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流大学如何促进创新创业?
——基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分析
2020-03-23王志强
王志强
(温州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作为全美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其卓越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地组织变革,逐渐培育出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早在1989年的战略规划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提出要“继续进行研究领域的超越”[1],在1995年和2001年的战略规划中,又分别提出了三项目标:一是增加研究资源,促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研究经历;三是使研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服务。[2]其中一个重点措施就是推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活动。最近20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带来的知识生成节点化、创新的个体化与分布式特征,使得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新的知识生产过程中,促进大学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成为后现代社会中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式。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创新到创业的全生命周期的三个关键节点出发,已经构建起了符合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同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开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一,以具有百年历史的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作为专业服务平台,为大学内部有意愿尝试创新创业活动的师生提供专业化的法务咨询、技术转让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种子资金扶持等一系列的服务;第二,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在构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大学内部的组织变革与外部产业部门之间的深度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为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过程建立起顺畅的信息、资金、技术、社会合作网络;第三,创新创业活动的终端环节就是各种初创型企业的成立。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区的功能则是打通大学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为威斯康星大学师生最终的创业活动提供一个既真实又能依托大学资源的创业孵化器。
一、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为创新与创业之间初始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一)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WARF)的成立背景
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以下简称WARF)是美国最早出现的负责大学专利申请、技术转让许可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的专门机构之一。1923年,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哈利·斯丁伯克(Harry Steenbock)发现了佝偻病的病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据此发明了向食品中添加维生素D的方法,并萌生了建立一个专业化组织机构的想法,该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知识产权的各项事务并管理专利许可事务,将所获得的收益回馈给学校以资助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在与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校友会、纽约校友会取得联系之后,决定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处理大学知识产权等各项事务的非营利性机构。1925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从此诞生了。为了纪念校友在该机构成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校委员会将其命名为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新成立的WARF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和组织架构方面独立于威斯康星大学,但是它所获取的盈利则必须返还给威斯康星大学以支持后者的科学研究工作。
(二)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WARF)的组织架构及运营方式
与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将技术转移机构设立在学校的行政组织框架内并拥有其控制权与管理权相比,WARF却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以基金会的形式设立在学校外部,它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性质而非行政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威斯康星大学直接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授予WARF,WARF通过与大学签订协议的方式专门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校内各种研究成果的技术转移工作。其任务是推动大学内部的创新成果向产业部门的转移,在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并造福社会的同时,通过技术许可为大学的科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从而使大学的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可持续性。
WARF设有知识产权管理部、信息部、技术和市场分析部、投资分析部、金融财务部、专利顾问部、合同部、许可部、管理部等专业部门。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70多人,均是各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WARF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学校各个研究项目以获得最新的技术研发信息。一旦发现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就会邀请发明人向WARF披露其技术。WARF的一个专门委员会(由WARF的信息部、技术和市场分析部、投资分析部、专利顾问部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掌握分析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具有丰富的经验)负责评估该技术的可专利性、市场价值以及有无向外许可的可能等。通过委员会评估的项目将由WARF管理并由WARF与发明人签订协议,将该发明申请专利的权利交给WARF,专利许可收入的20%归发明人。WARF出资并聘请与其合作的专利代理机构撰写申请文件和办理申请手续,WARF对文件和申请程序等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WARF的信息及技术许可部门则通过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许可渠道与潜在的技术需求方联系,签订许可合同,并对许可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和权利维护。在扣除运营成本之后,WARF将盈利反馈给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而WARF并不决定这些资金的使用,以免大学和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直接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从而保持大学科学研究的独立性。
近年来,WARF拓展了其服务的范围,不仅从专利保护和技术许可等方面获取收益,还直接介入技术转让后的市场应用过程中,以获得持续的资金回报。WARF通过与企业签订一揽子合同的形式,不仅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还会在此项科研成果的后续研发、改进、必要的研究人员投入等方面发挥作用。依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已有的研究优势,WARF全面地拓展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的好处是明显的:首先,由于WARF独立于大学的身份,避免了大学直接参与企业创新的过程,从而使WARF成为大学创新与企业创新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次,WARF内部组织的高度分工及人员组成的专业化有助于它与产业部门之间富有效率的合作;第三,与其他大学将技术转移办公室设立在大学内的做法相比,WARF的独立性和法人地位使它不太容易受到大学行政力量的干涉,其技术转移活动显得更符合“商业逻辑”;第四,WARF的存在不仅仅是为大学创新成果“走出去”的战略服务,更重要的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想法、新发明、新技术提供一个价值实现的平台。因此,WARF作为与大学关联性极强的技术转移机构,更强调师生共创的过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战略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为威斯康星州未来不断涌现出高技术企业而创造各种机遇”[3]。WARF目前从事的活动还包括为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新创企业提供培训服务,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为不同系科间的合作研究搭建信息平台,发挥各地校友的力量,帮助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通过信息资源库构建不同学院、系所、研究中心的“创新特征”,使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每一个基层学术组织都发育出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的创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WARF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内部组织变革。1999年WARF在发展人类胚胎干细胞专利的目的下设立了Wicell,专门进行此项专利的后续研究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活动,凭借此项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汤姆逊教授(Pro.Thomson)成为该机构的主任。2005年9月,Wicell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签订合同成立了第一个国家肝细胞银行。2010年9月,WARF又成立了Wisys——该机构旨在为整个威斯康星大学系统提供包括知识产权、扩展服务、技术指导、科研合作等多领域在内的服务,在提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威斯康星大学系统内的其他学校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市场运作方面的发展。
(三)威斯康星校友基金会(WARF)的主要贡献
WARF自成立以来,已成为推动威斯康星大学发明创新的市场化、激励大学师生的创造力、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机构。WARF的技术许可收入已经成为了威斯康星大学研发资助中仅次于联邦资助的第二大来源。[4]
WARF成立以来的80多年里,处理了5 600多件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事务,成功申请了1 920件美国专利,在全球范围内与1 530个公司签订了专利许可实施合同,获得了16亿美元的收益,并向大学提供了9.15亿美元的研究资助基金。[5]目前,WARF管理着856件专利申请案、933件授权的美国专利、2 500件外国专利申请以及1 000多项专利许可合同。2006—2007年,WARF处理了400多件发明成果的评估等管理事宜,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了近300件专利申请,向威斯康星大学提供了5 0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5]无论是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机械工程,还是在新兴的医疗健康、生物能源等领域,WARF都会为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让与授权法律服务。如Hector Deluca教授对于大量维生素派生药品的研究就拥有了200项专利,随着这些专利通过技术许可及后续的商业化运作进入市场之后,最终的各种创新产品被用于骨质疏松症、肾脏疾病、忧郁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除了对大学内部发明创造的支持外,WARF还积极地参与到与其他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之中,通过建立大学技术转移部门之间的网络合作平台,推动一些大型的、由多个大学共同参与的技术发明转化活动。如MRI医疗成像系统就是WARF与斯坦福大学研究区合作的典型案例。双方通过资源共享、研究人员合作以及信息平台的搭建,完美地结合了威斯康星大学在此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斯坦福研究区在技术许可操作和商业运营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使这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跨区域的合作,医疗用复杂成像技术就不会在今天广泛用来诊断多种疾病。威斯康星大学的各项发明在成功转化为商业创新产品后,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大学技术经营者协会(AUTM)2018年的授权许可调查表明,WARF近年来的各种活动已经促成了威斯康星州100多所高技术企业的出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全社会提供了数百个新型产品,仅在医用方面的疫苗、药品和医学设施就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6]
二、组织变革与校企合作:构造以大学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一)创设跨学科的集群聘请计划
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始实施集群聘请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简称CIHI)。该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跨越现有院系科所的边界限制,搭建一个促进跨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满足多个新兴领域的研究需求,同时构建大学-州-产业-社区创新性的伙伴关系。在该项战略计划中,威斯康星大学主要通过组织研讨会、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群体之间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展开合作、为参与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提供各种帮助等手段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参与这一计划的教师被称为集群教师(cluster faculty)。这些教师具有多种身份——他们除了承担所在学院规定的各种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愿加入任何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集群中。这些研究集群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虚拟的组织,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机构,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不同研究者之间所共有的研究兴趣,这就将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集群与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区别开来。这些独特的研究集群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集群、计算机工程研究集群、美国比较研究集群等。为了推动跨学科研究,集群聘请计划设定了七项具体目标:学校组织一些有实力的学院对某一知识领域进行研究,而不是由现有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和合作机会;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教学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发展威斯康星理念;鼓励和促进有实力的学院、系、教师进行合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新的课程;协助大学履行其他使命,特别是要增加校园的多样性。[7]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障集群聘请计划的实施,威斯康星大学专门设立了对跨学科研究活动进行管理的行政机构,集群聘请计划的管理部门设立在教务长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包括对集群聘请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对集群聘请计划的流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为研究集群和跨学科研究提供咨询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威斯康星大学还成立了由教务长任命的教师咨询审查委员会(Faculty Advisory Review Committee),该委员会由六名成员组成,其中四人来自不同学院的科学研究委员会,其他二人则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长任命。教师咨询审查委员会制定了评估研究集群的五项标准:计划的质量和价值;与威斯康星大学的使命与愿景的相关性,适切性;成功的潜在性;教师多样性的潜能。[8]2004年,教务长办公室又组建了集群/跨学科咨询委员会(Cluster/Interdisciplinary Advisory Committee),为研究集群和跨学科研究提供咨询和政策指导,确保对跨学科研究的各项投入能够产生应用价值。
集群聘请计划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威斯康星州政府、威斯康星研究基金会(Wisconsin Research Foundation)、威斯康星大学基金会(Wisconsin University Foundation)提供。上述政府机构和基金会每年分别为集群聘请计划投入500万美元的资金。作为管理大学研究成果及提供相应的技术转让和专利申请服务的机构,WARF也对集群聘请计划拨付一定比例的资金,以支持该计划中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商业领域的创新产品。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每隔五年对集群聘请计划进行一次评估。2003年开始的第一次评估认为威斯康星大学所发展出的研究集群是创新大学研究、教学和服务的催化剂。2008年的第二次评估在集群/跨学科咨询委员会的组织下,通过为期两年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认为CIHI计划显著地提升了威斯康星大学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为大学内部学科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的研究集群所具备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的参与,从而繁荣了大学的基础研究,提升了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声望。[9]从集群聘请计划的实施效果来看,每一个研究集群都在课程开发和研究团队的组成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开发,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经开发出了新的跨学科计划,这些计划不仅整合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资源,也吸引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生参与其中,进一步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集群聘请计划对于威斯康星大学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还体现在:将生物科学技术融入本科化学课程的实验部分中、为私营部门员工实习和培训创建新的跨学院竞赛、为跨学科实验室和个人获得实践经验创造新的机会。一些研究集群通过提供专门的夏季学术计划和机会,为少数族裔学生和具有本科水平的高中生开发其跨学科技能提供帮助。
(二)形成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大学与产业合作机制
进入21世纪之后,威斯康星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知识咨询服务、科研成果的合作发表、建立产业联系项目、成立大学-企业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伙伴关系。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显示,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支出中来自产业部门的金额为3 750万美元(2018年),占研究总支出的6.1%。与过去的研究支出相比,来自产业部门的资金增长了31%。[10]为了加强与威斯康星州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威斯康星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位于研究生院的大学-产业关系办公室(Office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UIR)。该机构与威斯康星州各行业协会之间的数据库进行协调,为大学教师在涉及产业部门合作的项目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同时,UIR还与WARF合作处理与大学有关的技术转移活动。过去十年来,UIR开始建立专门保存与处理大学-产业合作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并将威斯康星大学中80%的教员的个人详细信息储存在内,这些信息包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背景、研究领域及目前的研究动向、已有出版物、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历史、联系信息等。该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使大学之外的任何一个机构和个人免费查询所需要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资料,从而建立起大学研究人员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联系。UIR每个月也会公开出版新闻通讯,向全社会,特别是那些主要的产业合作伙伴公布关于威斯康星大学最新的研究进展、UW衍生企业的发展现状、大学-产业部门互动的经验等。
UIR在构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与产业部门研发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为大学教师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与项目指导。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项目(The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am ,I&EDR)每年就为那些愿意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教师提供大约总额为100万美元的贷款,该项目的小额贷款额度从5 000美元至50 000美元不等,每年的批准名额为30~40个,所有的贷款必须投向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与企业间合作的项目或大学衍生企业的项目,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项目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支持大学教师的创业活动和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UIR实施的另外一个项目则是罗伯特·卓普技术创新基金(The Robert Drap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nd,TIF)。该项目每年为大学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的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提供50万美元的资金。该基金的资助来源主要是从每年的大学授权许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以支持其他小型的大学企业合作项目。
除了资助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之外,威斯康星大学还通过鼓励各院系与产业研究联合会及其他行业协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来实现大学-产业合作的深化。威斯康星大学已经与威斯康星州及全美范围内的21个产业研究联合会形成了合作关系,这些研究联合会所涉及的产业部门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实体性产业和金融行业,如威斯康星电器与能源电子行会(The Wisconsin Electric Machin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Consortium,WEMPEC)中的企业就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类企业。威斯康星大学还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大学的研发优势与产业联合会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如食品研究所(The Food Research Institute,FRI)就是位于威斯康星大学校区最大的一个产业联合会。早在1966年,该行业协会就将会址设立在大学校区内部。目前,它已经资助了与大学之间的47个研究项目,扶持了39个合作企业的发展,其中14个是以UW-M为主的衍生企业。[9]
三、威斯康星研究区:打通创新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一)作为创新与创业转化平台的制度设计
1984年成立的威斯康星研究区在设计之初的使命就是推动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动,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而繁荣麦迪逊,乃至整个威斯康星州的经济。迄今为止,拥有255英亩土地的威斯康星研究区内包括专门用于孵化中小型企业的“种子孵化器”中心、37栋建筑物、接近3万平米的办公和实验室空间、会议设施、公共区域以及126家企业。生物技术企业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威斯康星研究区的主要产业部门。当然,研究区内也拥有如商业银行、风险投资企业、商业资讯企业、学习中心等帮助新企业成长的各种机构,甚至还有两个儿童护理机构。
表1 威斯康星研究区内企业基本数据
数据来源: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EB/OL].[2019-10-15].http://universityresearchpark.org/uploads/Documents/URP_Economic_Contribution_Report_2017.pdf.
威斯康星研究区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从外部环境来看,《拜杜法案》的颁布以及20世纪80年代加速进行的大学技术商业化趋势促成了威斯康星研究区的创立;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自身的文化传承和价值系统的角度,专门划出一个区域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际创新活动的做法可以说是百多年来威斯康星理念传承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实践而已。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每一位新进教师都会有一份教师手册,在这个手册中明确地写道:“每一名教师,甚至包括行政人员,都应该在威斯康星理念之下思考如何超于研究和教学的范畴来考虑服务于公众”,而教师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还“应该包括技术的转移及在可能条件下介入到技术的实现过程中”。[1]威斯康星研究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为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创新活动提供实际的帮助,以便使他们的新观念、新想法成为现实,并将这些发明带入公共领域中。“你不能脱离大学的研究环境而单独地开设研究区。如果你是为了大学的成功而建立研究区并始终铭记这一点,那么大学研究区一定会成功。”(1)引自笔者与威斯康星研究区主任马克·伯格的访谈。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仅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就汇集了800名专家和2 200名左右的研究生,整个大学中有16个系涉及这些领域的研究。[11]因此,这种庞大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基础对于威斯康星研究区内创新活动的繁荣及创新企业的出现起着基础性作用。
除了鼓励大学教师的创新活动外,研究区也为学生的各种创业活动提供系统性的扶持。如为一些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学生项目提供免费场地、建立创业者与风险投资机构间的联系、为学生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创业导师等。以威斯康星研究区的茹兰导师项目(Rullan Mentorship Program)为例,在该项目中,威斯康星研究区的每一名创业者都会有一名富有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其创业导师,为其创办公司提供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咨询。基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长期以来的声誉以及大学研究区所建立的企业家网络,研究区可以非常容易地为各个领域的创业者寻找出适合他们的创业导师。这些创业导师凭借其领导力和多年的管理经验可以扶助新创公司的发展。此外,创业导师与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会一直持续到创业活动的全生命周期。这个项目还为缺乏资金的创业者提供最高为10万美元的资金扶持,以解决新创企业前期融资困难。威斯康星研究区每个月都会有专门会议,而参加者则包括了研究区内的创业者及其创业导师。在这个会议中,导师会根据学生所创办的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及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区也会根据这些建议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除了每月的例行会议之外,研究区还会不定期地向新创企业发送调查问卷,以获取他们现有的想法和需求。
(二)对大学及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作为附属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非营利性机构,研究区的主要任务是为推动大学的科技创新而存在,但是威斯康星研究区也在没有获取州政府经济资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创新型企业的出现为麦迪逊,乃至威斯康星州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在2010年,威斯康星研究区向麦迪逊市政府所支付的财产税就达到了400万美元。[12]1996年,美国大学研究区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lated Research Parks,AURRP)授予了威斯康星研究区“最杰出大学研究区”(outstanding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 Award)的荣誉,以表彰其在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创新活动过程中造福于社会的卓越表现。到目前为止,大学研究区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55英亩、拥有126家高科技企业。在2018年,大学研究区内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达到了20亿美元,提供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12]
从就业的贡献来看,威斯康星研究区内的企业雇员大部分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毕业生。研究区的成功至少在三个方面为威斯康星大学做出了贡献:首先,园区内以生物技术、医用设备等为主的企业基本上是属于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获取高附加值为特征的产业部门,这些企业的存在影响了威斯康星大学系统内部的课程与专业设置,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其次,这些企业的创立者中很多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师,这就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市场推广等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威斯康星研究区内的企业具有更高的薪酬水平。以园区内企业的平均年收入为例,威斯康星研究区内雇员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6.4万美元,这远远高于威斯康星州的人均年收入(3.9万美元),也高于威斯康星研究区所在的戴恩郡的人均年收入(4.3万美元)。[12]
表2 威斯康星研究区的总体经济贡献
数据来源: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EB/OL].[2019-10-15].http://universityresearchpark.org/uploads/Documents/URP_Economic_Contribution_Report_2017.pdf.
威斯康星研究区的另一个贡献则是体现在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促进方面。从产业部门与大学之间合作所取得的效益来看,大型企业投资于大学的科学研究室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近年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球化战略的影响使得很多大企业或者不再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或实验室,或者将研发机构设立在海外。这种趋势固然加深了大型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系,但是使大学忽略了与那些创造就业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威斯康星州来讲,情况却恰恰相反。与东部波士顿区域、北卡研究三角和128公路地区相比,威斯康星州内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种现实状况就决定了威斯康星研究区必须要与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合作。对于这些企业来讲,这种关系的形成可以使他们在很多领域内与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展开合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场地、实验室、研究人员、设备和高速介入的网络等资源;对于威斯康星研究区来讲,内部孵化企业既体现了威斯康星大学在某些学科中创新的优势,也符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威斯康星研区成为关联大学“创新供给”与区域“创业导向需求”的协调中枢。
(三)成为创造性思想与技术产生的“关键节点”
1989年威斯康星研究区内建立起了可以容纳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实验室在内的大学科学中心(University Science Center),该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了3 716平方米并在规划之初就被用作集成创新的孵化器。发展到今天,大学科学中心内已经云集了大批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大学与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由创业者之间组成的企业家网络则免费地向威斯康星大学开放,教师和学生可以任意获取该机构内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对企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创业者则可以充分利用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设施和其他资源。科学中心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则为新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1999年,研究区又在大学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集创业、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孵化器设施——“MGE创新中心”(MGE Innovation Center)。该机构的占地面积比大学科学中心大三倍;具有更快和更能满足需求的高速网络;建立了更为灵活的实验室服务机制;扩展了不同机构间举办研讨会和进行互动的空间,增加了更多的服务性设施。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那些由大学教师所创立的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初期,为它们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帮助。这些措施进一步吸引了威斯康星州的企业、研究机构、其他社会团体进入研究区中,有效地促进了以威斯康星研究区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目前,这个新建的孵化器内已经拥有了21家新创企业、2个风险投资机构和数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威斯康星研究区也培育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对于区域创新系统来讲,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在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的无障碍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为此,威斯康星研究区经常会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以促进这种创新系统的形成。此外,研究区还极力邀请各个行业协会进驻园区内,目的就是为了使研究区内的企业之间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如威斯康星生物技术协会、威斯康星电子产业协会、威斯康星技术委员会、威斯康星医学联合会都位于该研究区内。这些行业协会进入研究区所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它们一方面有利于使研究区内的企业间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协会自身的特性,使研究区与州议会、商界领袖以及全美范围内的其他机构间建立沟通与合作的渠道。
四、如何打造开环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一流大学的启示
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它以鼓励和推动创新为核心要素,包括了政府、产业部门、非营利性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多个部门,以分享共同认可的目标和价值观为系统存在的基础,从而实现繁荣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和培育更多的创业企业。在这个庞大而自发演化的系统中,大学作为知识保存、知识创造、知识传承与扩散的中心,将逐渐成为开环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未来变革的路径,也是保持其内在繁荣的动力基础。
(一)开环系统的原点:培育大学内部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造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创业行为来讲至关重要。一所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会推动校园内的文化变革,维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存在。目前,全美有超过1 7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其中450多所大学形成了完整的创业项目。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办公室发布的报告表明,大学已经成为所在区域中主要的创新提供者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伙伴。[13]许多大学都将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与此领域的标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对比,以期达到同样的社会经济效益。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研究也发现,近年来大学研究区内新创企业中有三分之一并非传统的工程专业,而是来自其他学科,这反映了创新来源正在扩散,大学内部的学术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4]一些社会科学,甚至是人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也开始进行了探索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其中形成跨学科的创业团队俨然已成为美国大学研究区发展的趋势。
最近几年,美国的许多大学都在设计新的课程与项目来繁荣全校范围内的创新与创业活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增加创业方面的课程,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更多的创业尝试。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创业学分、资格认证等方式鼓励大学生选择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项目。许多大学开始尝试通过跨学科的课程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与创业活动。一些创新与创业学位教育就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学科学习特征: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学科,除了完成传统的创业类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课程,如大数据的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除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外,这些创新创业课程还十分重视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团队合作技巧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创业过程中的实践协作与相关商业和知识产权法律的学习。这些跨学科的悬系项目引导学生将新创企业项目、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和产业部门的需求之间建立关联,所建立的支持性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在真实世界中迎接挑战的机会。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成为构筑开环结构的原点,这体现在如何以真实情境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利用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合作开展创新,激发并维系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环系统的动力:构造大学知识扩散的能力
开环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建基于大学内部知识创造—知识更新—知识扩散的全面性与延展性。在经典的“洪堡时代”,大学的功能是作为经典知识的保存与创造之地;在“知识生产模式2”的时代,大学的功能是作为“三螺旋系统”中的构件;但是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时代,大学的功能将发生新的变化。目前,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持续构造“开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动力”——最重要的是来自大学内部知识创造的全面扩散。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还开始推广一站式扶持的做法(one stop shop),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导师制、专利信息和授权许可在内的一整套服务。与过去大学内部的技术转移路径不同,未来大学的技术转移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区域联合的趋势。大学与所在区域的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等共同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实现了信息、技术、资源的全面融合。
(三)开环系统的形态:大学与产业部门的“契约合作”机制
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站在产业部门角度而言的“需求方”;二是从大学立场来考虑的“供给方”。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体现在三种形式中:一是大学的教育与培训为产业部门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二是在创新系统内,由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构成的各种社会网络以及非正式的“契约”促进了知识和信息在不同机构间的流动,激发了各种新思维、新理念的出现;三是研究型大学日益繁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授权许可透过各种技术转移的形式进入产业部门中,在节省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的研究能力。
随着联邦政府资源的日益减少,美国的大学开始寻求更为广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渠道。一些大学制定了“前门政策”(front-door policies)以更加容易地与产业部门发生关联。大学则拥有了更多的资金以维系自身的人力和智力投资,研发基础设施等投资。一些在先进制造业和能源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学也与大企业之间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产业部门获得了来自大学的智力支持,而大学有了更多的财富资源,包括人力和智力资本,研发基础设施。学生和教师也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之中,在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了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开环系统的目标: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创新与创业文化向来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最具竞争性的优势之一。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它不仅涵盖了必要的资金投入、环境建设、制度变革、灵活的政策体系等领域,更为核心的是不同创新主体间所构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量庞大的、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这些来自不同领域、在承担着不同社会使命的机构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生命科学、新能源、电子通讯、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制药等诸多领域中开发出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今天,创新日益基于企业、研究组织和公共机构等经济体间的互动和知识流动。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它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大学面临着来自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而自身所具备的反应能力却明显供应不足。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美国大学具有很强的通过自身变革而达成与外部环境平衡的能力。美国大学的内部组织转型更多地体现在了与产业部门,尤其是其中的创新型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网络化的创新机制。从美国大学变革的现状及主要领域来看,大学将会更加开放,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在知识方面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最终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它容纳了所有构成创新过程的环节和参与主体,涵盖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过程,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分布态势,彼此具有互动竞争、互利共生、动态平衡的关系,并且在受到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之下而不断地进行演化,最终构建起一个国家/地区的持续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