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蓝调江南》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2020-03-23沈靓靓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状物

沈靓靓

摘    要: 《蓝调江南》是金曾豪先生的一部童年状物类散文集。本文主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状物类散文,结合地方特色唤醒学生的童年记忆,以读代写,指导学生写作此类文章。

关键词: 《蓝调江南》    状物    练塘

《蓝调江南》是金曾豪先生的一部童年状物类散文集,他以优美的笔调书写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江南常熟练塘镇的各类典型风物,全书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尤其适合同属于吴方言地区苏州孩子阅读,可以让他们感受二十世纪丰厚纯正的乡土文化。我选取本书作为散文整本书阅读的一个范畴,以读带写,让学生学会状物类散文的写作技巧。

一、 本书基本概况介绍

《蓝调江南》最早于2003年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选取了16篇散文,在2016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删减掉了《青青桑》一篇,又增加7篇变成22篇散文,2018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保留了2016年的22篇散文。这些散文主要是状物类散文,并且以金曾豪先生童年时的视角书写,因为他出生于1946年7月,所以本书中的事情大概发生在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

《蓝调江南》,蓝调应为blues,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本书中的蓝调,更像是乡土蓝调或民谣蓝调,有着水雾气息淡淡忧伤的音调。在读文章的时候,读者要注意弥漫在全书中的蓝调,这会让我们有对已消失事物深深的惋惜之情。江南,特指常熟练塘,练塘镇位于江苏省常熟西部,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小镇。练塘在《呼鸭》一文中提到:“练塘是一条白练飘逸的河,河穿过镇子,镇子便随了河的名。”它是一个倚河而居的镇子。

二、以“参观五十年代练塘镇”为方式的课堂教学实录

在此之前,我带着班级学生进行了《蓝调江南》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我们采取批注式、读书笔记式的形式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本课以“参观练塘镇”的方式进入文本,参观过后我们要以读带写,写一个属于我们的“水墨吴中”。

(一)参观前期的攻略

我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中间设计四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很想去这个地方?练塘镇的人物有哪几类?你最喜欢练塘镇的什么?你能绘制出練塘镇的地图吗?

1.我们为什么很想去这个地方?

赵王丽:“最向往的田园生活似乎被金曾豪先生经历了个遍。”

郭文轩:“《蓝调江南》里藏着我向往的童年。”

冯宇:“好像金曾豪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我儿时也经历过。”

潘敏杰:“里面的美食令我神往。”

严瑜栋:“练塘镇上的人与人关系是现在缺少的,我喜欢那里的人。”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静下心来阅读之后,被金曾豪文笔所迷住,我们再根据同学的想法看看金曾豪的童年,那里的美食,那里的人情。

2.练塘镇的人物有哪几类?

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书写,里面的人物都由作者“我”引出来,我要求大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了练塘镇里面的人。孙晓玥同学将那里的人分为四类:亲人、伙伴、乡里人、商贩。

3.练塘镇的美食有哪些?

在调查了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班同学最感兴趣的是练塘镇的美食,关于美食的文章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篇文章中:《巷口小吃》《家里的灶头》《独角牛走过老街》《海棠依旧》《江南的“水八仙”》,我们发现这些美食的确都是江南特有的美食,而且很多食物都偏甜。

4.五十年代末期练塘镇的地图样子的绘制

我们班同学发现从金曾豪的笔墨里可以大致知道练塘镇的地理格局,我们先根据本书知道了练塘镇的大概雏形,然后通过百度地图看了现在的练塘镇,绘制了练塘镇的地图。

(二)参观练塘镇

攻略做完,但是今天因为时间原因,再根据之前的调查问卷,我们主要去以下几个地方:南街,石桥堍,以及一件最重要的事,寻访美食。现在,那里已经有几个导游在等我们。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南街,由王杰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他介绍的时候,你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老街上有什么?

2.独角牛和金生老汉的相似点?

同学介绍: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南街,南街从湾里桥一直连到石桥。南街上有许多店铺,中药店,理发店,铁匠铺,等等。中药店和理发店整天都是轻声轻气的。其他店很多只有早市,所以中午过后呢,南街就安安静静的,只有铁匠铺的叮叮声。好在豆腐店和理发店之间有个过街廊棚,全南街的热闹都在这里,有卖豆花的,“皇后娘娘”在这里卖青团子,曾舅妈有时会来这里卖酒酿。南街是独角牛和金生老汉的主要活动场所。说起这头牛,它曾经救过金生的孙子,所以一人一牛之间的感情很好。首先他们从湾里桥出来并排在南街上走着,但到了热闹的过街廊棚时只能一前一后才可以勉强穿过。下了石桥往西走,穿过西街到了西台地,独角牛就在那里吃草。

老师点评:我们身临其境走了一回南街,发现金生老汉和牛是南街的主角,所以我们在写物的时候,和人对照,物品即人品,我们甚至和那里的人一起喟然道:“这头独角牛啊,这个老头啊”,心中的确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然,还有那些南街的配角“皇后娘娘”“曾舅妈”,她们的形象都是极其丰富的。文中的曾舅妈在《呼鸭》《想念燕子》等散文里也出现过,我们读到会感觉很亲切,金曾豪先生将人也写得非常立体,所以我们写物的时候要和人参照着来写。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南街的理发店,有请第二站的导游金杰介绍一家练塘镇最有特色的理发店。

思考:1.你想找谁理发?(作者呢?)(人物个性)

2.感受“八音刀”

同学介绍:这家石桥堍的理发店是本镇规模最大的一家,金曾豪就在这里理发。虽然只有一间门面,却进深。店里四个位子,三个师傅,一个小学徒。三个师父里最年轻的叫永生,眼睛尖,喜欢掏耳朵的顾客都会去他座上。如果你是个年轻人,比较内敛,不爱说话,你也可以去找他,因为他不会主动找你搭话。如果你爱美,你可以去找雄生,他擅长剪子功夫,说俗点就是梳得慢剪得快。雄生平日就爱听书,喝黄酒。晚上回家,半斤绍兴酒后就动身去听书,听完书身上还暖融融的,第二天状态就好。他独爱玉蜻蜓里的庵堂认母。当你坐在雄生的位子上,可以看见镜子里墙上的欧洲风景,那是金曾豪时常盯着向往的。而沈兴则是本店的门面:心宽体胖,乍一看挺像个大领导。他刀功了得,相传他年轻的时候还劈死过苍蝇。他的绝招就是名震练塘的八音刀。你要是喜欢,赶紧去感受一下吧。

老师点评:听完,我们感受到了金曾豪先生写了四个与众不同各有特色的理发师,八音刀其实是一种刀工,作者怎么写八音刀,一开始就有铺垫,这是沈兴最厉害的绝技,后来中间几乎没写到,但是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下这种神奇的刀工,让我们心驰神往。

第三站:我们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练塘镇的美食,下面由请严瑜栋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舌尖上的练塘镇。

思考:1.你喜欢的美食?

2.怎样的美食才是“人间至味”?

同学介绍:民以食为天,练塘镇有许多令人沉醉的美食。在这里,你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享受。在这里,有可口的臭豆腐,色香味俱全。当你行走在街头,若是听到“pong”的大响,别怕,这是哪家的店主在做爆米花。若是有喜欢吃甜食的朋友,这里也有各式各样的麦芽糖。螺蛳也是练塘的一大美味,清明前后的螺蛳是最好吃的,汁肉又多,还入味。走得热了,这里的麻腐也是一大消暑利器。练塘镇上较受欢迎的还是那个卖海棠糕的摊位,摊主名叫“唐老板”,他很会做海棠糕,他的儿子薛仁义也会做。海棠糕是一种面食,制作的工艺也十分精细。但是唐老板在做糕的时候,手法十分娴熟,丝毫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因此,不用怕摊位人太多,只要稍等一会,糕就好了,吃进嘴里,脆脆甜甜。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江南水八仙”,菱角,莼菜,水芹等,若是你有幸,金曾豪或许会邀请你去他家坐坐,品尝一下他母亲做的菜肴,愿你们不负此行!

老师点评:美食,我们为什么被金曾豪笔下各式美食所吸引?我一直在想练塘镇的美食为何让人心驰神往?再去看练塘镇的美食,发现真正的美食是跟自己有关的。你可能因为它想起过去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这才是我们所向往的“人间至味”。

三、阅读之后的写作体会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离开练塘镇。那么如何书写“水墨吴中”呢?状物类散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呢?

(一)选物

从《蓝调江南》中,我们看到金曾豪先生在选择物品的时候,选择的大多是那个年代练塘镇比较有特色的物品,比如东西街的茶馆,石桥堍的八音刀,他们家的树德堂,电影船,高家竹园等。同时,我们也要选取一些自己熟悉的物来写,这是基本前提条件。然后,选取物品的时候,最好有地方特色,为什么我们感觉这本书很亲切,因为在这本书中,我们经常遇见苏州话也能朗读的狗鲁鲁、羊妈妈、猪奴奴,鸭溜溜,遇见莫阿六的打油诗“买螺蛳,莫阿六,罐头里厢笃笃肉,一碗螺丝一碗壳,吃了肉,还我壳”。我们在选取吴中地区物的时候,定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东西来写,比如苏州特色的小店,比如东山的枇杷、碧螺春,甪直的萝卜干、万山蹄等具有地方特色又熟悉的物品。

(二)写物

可以写物本身,比如《家里的灶头》一文,自然要描摹灶头的样子,灶头包括灶台(一大一小两只铁锅和一直汤罐),灶沿,灶壁。但是写物本身还不够,可以加入母亲的描写,这样物和人就统一起来。另外,文章还刻画了很多童年往事:逼饭粢、蒸糕、蒸菜、 妈妈做的家常菜、 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 、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一系列事情描绘让文章别有风致。最关键的是要将“我”放进去。“我”的进入,一方面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可以让文章更加深情动人。

(三)描物

如何描写我们已选好的物,这是让你文章亮起来的最好方式,以下方法值得借鉴(以《八音刀》为例):第一,选好细节描写的角度。我们看到了金曾豪对沈兴、雄生、永生的个性有了细致的描摹,让我们感受到了三个不同的师傅特点。当然,本文理发的动作、语言极富个性特点,值得借鉴。第二,善用表现手法,强化艺术效果。作者描摹八音刀八种声音从听觉和触觉让读者感同身受,好像我们也舒泰到了极点。第三,抓典型故事来写,详略结合,波澜起伏。沈兴的故事,不仅仅在于他的八音刀(详写),还在于他的绝技,在于练塘镇流传着他的歇后语(沈兴挥手——没事),在于最后结尾理发师老去淡淡的忧伤。

四、《水墨吴中》成果展示

开水店

许辰昊

记忆中的车坊老屋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柳树,另一棵则不知名。

老柳旁,便是一开水店,窝在那巷口。大壶三角钱,小壶两角。打从我记事起,就是这个价格。每天熙熙攘攘总会有一群人会来打水,尤其是在夏日黄昏,应该是外来务工人员打水洗澡吧。

开水店门口便是一老虎灶,通体白色的柱形连接着一根烟囱,那柱形的正面是一个小小的平台,装着两个水龙头,供人打水用的。平台左边有着一个小小的开口,我曾亲眼见过店主从那口将木头送进老虎灶,开口内,是一片烈火。

店主姓朱,身材略胖;有人说他做开水生意的,水喝多了,喝胖的;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他那光亮的头,苍蝇在上面也站不住脚。虽说看着店老板五大三粗,其实人也和善,平日里见了也会和你笑着打声招呼。

倘若你走进那开水店,其实是一个小卖部。来打开水的人若是家里缺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开水店内的小卖部里买到。当年店主曾向一群在他店里玩耍的孩童吹嘘道,只要有客人想买到的东西,他那小店里不可能没有。我也在那群孩童的行列里,至今我尚记得店主说出这般话时的得意。回想起来倒也是,当年在他家卖过酱油,卖过盐,就连旧时自家腌的榨菜,也在那开水店内卖过。

开水店的小卖部内有几个架子,上面摆的东西是令我们那片孩子最喜欢的糖。通常那里摆着三个玻璃罐子,一个放着棒棒糖,一个放着跳跳糖,还有一个放着一种叫“金啖”的糖。令孩子们最向往的,亦是让同伴最眼红的是“金啖”。“金啖”很耐吃,通体金色,五角钱能买两颗,若是你不去咀嚼,可以吃一个下午。当时最流行的吃法还是买两颗“金啖”,在嘴里一边放一颗,慢慢感受糖在嘴里融化的甜,一点一点散发出来,待到吃尽了,那甜味似流遍了全身。有时在茶水店里玩,口袋里没有铜钿,店主亦会友情赠送一些糖,通常是花生糖。

只是可惜时光荏苒,老屋已成废墟,记忆中的开水店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教师点评:同学选取车坊的一家小小的“开水店”,中间穿插对开水店老板的外貌描写,让人忍俊不禁。中间又写到开水店里的小卖部,小卖部的“糖”,详略得当,让人仿佛看到小孩子们对这家开水店的欢喜。如果能够再将情感的变化更加细致地穿插其中,文章就会更加出彩。

五、结语

读了《蓝调江南》,我们仿佛也回到了五六十年代的练塘镇,我们跟着金曾豪先生,不仅看到了练塘镇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有特色的物件,而且感受到了淳朴的人情,有意思的事情,同时又感慨半个世纪中国乡镇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高中生或许还可以从练塘镇看到吴中村镇的影子,但又感觉一切都在慢慢消失。如何将村镇的变化书写出来,将是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我期待带着他们能够书写出童年故事——《水墨吴中》。

参考文献:

[1]徐宁.推开一扇木格子的江南窗——《蓝调江南》意蕴解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11).

[2]王冰.《蓝调江南》唤醒我的童年记忆[J].中国图书评论, 2007(08).

[3]秋禾.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蓝调江南》品读[J].  中国图书评论, 2007(08).

[4]童慶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3(04).

猜你喜欢

状物
写状物作文,如何观察
状物抒怀散文的教学问题设计
——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如何写好状物类文章
思维可视,让“写清楚”有迹可循——以教学状物作文“我的植物朋友”为例
状物篇:写一种植物
记叙文之状物逼真
汉语文学的“状物”特性及诗性美感
浅谈状物类课文的教学
古典诗词结尾艺术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