变时代”强调最多的就是时代精神与文明互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实践性和时代性,这注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灵魂。“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21世纪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话语,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秩序重组的时期,中国在这个“巨变时代”提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当然西方各国对这个中国方案是看法不一的,这些迥异的态度或多或少都跟中国的兴起以及中国立场、中国态度有关。[1]全球化这个率先由西方国家倡导的理念,现在正在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梳理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反思和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在唯物论层面的展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也是确立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的理论依据,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在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恩格斯指出:“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2]
就此看来,全球化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存。其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和普遍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马克思曾作出这样的表述:“它(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在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深入参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力的显著提升。随即,某些西方国家便将狭隘的目光聚焦于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上,而忽略自身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占据的优势,甚至错误地认为发展中国家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故而导致逆全球化浪潮的抬头和政治孤立主义的出现。
说到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参与程度,其中蕴含着中国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以最獨特最包容的视角和态度。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认为全球化能给各国人民带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融互鉴,是各国人民的福音。有些人则认为全球化仿佛一场灾难,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动,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以及潜藏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两方所持观点都不无道理,但都有失偏颇。客观来说,全球化对各个国家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的前期占据主导地位,自然得到了不少好处,如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对他国的文化等意识形态渗透等。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的中国来说,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先发与后发并存、社会发展动力中动力与压力共生、影响因素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在、文化领域中交流与冲突不断碰撞、未来走势来看和平互助与摩擦冲突并存”。因此,对待全球化的两难困境,不能极左和极右,应持辩证观点,形成中国特色应对全球化的基本方略,力求共同发展。
二、全球化在辩证法层面的展开
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而普遍联系会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联系观点思考,能够发现全球化的内容、造成的影响及其当前产生的问题都是处于相互联系的整体当中。另外,全球化进程虽使各民族生产方式趋同,但由于受种族基因、自然环境、经验事实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呈现出各种变异的表现。
首先,全球化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主要方面。在社会生活领域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所以在经济领域中的凸显是全球化作用的首要表现,其他领域的深刻变化随之而来。[4]
其次,就全球化产生的影响和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来看,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很多事件的发生会在遥远的地方,但其产生的影响会被无限放大。就此而言,国内事件与全球事务之间似乎模糊了界限。[5]比如,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也日趋复杂,较突出的有气候变化、金融体系风险失控、恐怖主义、数字鸿沟、粮食安全、全球流行性疫病等问题日益严峻。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的相互作用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恩格斯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全球化亦是如此。全球化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全球化的前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他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则被视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终点,虽然在全球化发展过程的前期起到主导作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不得不说全球化的发展终将冲破资本主义的制约从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全球化的目的就是实现“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正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自由人的联合体”作出的具体而明确的阐述。也就是说,现在的全球化正在由不完全的全球化逐渐向完全的全球化过渡。
三、全球化在价值论层面的展开
在过去的500年里,人类历史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西方世界崛起、美国崛起、非西方世界崛起。经过了几次转折,现在的世界逐渐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全球化在价值层面上的展开符合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即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展现出开放、共享、包容、多元等当代主流价值。就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化就为文化的交流沟通创造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也为全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可能。对人类历史而言,中国兴起将打破一元现代性的框架、超越文明冲突、包容多样文化,推进确立多元现代性,从而构成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7],全球化新秩序正是以此为价值支点。另外,在多元化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得到坚持和发展,尽可能地吸收当代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精华,由此擘画出人类思想文化的繁荣景象。
四、全球化在唯物史观层面的展开
在唯物史观层面来讨论全球化问题,存在两个主要方面:
从世界历史思想出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在全球化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下仍然意义非凡。[8]据吕世荣教授的观点,可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大致划分为:(1)在广义和狭义上进行区分。广义上讲是指全人类的整体发展,各民族的历史是人类整体历史的一部分;狭义上讲,是指从分散的、地域性的人类历史最原始的状态向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2)马克思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立场,确立了全球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再进一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将生产力表述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那么在全球化时代的智能时代社会,生产力公式将表述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教育+信息+管理]×科技。[9]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的生产方式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了很強的趋向性,如生产方式趋于人本化、实际生产领域日渐转竞争为合作、生产资料和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增强、劳动者逐渐知识化、生产范围扩张到全球等,这些明显的趋向性仍有待于从哲学层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结合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式剖析,从而用于指导全球化的交往实践。
五、结语
如今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讨论不绝于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思考中国该如何应对全球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当代视野和大国胸襟,能极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当代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着力解决好当今世界和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在理论上的突破,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时伟.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变迁与战略选择[J].理论月刊,201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87.
[4]马峰成.经典作家的全球化思想与当代全球化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2).
[5]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3,2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
[7]秦宣,刘鑫鑫.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4).
[8]丰子仪,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8.
[9]孙小礼,冯国瑞.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