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构建

2020-03-23张伟平陈梦婷赵晓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信息化时代

张伟平 陈梦婷 赵晓娜 白 雪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3.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前言

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是推动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引擎。“行动计划”提出“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战场,构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2.0建设,更好地实现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界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给予了生态学视角的关注,如余胜泉构建了校园信息生态模型,包含了教学思想层、教学实践层和社会支持环境层。[2]王佑镁分析了开放式教育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功能模型,提出了基于开放生态系统的信息教育化系统模型及其实践路线图。[3]解利构建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型,包括了环境、资源主体、资源本身等各种生态因子。[4]王民建立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生态、共享生态与共建共享生态模型。[5]杨改学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生态化课堂教学活动模型,将生态学“物种”和“群落”概念引入模型中。[6]李艳红从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生态学和融合式教学视角构建了MOOC的融合式教学生态模型。[7]陈仕品阐述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生态系统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形成及特点。[8]卢强设计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学习生态模型,包括内容、教学法、社会交互、情境和技术等要素。[9]

2018年“行动计划”提出后,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2.0进行解读。如郑旭东从“小系统观”的角度分析了智慧教育2.0的生态结构。[10]胡钦太以植物生长为隐喻,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生态系统的外在表征。[11]曹晓明提出了“智能+”校园的八种典型应用场景,和“智能+”校园的建设的策略:生态策略、开放策略和基于数据的数字孪生策略。[12]吴南中归纳了教育大数据生态圈构建的基本特征,构建学校层面的“3+3”教育大数据生态圈模型,并开展了实践,对实践效果进行了描述。[13]张坤颖提出“在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过程中,“5G+AI”技术将是教育信息化生态体系的重要基础”,分析了“5G+AI”技术的演进和各种应用场景。[14]

不难看出,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教育信息化系统、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支持的教学活动,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阐释。本研究试图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构建符合“行动计划”要求的课堂教学新生态系统模型,分析课堂教学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路径,为中小学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推进教育信息化2.0提供参考。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结构模型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课堂教学新生态结构模型,符合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突出教育信息化2.0的技术特点以及“行动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

1.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复杂和统一的系统,其基本的特征表现为:综合、联系和平衡。[15]

第一,综合。教育生态学认为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对教育进行考察。从个人的整体角度看,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事情,包括婴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进入社会后的终身教育等;从社会的角度看,公众通过众多社会公共机构接受教育,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影视报刊等公共媒体、企业等,学校仅仅是这些公共机构之一,它们共同组成教育生态的整体。因此,对教育的考察还需要将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公共机构纳入进来,进行综合性考察。

第二,联系。“一切事物与一切事物的联系”是生态学最重要的规律,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关联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时间上表现为教育是历史发展的系统,个体总是带着先前的经验进入情境中来,并将带着现在的经验进入以后的情境中去。从婴幼儿阶段到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阶段的教育莫不如此。空间上的关联则表现为系统内各生态因子之间,以及教育与周围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彼此关联;全国性的教育系统与地方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彼此关联;教育的不同参与者,如学生、家长、教师、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相关社会人员彼此关联;教育系统中的人员、物质、信息彼此关联;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主、法制彼此关联。因此,对教育要将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进行考察。

第三,平衡。教育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在于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有机体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平衡。[16]如果这种交换水平相近或相等,那么该生态系统就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就处于失衡状态。外来干扰或系统因子的变动有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但教育生态系统能够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自我调节,维持正常功能,一定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是,超过系统所能调节的极限,有可能造成动态平衡的破坏,甚至造成教育危机。[17]

2.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技术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行动计划”2.0时代信息技术在继承1.0时代技术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第一,以数据驱动为基础。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解决当前“数据孤岛”的问题。从广泛的、可获取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教育价值[12],不仅包括学习内涵数据,如学生人口统计学数据、考试数据,还包括教学行为数据和学习行为数据。借助数据挖掘、认知计算等方式实现教学精准化、学习个性化、评价科学化、教育服务人性化。[18]另外,数据标准、架构和接口的统一将教育信息的数据流打通,为泛在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提供了更加通畅和便捷的渠道。

第二,以智能应用为途径。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育形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智能导师系统、智能评分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智能审核系统、学程质量提升系统、虚拟现实学习系统、高价值反馈系统、学习预测分析系统、机器翻译、游戏化学习[19]等应用,为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在此基础上,教育信息化2.0对人才培养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教育信息化2.0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生产的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升,大量的工作机会将会被取代。但有研究表明,“离岸性”强的工作(即可被远程操作的工作)和“自动化”强的工作(能被程序性批处理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而交互性强的工作和非常规的工作,如创意设计咨询、工程设计等职业不容易被取代。[20]因此,培养具有创意、交互和分析能力的人才,使其具有终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时代对当前教育提出的要求。

第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相对于传统教育和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是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上。教育信息化1.0时代,互联网、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资源获取渠道,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提出了挑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成为必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2.0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精准教学、自适应学习等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二)模型构建

综上,提出教育信息化2.0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生态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模型

1.新生态模型的构成

新生态模型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工具层、数据层、功能层、活动层和外围。

第一,工具层中包括1.0时代的信息技术工具和2.0时代的智能工具。1.0时代的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信息呈现、信息传输、人机交互等功能。2.0时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感知、无缝衔接、智能视窗、集群推送、智能管控、全向交互、数据采集、情感计算、数据挖掘、脑机交互等技术功能。[21]

第二,数据层中包括视频模态数据、音频模态数据、文本模态数据、生物模态数据和环境模态数据等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和传统工具采集收集的教学数据、教师和学生数据以及环境数据,用以支持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视频、音频和环境模态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采集的图像、语音和环境数据,生物模态数据是传感器、手环、眼动仪等设备采集的学生生物信息。

第三,功能层指信息技术工具和数据实现的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考勤、测评、行为分析、学习分析、情绪参与度识别、个性化资源推送、智能导师、智能评价等服务。

第四,活动层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种群和学生种群通过教学活动形成互动,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和学习两个方面,授导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五,外围主要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其他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团体和个人。2.0时代数字化形态的教育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多元参与教育和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主管部门、远程教师、企业、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和家长等各类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网络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解课堂教学的状况,为教学开展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2.新生态模型的主要特征

概括而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课堂教学生态具有“整体关联”“协同演进”和“动态平衡”三大特征。

第一,各生态因子间紧密联系形成整体关联。数据层、工具、教师和学生种群、教学和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工具、数据是生态系统的技术基础,工具采集、存储、分析大数据,大数据作为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的依据;教师和学生种群在工具和数据的支持下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信息技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实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整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交换。

第二,教师种群和学生种群互惠互利形成协同演进。信息时代,知识来源多样化,知识学习不再是简单背诵和记忆,只需要从网络平台和数据库中获取,分析、综合并应用即可;在线课程的大量出现使得接受式的学习也可以不必在传统的课堂上进行。[22]因应时代的变化,2.0时代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师及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教学方式转变为面向个体的精准教学,授导式与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协作式并存,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和辅助者。学习的方式转变为接受式与主动建构式并存。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互动旨在使得上述转变得以实现。知识在深层次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双向流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智慧得以碰撞、人格得以感化、知识得以新生。师生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协同演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多元开放的格局形成动态平衡。2.0时代的课堂教学是多元开放的格局,参与者不再仅仅是本地教师和学生,远程同步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教学视频中的优秀教师、网络远端的专家、科研机构、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家长都有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些带着各自利益和立场的参与者,既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干预者和支持者。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希望获取优质教师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对课堂教学进行实时监控,科研机构、企业、家长希望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多方参与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仅有本地教师和学生的格局与平衡,来自课堂外的信息和数据加入系统中,与课堂内的信息和数据合流,维持系统的运行,从而形成新的平衡。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建设,需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在省市县区和学校层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和班级层面推行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应用。具体如图2所示。[19]

(一)国家层面:制定教育信息化2.0标准规范和指南

标准规范先行建设是国际上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共同经验。[19]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适应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对课堂教学而言,此类标准和规范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素养、学校和教室物理环境建设、信息化课堂教学、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

图2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和培训规范。我国现行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和教师信息素养标准是2014年制定的《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执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但对于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及教师信息素养达到什么程度,校长和教师培训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如何开展,首席信息官的标准是什么等缺乏对应的标准和规范。

相比1.0时代,2.0时代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校长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如“行动计划”中的“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学校通过网络扶智和参与并组织教育治理,将与家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性组织和个人有更多的联系。二是在教育理念和观念方面更加注重智慧教育的引领作用,如“行动计划”中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这需要校长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更加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由此可见,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规范需要在上述方面进行明确。

第二,物理环境建设规范和标准。目前,国家层面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主要有:教育部于2018年5月发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8年7月发布的《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对2.0时代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范。“行动计划”出台后,部分省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信息化建设标准,如陕西省于2019年9月发布了《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深圳市于2018年发布《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标准V2.0》,对2.0时代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范。

鉴于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与2.0时代相适应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纳入其中:对教育大数据的软硬件设施、数据接口标准、数据来源、数据应用等进行规范;对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软硬件设施标准、应用范围和方式进行规范。

第三,信息化课堂教学规范和指南。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规范的文件主要是2009年颁布的《教师法》和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应遵循这些法律和准则。

信息化课堂教学指南方面,“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典型途径”。但2.0时代,智能环境下各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实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应该如何开展并未有权威文件发布。从文献检索的结果看,学术界对此方面有少量的研究,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总课题组以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为核心,围绕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备课、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家庭辅导自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23]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与“行动计划”相适应的教学指南:建立涵盖所有科目的智能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指南,对智能环境下的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对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

第四,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课堂教学规范。多方参与学校教育甚至课堂教学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一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对多方参与的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网络时代,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和透明,社会各方通过网络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如“家校共育”、MOOC课程、“行动计划”中提及的“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等方式本质上都是社会多方参与,学校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

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对社会团体和个人(包括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哪些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到何种程度;社会团体和个人在不同年级是否应该有不同的参与程度和方式;哪些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哪些是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课堂教学是否要进行监督和管理,如何进行监督和管理;等等。

(二)市区县和学校层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课堂教学生态的具体建设任务,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因此,在建设路径图中,建设层面主要涉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具体内容包括: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体制机制建设、物理环境建设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

第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方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行动计划”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有研究显示:中小学校长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管理能力滞后;信息化素养发展不平衡;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促进学校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的力度不足。[24]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针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做了部署,提出“推动面向所有学校的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以及“打造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

在培养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各类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挖掘和推广信息化领导力突出的典型;各类学校校长有必要在思想上重视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第二,体制机制建设。2.0时代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技术的应用范畴,部分应用涉及伦理道德的难题,目前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方面尚不能对此做出回应,需要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创新。现列举两个来自湖南省的案例。案例一:学校在pad使用方面遇到难题,是让家长自己买呢还是学校统一配置呢?如果家长自己买,只能是自愿的行为,这样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买,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使用pad。如果是学校统一配置,那么pad就是国家公共资产,是不能够带回家使用的。但如果不带回家,使用效果就会受到限制。案例二:大数据能够采集人的表情数据用于学习分析和精准教学,但这涉及人的隐私,是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

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不仅仅涉及技术本身,还会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必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与当前机制体制相冲突的现状进行调查和梳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回应,或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在职权范围内制定(调整)政策,等等。

第三,物理环境建设和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物理环境建设可遵循国家和各地方出台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无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可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开展建设。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行动计划”有明确的指示,要求“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2019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做了指示,包括“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等内容。国内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典范地区的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同频互动开展教研、师资培训;“一师一优课”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长;在线竞赛促进教师能力增长;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25]

因此,市区县和学校有必要遵循相关政策文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激励和评价措施,通过培训、对口帮扶、名师示范、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和教育教学的应用能力。

(三)学校和班级层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在时空上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知识表现富媒体化,知识组织方式非线性化,知识获取途径多元化,教学交互方式多样化。[8]

第一,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资源获取和交流沟通、个性化的资源推送、学习分析、智能诊断等技术支持下,纸质教材、电子教材、MOOC课程、远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并存。在这些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教学方式方面,以讲授-接受式为主的教学将被授导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存的局面所取代,传统的先教后学的过程结构将被先学后教、从做中学所替代;课堂讲授将被解疑、答疑、交流、互动取代。学习方式方面,传统的被动接受、理解、记忆的学习方式,将被面对面学习、泛在学习、远程同步课堂、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具身学习、计算思维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存所取代。

第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26]教育生态学将课堂教学生态看作一种微观生物系统,它的生态因子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流向是从教师到学生。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知识的传授权威变为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知识迁移环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协作者、具有批判意识的实践反思者。[27]师生平等、和谐共处,成为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转变,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第三,开展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多元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并非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以自己的观念、思想、品性、情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8],这种影响是通过师生交互的方式完成的。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变化调整教学和沟通的方式。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养成、道德观念和品性的形成。[29]生生互动同样在课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在合作、竞争中的交流和碰撞,达成认知共识、情感共鸣,学会与人共处,促进社会化人格的形成。

第四,采取多元综合教学评价。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结合,将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将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对学习表现、态度、情感、方法策略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发展性评价,借助大数据和情感计算技术,对学生进行情绪、发言、活跃程度和行为进行分析,为教师决策和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整提供支持。终结性评价对学习单元、学段、学科、学期结束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是对阶段性的教学和学习质量进行的结果评价。三是评价维度的多元化,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教学决策、师生互动提供支持。

四、小结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数据为驱动,以智能应用为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开展多元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做到精准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

猜你喜欢

生态信息化时代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月“睹”教育信息化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