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共读策略初探
——以共读《西游记》为例

2020-03-22张秀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西游记

张秀明

(闽清县东桥镇中心小学,福建福州 350818)

整本书共读,就是教师和学生读同一本书,然后一起深入交流讨论、拓展延伸,最终让整本书的精髓与个体的生活、生命打通,领悟天人合一的思想,抵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阶段——自我实现,就如《夏洛的网》中的夏洛、《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蟋蟀柴斯特。

整本书共读,首先需要选择经典。《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如果是小学生共读中国四大名著,建议从《西游记》开始。现以此书为例谈谈整本书共读的重要意义以及策略。

一、共读的意义

(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多读书,是量的积累;读好书,读整本书,是为了质变。但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书的精髓不易领悟到,需要有成人的帮助,即共读整本书,这样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共读是一种体悟,是一种践行,和西天取经一样,是一种内在修行。共读《绿野仙踪》,是让学生懂得必须踏上黄金路,才能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才能懂得“爱、勇气与智慧”缺一不可。共读《夏洛的网》,就要懂得成就别人,最终也是成就自己。

(二)帮助学生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良心的自白。[1]

整本书共读,就是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促进个体精神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考试答题。

二、共读的途径与方法

一部伟大的经典,其内涵一定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品味。因此共读整本书,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生命特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择取适宜的共读方法,如抓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设计思辨题等。

(一)解析关键词句,在交流中领悟真理

一部经典,意蕴总是深远的;一部经典,总有一两个词句摄人心魄。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于整本书魂魄的领悟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的三个法名:“悟空”“悟净”“悟能”。“空”“净”“能”“悟”,此四字是整部《西游记》的精髓所在,先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安静地在本子上用一两个词语解释“空”“净”“能”,再出示这几个字的字源,了解字义,最后再理解“悟”的深刻含义。

“私心杂念要放下,这就是空。”

“想玩手机的念头要清空。”

“肮脏的思想要清除干净。”

……

“顿悟成佛”“迷则为凡,悟则为圣”,佛教中有棒喝的故事,带领学生穿越经典,总有一天也能抵达顿悟的境界。

(二)渗透哲学知识,在追问中促进成长

1.三问

“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凡是经典中的主人公,都是正能量的,都是向上、向善的,所以最简单也非常有意义的共读思考题就是类似于哲学的三大问题:

我喜欢谁?

我像谁?

我想成为谁?

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选择《西游记》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来替换“谁”写一篇作文(我喜欢孙悟空,我像猪八戒,我想成为孙悟空),在共读结束时再重新写这个话题,学生的选择会发生变化。对照四个人物,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然后真正成长。

这样的话题,是学会从经典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成长的意义,领会生命的真谛。

2.追问

当领悟孙悟空一生时,再追问:“你的生命会成为一个奇迹吗?你要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呢?”不断追问,不断引发思考,不一定要有答案,在追问、思考和行动中抵达心中的灵山。

(三)设计真正问题,在思考中明白真谛

设计共读题是整本书共读的关键,问题的质量决定共读的质量。“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2]杜威一直强调问题的重要性,有“真问题”,有“好问题”,才能激发思考,才能养成思维的习惯,最终才会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诞生。有好问题,才会复活一本书。好问题从哪里来?好问题一定要让经典与自身生命进行对话,真问题就是处在思维交集点的问题。

为何放着美猴王不做,放着幸福不享,而要历尽艰辛访师学艺?如果是你呢?你会怎样选择?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孙悟空,为什么要再来个如来佛?为什么要被压五指山?为什么要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

“当真正困惑的感觉控制了思想的时候,思想就处于机警和探究的状态。”[2]学生许多时候没有探究的欲望那是因为没有好的问题。当带领学生弄明白这些问题时,就不仅仅是明白孙悟空的一生,更会明白一个人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何要经历磨难取真经了。

真正的传播知识,包含着思想的传导;如果传播知识不能使儿童和他的民族之间发生共同的思想和目的,那么所谓传播知识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2]

(四)抛设两难问题,在思辨中明晰抉择

“要有意识地把人格的圆满实现和彻底的有规律的服从现有制度结合起来。”[3]当武汉暴发新冠疫情时,是捐躯赴国难,还是保全自身?如果你是海的女儿,是选择300年的寿命还是选择不灭的灵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人生中处处都有两难。在深度共读时,要经历一场场的头脑风暴,让学生正确看待两难问题,明白人生不是非黑即白,需不断思辨,做出抉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共读《西游记》中可以讨论“团队与个人”“自由与纪律”“超我和本我”等这些来自生活、来自于心理学的概念。明白团队离不开个人,个人离不开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明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缺一不可。明白真正的自由来自于约束,这约束又分成两种,外在的和内在的。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我约束。

知识不只是我们现在意识到的某种东西,而且包括我们有意识地用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各种心理倾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要让知识活起来,[1]整本书共读,就是让知识活起来,就是让知识与生命打通。

(五)创设延伸活动,在拓展中丰盈生命

“文化就是不断扩大一个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的范围,增加理解的正确性的能力。”[3]共读,是品味语言,了解文化,提升思想的过程。《西游记》还蕴藏很多中国文化,如果共读时间充裕,可以介绍“七七四十九天”“九九八十一难”这些数字含义;还可以介绍“令堂”“令荆”“贫僧”这些称呼。

除此之外,共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命,如仿写、演片段剧等。

三、共读注意事项

(一)需要深入解读

整本书共读,需要教师深入的解读,需要系统的设计,需要带领学生陷入书中不可自拔,然后又纵身一跃成人达己。

(二)需要长期进行

任何与成长有关的东西,都是慢的,是看不见的,都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需要时间积淀。共读需要长期进行,读一本两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可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可以终老。

(三)需要考虑年龄特点

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该读的经典,低年级适合读《小猪唏哩呼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中年级适合读《绿野仙踪》《宝葫芦的秘密》等,《小王子》《西游记》等或许要在小学高年级才能品读。

(四)不能提供标准答案

共读中的问题讨论,教师只能引发学生思考,不能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杜威说:“教育成长的标准是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而不是提出一些正确的答案。”[3]

总之,整本书共读,就是让书有生命,让生命有书。南明教育集团总校长干国祥说:“为语文而读,是共读的灾难;为人生而读,是共读的快乐;为人类而读,是共读的福音。”整本书共读,是用生命去体验、去践行,是唤醒“沉睡的美人”,帮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猜你喜欢

西游记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