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初探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2020-03-22蔡凤冠
蔡凤冠
(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漳浦 363200)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架构,融入了足量的语文要素,包括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恰当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等。[1]所选的文章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且篇篇文质兼美。下面以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握语文要素,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文本语言展开训练,实施迁移、运动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增强目标意识,着眼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方向,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并让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标提出,教学目标应该从三个维度入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将这三者融为一体,使之相互渗透,致力于语文要素的整体提高。
(一)直面教学体系问题,明确语文要素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忽略了总目标的确定,从而没有将总目标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导致语文要素之间的“失联”,语文要素的落实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语文要素的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螺旋式上升。目标明确,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具有导向作用。例如阅读的教学目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背诵古诗;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了解主要内容,交流人物和情节;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体会各种符号的不同用法;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品质;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笔者就以学期总目标为导向,制定以下语言训练目标:①关注重点符号,用普通话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表达顺序,分清内容的主次,掌握主要内容,了解论证方法;②默读课文,抓住人物描写方法,体会人物形象;③背诵古诗文。
(二)明确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双线组织单元架构,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很清晰。教师可深度解读单元导读,把握单元训练要素,精准定位单元目标,并将单元训练要素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
如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在“借助作品的梗概,了解主要内容”。教师要将这一训练要素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之中。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梗概,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再深入学习作品的节选内容。但是《骑鹅旅行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没有出现故事梗概,教师就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在课后分享读后感受,为课文节选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聚焦课时语文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3]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入手,以习题为支架,着眼于梳理文本内容,引导掌握内容、品味语言、分析方法,致力于引导体悟情感、陶冶情操,切实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训练实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如第三单元的两篇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匆匆》一文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和《那个星期天》课后习题一的设置,都体现了语文要素就是关注课文的重点句子,分析表达方式,领悟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师要注意把握语文要素训练的层进性,使得语文要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二、赏析文本语言,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找准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把握语用训练梯度,为学生搭建读写支架,拓展语用训练效果,实施有效策略,让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软着陆”。
(一)训练有方法,识字教学扎实有效
例如在《为人民服务》中教学“鼎”字书写片断。
在这里,教者抓住了“鼎”这个难写的生字,字形义兼顾,从书空到书写,扎扎实实,毫不含糊,凸显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特点——突出重难点。更值得一提的是说说跟“鼎”有关的词语这一环节。它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的储备,通过相互交流,增加词汇量;又通过复现,加深理解,直至内化为“活”的词语,其实这也体现了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的又一特点——注重复习巩固,更加注意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二)抓重点词想画面,情感体验更直观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匠心之作,读书要认真仔细,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词、一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对其细细咀嚼,感受其意蕴,体会其内在意义。
例如在《那个星期天》一文的末尾,出现了“荒凉”一词。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这里的“荒凉”并不是单纯的写环境,他闭上眼睛不看太阳,说明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期待,突出的是作者的内心已然一片荒凉,已经是失望、悲痛至极。最后,教师总结:所以啊,“荒凉”一词在这里并不单单是环境的描写,更是对作者内心的描绘。这样的设计,既积累了词语,又提升了学生赏读解析的能力。
三、关注迁移、运用这个“物化”阶段,将语文要素进行到底
阅读不能局限于理解、赏析这个“意化”阶段,还要关注迁移、运用这个“物化”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学用结合、活学活用”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着眼于指导学生理解、赏析文本语言,掌握文章表达方式,还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落实语文要素,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4]
(一)聚焦语用,让读写渠道更畅通
例如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在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师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先是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安排。在学生充分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时,教师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民俗活动,并对其进行详细描写,将其特点展现给大家。这样一来,便为落实后面的习作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语用,凸显文本特征
议论文以阐述道理为主要内容,教学中稍不注意就会陷入“道德说教”的陷阱。因此,怎样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道理的同时,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为人民服务》中可以这样安排: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论证方法,教师精讲第2自然段,本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比较明显,集中了“引用、对比、举例”三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从论证方法切入,学生易于把握理解文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教材为阅读课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语文要素。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语文要素,利用好这一把“金钥匙”。从学情出发,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文本语言展开训练,实施迁移、运动等策略。以浸润之功,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