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方法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瘤芽计数中的对比研究

2020-03-23谢玉珍彭敏玉卢善明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鳞癌免疫组化癌细胞

谢玉珍,彭敏玉,卢善明

(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031)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中宫颈鳞癌占比最高,近年来,随着筛查普及及水平的提高,宫颈鳞癌的发病率确逐年下降,但呈现年轻化。瘤芽(tumor budding)是指肿瘤浸润前沿分散簇瘤细胞,瘤芽的形成反应了癌细胞的细胞间黏附能力丧失以及迁移能力增强[1]。瘤芽是癌症的一种重要生物学特征,近年来瘤芽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研究认为,瘤芽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此外,瘤芽还可以作为直肠黏膜下癌以及恶性息肉的危险分层指标,可以知道是否可以行内镜下切除肿瘤[3]。然而,关于瘤芽在宫颈鳞癌中的研究较少,关于瘤芽的评估方法、高瘤芽阈值的制定等尚未研究清楚。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免疫组化CK染色后瘤芽计数和HE染色切片瘤芽计数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有无必要行免疫组化CK染色来进行瘤芽判读。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梅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宫颈鳞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30例,获取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学标本。平均年龄(50.46±5.16)岁;肿瘤平均直径(2.66±0.23)cm;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16例;淋巴结转移3例。病例纳入标准:均在本院行根治性手术,手术标本保存完好,FIGO 临床分期为 IA1-IIA2 期,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宫颈鳞癌;未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1.2 免疫组化CK染色方法

常规石蜡切片,使用EDTA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20 min,随后置于3%过氧化氢中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用PBS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5 min,滴加兔抗人多克隆CK抗体,抗体浓度为1∶100,随后放置于37℃湿盒中室温孵育2 h,用PBS缓冲液冲洗3次,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Envision二抗,继续放置于湿盒中孵育30 min,用PBS缓冲液冲洗3次,滴加DAB进行显色,显微镜下观察显色效果,苏木精复染和封片。CK阳性标准:细胞浆呈棕褐色。

1.3 瘤芽计数方法

在200倍镜视野下,观察有无瘤芽(肿瘤侵袭前沿单个或<5个瘤细胞簇),每次选取5个200倍镜视野,计算最大值为瘤芽数目,若宫颈癌瘤芽>4个/20HPF则定义为高瘤芽组,≤4个/20HPF则定义为低瘤芽组,由两名以上病理科医师采用盲法进行评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两种瘤芽计数方法的一致性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免疫组化CK染色和HE染色计数瘤芽一致性比较瘤芽定义为肿瘤细胞侵袭前缘的单个癌细胞或小于5个的癌细胞簇,如图1所示,HE染色下,箭头所指,可见瘤芽的癌细胞具有明显的去分化状态,在30例宫颈鳞癌中,瘤芽计算最小为0,最大为13,平均为4.8个,HE染色切片瘤芽计数方法13例为高瘤芽,高瘤芽率为43.3%,但免疫组化CK染色后瘤芽计数方法15例为高瘤芽,高瘤芽率为50%,见图2;两种方法判读一致的有26例,一致率为86.67%。Kappa值为0.833。P值为0.000,见表1。

图1 HE染色下瘤芽的形态(A:100倍高瘤芽区,B:200倍高瘤芽区,C:200倍低瘤芽区)

图2 免疫组化CK染色下瘤芽的形态(A:100倍高瘤芽区,B:200倍高瘤芽区,C:200倍低瘤芽区)

表1 免疫组化CK染色后瘤芽计数和HE染色切片瘤芽计数两种方法的一致性 例

3 讨论

宫颈鳞癌是发生于宫颈表面鳞状上皮的一种肿瘤,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较宫颈腺癌好。癌细胞具有典型的“侵袭-转移级联反应”,即癌细胞脱离原来位置侵袭周围组织的过程,癌细胞的侵袭通常以群体方式进术,但不同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不一,因此在病理学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征。有病理学专家指出,可以通过观察癌细胞的病理学行为初步判断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然而,癌细胞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肿瘤侵袭前沿的概念,认为癌细胞与其周围间质作用的最前沿部位将可代表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4]。基于此,学者们又提出了一种评价肿瘤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评估系统,可根据肿瘤侵袭前沿组织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评分,如可根据肿瘤的侵袭模式、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核多形性等。然而,有学者在肿瘤侵袭前沿的研究发现,在此处还存在一些散在分布的单个或少量岛状分布的癌细胞簇,并将此特征性结构称之为瘤芽。近年来研究显示,瘤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行为和患者预后均有密切关系[5]。研究认为,具有瘤芽的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2.5倍[6]。在结肠癌和口腔鳞癌中,瘤芽已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是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可直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7]。但在宫颈鳞癌中,瘤芽的临床价值如何,以及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估瘤芽,目前研究仍较少。

瘤芽的评估方法简单,采用常规的HE染色即可评估,且重复性好,容易在临床上推广,在本研究中,采用HE染色评估30例宫颈鳞癌中的瘤芽情况,结果显示,瘤芽计算最小为0,最大为13,平均为4.8个,HE染色切片瘤芽计数方法13例为高瘤芽,高瘤芽率为43.3%。但有学者指出,HE下判断瘤芽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可重复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辅助判断,通过免疫组化CK染色后进行瘤芽计数,先在低倍镜视野下选取瘤芽出现最多的区域,随后调至200倍视野计数,结果显示,共15例被诊断为高瘤芽,高瘤芽率为50%,两种方法判读一致的有26例,一致率为86.67%。研究结果表明,HE染色下即可准确判断瘤芽数目,具有较佳的重复性。

猜你喜欢

鳞癌免疫组化癌细胞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癌细胞最怕LOVE
癌细胞最怕Love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
Aurora-A在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特点和研究意义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