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的构建

2020-03-23陈铭霞黄惠娟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学生视角影响因素

陈铭霞 黄惠娟

摘    要: 本文基于学生视角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探索并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促使学生进一步认可并投入课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 学生视角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成机制    影响因素

自采用实践教学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呈现诸多改进,无论是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抑或是学生的参与及认可程度。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桎梏。从学生视角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状况,将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限性提供新的思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及生成机制

教学活动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①。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通过师生完成课程计划和课内外活动后,达到预期结果的程度体现出来。为达到预期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价值导向-课程目标及任务-价值实践为内在逻辑顺序开展。

1.价值导向

高职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然而高职学生往往独立判断能力不强,综合分析能力较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隐性传输意识形态增强“四个自信”,增长见识,培养为国家和社会长足发展服务的人才为价值导向。

2.课程目标及任务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高追求是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实现课堂知识的入耳、入脑、入心。教师需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以生为本,融入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基本国情,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局限性有基本的认知,认同我国当前发展状态和指导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3.价值实践

思政教育的内化于心离不开外化于行的价值实践,通过学习+实践的模式有助于促进理论入脑、入心。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身体力行,实践红色精神,讨论社会热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情景剧或者微视频展示活动成果等,在交流讨论中、在支持和反对中,让切身体验和师生反馈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相对传统课堂有所改进,但在学生的价值认同、学习态度、参与状况、课后体验、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从学生角度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兴趣、需求、期待、学习效果等成了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1.面临的问题

由于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相对较高,直追甚至超过专业课的学分,加上必修学分的外在压力,一些学生产生了完成“任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课上照着课本宣讲,很难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

价值不认同使学生失去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动力,结果就是为了学分而学习的态度。功利性的学习态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蒙上了一层枯燥无味、于己无利的面纱,进一步恶化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陷入恶性循环。

即便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很重要,但其作用一般甚至没有的想法萦绕在学生心中。教师小组讨论、辩论赛、唱红歌、社区志愿服务等,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活动办下来,教师有无力感,学生更是一副“就知道会这样”的表情,拒絕认真参与,也拒绝深入了解、产生认知的机会,带来的体验是“乏味”,并继续维持刻板印象。

完成“任务”后,学生几乎不会在课外进行“复盘”。认真参与的同学,通过小组活动,能看到一些没有接触过的社会面,比如福利院里鳏寡的老人,认识到合作意识很重要。但是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想给学生传达的理想、信念、觉悟、道德、文化,还有一大段距离。

2.影响因素

对于“00后”来说,“有意思”便是王道。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抬头的,常常是“有意思”的、栩栩如生的细节。这些细节,能戳中学生的痛点或者笑点,让他们对当前的问题认真看一看、想一想。

网络让学生自由地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很多知识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就能获取。卡希尔说:“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自己,才能感觉到他的个体性。”②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就业,是奋斗在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不接“地气”的讨论和活动并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从过程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是遇到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营造出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半讲故事半讲道理地把理论和思想掰开揉碎了输送给学生。结果导向同样重要,学生期待的有效课堂能帮助开阔视野,形成独立的观点和态度,明确人生目标,成为一个更加理智成熟的人。教师固然在课前设定了相关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但在授课过程中,一些课程的高度理论化和活动设计的缺陷导致这部分计划无法很好落实。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构建的路径探讨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一方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及时捕捉、解读学生的反馈信息等,另一方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

1.破除刻板印象

要将学生拉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首要的是打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中形成的刻板印象,没有想象中可怕,有些情况是日常交流中为了吸引注意力,学生采用了夸张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不够理解。只要教师明确纠正、有意引导,就能破除刻板印象。

一是,需要重塑认同环境,摒除负面影响。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需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致框架和上课流程,着重指出课程中与学生预期不一致的部分。教师还要预告课程中有趣的部分,提高学生的上课欲望;理论性偏强的部分。一方面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打好“预防针”,另一方面类比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掌握好方法,理论学习不难,同样可以充满趣味。

二是,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价值肯定。教师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讨论,是对远大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从正反两方探索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立场和观点。调整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帮助学生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期待的意义和作用。

三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避免消极暗示,在每次完成回答或者活动时,要对成果中好的部分给出积极正向的肯定。尤其关注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多沟通、常互动,多赞赏、勤鼓励。外界的肯定和正向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程任务及活动中,培养良性开端。

2.树立问题意识

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融入学生的体验和感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内化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理论和精神的意愿和能力。这是学生期待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將生活中的日常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探讨的重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际真正结合起来。

高职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面对纯粹理论时接受能力稍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生动、透彻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直面现实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和身边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在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设计的问题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积极提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发表观点;也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焦点案例,通过案例的热点传递理论的温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必要时给出提示帮助学生实现目标。成功解决问题带来的获得感,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良性转变。

3.加强落实实践教学

现实场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空间的延伸,也是对理论课堂中交往资源的充实……不断体验、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从而在参与社会生活时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在于寓教于行,通过思考、实践和体验、反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实践教学的切实落地对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有重大意义。

实践教学的教材和实践基地。为了建立更有体系的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的教材编写和实践基地建设尤显重要且迫切。各地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为基础,结合本地现有的红色实践基地及革命历史,编纂出具有当地特色的、符合当地条件的实践项目和教材。在教材中明确重点、难点,明确学时、学分和考核办法,保证思政实践课顺利开展。为了真正施展出实践教学的魅力,还需找到有效的实践载体。为此,当地政府需要推进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挖掘本地历史,建立红色基地,并配以翔实的史实资料、革命先辈的遗物和革命访谈实录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特定的教学场景,实现教学场域的现实化,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实现学生的“以行促知”,感悟教学内容。

建立优质教师队伍。由于专业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理论性很强,实践思维需要加强。一方面,要消除教师对实践课程的认识误区,走出课堂的活动是实践,相关主题的讨论、辩论也是实践。另一方面实践课需要教师发散思维,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走出校园,了解学生将要从事的实际社会生活,用客观世界的信息刷新主观认识、革新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红色基地的负责人或专家对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教师对本地实践基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参与到学生课堂理论讲解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现身说法丰富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应延长原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践教学时间,并采用小班化的实践教学规模,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探索

评价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指挥棒”的关键作用,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褒扬上进、鼓励中后。

思政理论课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要以生为本,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过程性评价贯穿全程,结果性评价待到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结束后。此外,理论课程的评价应与实践课程的评价相分离,各自单算学分,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两者的有效性进行考评。理论课程的评价宜更多地采用定量的方式,实践课程的评价宜更多地采用定性的方式。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不应是短期的、即时的,还要放眼更长远些,调查学生离开教师、离开班集体后对于课堂传递的知识和思想的认可和应用情况。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在评价体系中需重视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评价体系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升华,教师在评价体系中是另一个重要主体。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学生视角影响因素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