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经验及个性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分析
2020-03-20刘光宗
刘光宗
摘要:在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下,不同CEO的经验和个性对企业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的影响不同,现探索不同CEO的经验和个性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工作经验和专业领域经验的CEO则对企業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特征的CEO对企业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CEO的跨国工作经验和专业领域经验对企业适应环境的变革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动态能力;CEO经验;CEO个性;环境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1-0129-07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EO Experience and CEO Personality on Corporate Dynamic Capabilities
Liu Guangzong
(Schoo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 Huludao Liaoning 125105)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CEOs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affec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rm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moderate firms strategic actions on adapting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s CE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dynamic capabilities. Openness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dynamic capabilities. CE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functional experienc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moderating effects between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Key Words: Dynamic Capabilities; CEO Experience; CEO Personality;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一、引言
动态能力理论的创新是客观现象导致的必然结果。[1]互联网对各个领域的冲击已经使得企业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不复存在,[2]在IT领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公司动态能力决定了资源整合效率及相关成本。[3]因此,企业如何运用动态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就成为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学术领域,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存在一定争议,[4]但并不妨碍学者们探究企业动态能力起因。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企业层面探讨企业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入手,比如:组织学习、组织导向和组织资源,而从CEO特征的个体层面研究如何影响动态能力的文献则很少。面对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同特征的CEO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与其具备的专业经验、性格特征甚至年龄等因素相关。因此,研究动态环境下CEO特征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新企业的CEO或总经理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搜集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索CEO特征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关系。
二、理论综述
(一)构念特点与维度分析
Barreto(2010)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潜在的、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如下习性组成:感知机会与威胁的习性、制定及时的市场导向决策的习性和改变资源基础的习性,将动态能力界定为一个单一的理论概念,即由形成型指标而不是反映型指标构成的多维构念,认为不同维度之间不必存在很高的相关性,甚至一些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很低。
1.感知机会与威胁的习性
Teece(2007)解释了什么是感知机遇的活动,并提出一个关于感知和获取机遇并防范威胁的理论框架。另外,Teece认为感知威胁的含义是指企业在重塑资源基础的过程中控制相应的消极因素,以达成最终目标的行为。Schreyogg和Kliesch-Eberl(2007)用“能力监测”解释企业能力的动态性。与Teece的机会导向观点不同,Schreyogg和Kliesch-Eberl坚持的是威胁导向,尝试解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什么以及哪些因素需要被能力监测机制所控制,以保持竞争优势。
2.制定及时的和市场导向决策的习性
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是它们被更快速、更精明地使用。上述观点暗示了及时制定决策的能力作为动态能力的重要性。Ader和Helfat(2003)认为决策制定作为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不仅强调制定管理决策时间时机,也强调决策的内容,所以称为市场导向。Hult和Ketchen(1997)用七个特征描述这种习性:竞争对手导向,客户导向,职能部门间的合作,信息生成,信息传播,共同讨论和组织反应。
3.改变资源基础的习性
Helfat等(2007)提出一个基于资产组合的框架,资产组合包含两个部分:搜索与塑造。Adner和Helfat(2003)发现管理决策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变量。Teece(2007)从组织层面对资产的整合、重塑和保护的技巧进行综合论述,即有关改变资源基础习性的微观基础问题,提出四个方面:分散化与可分解化、协同专业化、治理和知识管理。没有高度的分散化,企业不可能对客户与新技术做出持续的快速反应。由于无形资产对企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激励体系的设计应当有利于学习和产生新知识。本文认为资产组合的理论框架过于抽象,很难转化成可测量的变量指标。因此,本文选择Teece(2007)的观点作为后面实证研究的参考依据之一。
(二)前因变量研究
目前对动态能力前因变量的研究较少,[5]主要局限于组织学习、组织导向或组织资源等企业层面的分析。从动态能力的视角分析,管理者在将资源转为化动态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7]所以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寻找组织动态能力发展的来源。
从个体层面分析,一些学者考察了企业高管对企业运用动态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Rodenbach和Brettel(2012)将CEO经验作为动态营销能力和动态研发能力的前因变量。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6)推断不仅CEO对企业管理活动要承担主要责任,而且CEO特征(经验和个性)也对企业管理的后果有重要影响。以上观点为本文从企业CEO经验和个性的角度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1.CEO 经验与动态能力
理论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受到来自微观层面的前因变量的影响,这些前因变量是总体企业行为、组织变革与企业差异化的驱动因素。[8,9]学者们认为,在运用动态能力时管理路径和管理经验是决定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10,11]Rodenbach和Brettel(2012)将CEO经验看作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CEO经验对动态研发能力与动态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Herrmann和Datta(2006)研究认为CEO经验包括:企业经验,年龄,国际经验和部门经验四个方面。
(1)企业经验
文献综述表明CEO企业经验越多,则越倾向于维持现状,减少冒险的尝试,[12,13]而企业经验较少的CEO则相反。[14,15]企业经验较少的CEO则倾向于探索式的战略,发展创新型的企业联盟,[16]或者跨界搜索[17]发展新技术、新市场。另外,CEO的任职时间越长,其知识储备越有限,思维越狭隘,在战略上越趋向保守,注意力越集中于现有市场的巩固和企业内部流程的改善。基于上述讨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CEO企业经验对动态能力具有负向影响。
(2)年龄
一些学者将CEO年龄界定为其经验水平和变革冒险习性的衡量指标。[18]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年轻的CEO更倾向于运用动态能力,开拓新市场和发展新技术,因其冒险习性更强。[19]年轻CEO的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有助于其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而年长的CEO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观念保守和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较弱。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b: CEO年龄对动态能力具有负向影响。
(3)国际经验
当企业需要向国外发展时,CEO的国际经验对于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国际化战略至关重要,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20,2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有不同的运营方式,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发掘不同的治理政策。企业国际化程度对竞争优势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22]不具备国际经验的CEO在国际市场上容易高估经营风险而变得保守,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知识或经验帮助其在国际商业环境中识别机会与威胁,所以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制定有进取性的决策。毫无经验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探索是充满风险和代价高昂的。因此,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1c: CEO国际经验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4)部门经验
管理者在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专业经验与企业绩效紧密相关,这些不同种类专业经验的功效依赖于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与战略能力。[23]先前的理论文献已经证实企业战略与特定的管理者部门经验之间的关联性,特定部门经验的积累与企业高管对绩效的贡献能力相关。[24]Thomas等(1991)发现CEO部门经验与其战略定位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做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1d: CEO部门经验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2.CEO 个性与动态能力
有关CEO心理的文献研究表明,CEO的心理属性影响他们的战略选择。[25]研究人员采用“五因子模型”[26]解释高管行为,认为企业高管的性格特征对战略决策制定至关重要。
(1)谨慎性
谨慎性反映一个人的可靠性和成就导向的程度。Miller和Droge(1986)研究发现具有高成就取向的CEO倾向于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由其一人主导一切的氛围,并试图减少不确定性以完成预告设定的绩效指标。因此,谨慎的CEO通常并不愿運用动态能力,即使企业绩效受到潜在威胁。当绩效下滑到必须进行新的战略转变时,再进行战略决策去应对显然为时已晚。[27]因此,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2a:CEO谨慎性对动态能力具有负向影响。
(2)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指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信心。Koopman(2005)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在应对变化的状况时比应对稳定的状况更有效率。由于情绪稳定的领导者具有较好的自信心,他们不会惧怕眼前的挑战。无论是改变现状,还是尝试冒险,都需要领导者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还与内部控制力领导人的属性高度相关。[28]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b:CEO的情绪稳定性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3)亲和性
亲和性指谦虚、仁慈并且与他人相处时富有弹性。Cable和Shane(1997)合作性是企业家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赢得风险投资者青睐的关键因素。Baron和Markman(2000)推断在商业关系中,具有合作性和信任性的企业家更可能与更大企业合作发展战略联盟,并保持与各企业的良好关系以便今后能够获得重要的支持与资源,来发展新产品,增加股东权益和成功开展新业务。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c:CEO亲和力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4)外向性
外向性主要指善于交际、精力充沛、情绪积极和寻求刺激。外向性格CEO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善于呼朋引类,扩大企业内外部的关系网,利用这个关系网CEO可以获取和传播信息,[29]并快速地识别战略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因此,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2d:CEO的外向性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5)开放性
开放性对工作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理念开放的CEO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那些与现有理念不匹配的新的多样化的环境信息,并以宽广的视角思考可行的战略方案。相反,思想封闭的CEO会在企业内部慢慢培养固定的惯例,并主要依靠过去经验经营企业。[29]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当企业在动荡的市场中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和威胁时,思想封闭的CEO将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經营风险。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e:CEO开放性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3.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
一些学者指出组织的环境背景很可能影响其市场导向的程度。[30]Kohli和Jaworski(1990)提出3个环境特征,以此研究环境因素对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分别是:市场动荡、技术动荡和竞争强度。Miller等(1988)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与战略性的产品革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u等(2011)研究认为环境动荡包含市场动荡和技术动荡,它们作为外部因素影响企业能力发展。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市场动荡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3b:技术动荡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3c:竞争强度对动态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三)CEO经验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的调节
Nadkarni和Barr(2008)认为在动态环境下,管理认知会影响企业对环境的理解,以此构造战略问题并做出决策,进而引发企业组织能力的演化。高管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基于过去工作经验形成的认知偏见,[31]所以企业高管的经验在决定企业新的发展方向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2]现推断CEO经验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影响作用,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4:CEO经验调节着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具体情况是:
a.CEO企业经验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
b.CEO年龄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
相反:
c.CEO部门经验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d.CEO国际经验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也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四)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动态能力测量量表开发
Babbie(1998)认为可操作性概念的最终结果是一组特定的测量指标,这组指标可以用来指明研究的概念。本文用代码CEX、BFI、EUT和DYC代表CEO经验、CEO个性、环境不确定性和动态能力。
(二)正式调研
问卷调查区域集中在大连、沈阳、葫芦岛和阜新四个城市,通过现场和网络两种方式发放问卷。选取问卷的标准是:(1)企业规模50人以上的高新企业;(2)企业年限3年以上;(3)调查对象为企业的CEO或总经理。本文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间累计发放问卷674份,问卷集中回收期为2019年3—4月份,共回收347份,其中无效问卷117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0.52%。
1.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对动态能力的测量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KMO值0.793,卡方x2为596.607,自由度为105,P<0.001,表明变量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量表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限定萃取四个共同因子时,旋转前四个共同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5.410、1.508、1.291和1.050,采用直交转轴的最大变异法后,四个共同因子的的特征值分别为:3.792、1.934、1.786和1.748,四个共同因子可以解释测量题项61.728%的变异量,因此检验结果符合因子分析中的共同因子解释测量题项变异量的基本要求。
2.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用Lisrel对测量量表中的题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考察量表各个测量题项的数值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以确定测量的效度。在对动态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中,卡方x2数值为172.44,自由度df为84,x2/df为2.056,界于2——5之间,符合度量标准,P<0.001,结果显著。CFI和NNFI数值分别为0.99和0.98,高于0.9的最低标准。GFI和AGFI数值分别为0.94和0.92,高于0.8的最低标准。RMR数值为0.016,低于0.05的最高标准,RMSEA数值为0.052,低于0.1的最高标准。以上数值结果表明,动态能力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良好。在对“五因子模型”、环境不确定性和CEO经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中,卡方x2数值为224.62,自由度df为51,x2/df为4.404,界于2—5之间,符合度量标准,P<0.001,结果显著。CFI和NNFI数值分别为0.96和0.95,高于0.9的最低标准。GFI和AGFI数值分别为0.91和0.87,高于0.8的最低标准。RMR数值为0.013,低于0.05的最高标准,RMSEA数值为0.093,低于0.1的最高标准。以上数值结果表明,“大五人格”、环境不确定性和CEO经验测量量表的聚合效度良好。
3.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各个变量的CITC检验数值均高于0.5的最低标准,克朗巴哈α值均高于0.6的最低标准,标准化因子载荷均高于0.45的最低标准。由标准化因子载荷与标准化误差项计算而来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数值均高于0.5的最低标准。对组成信度值的衡量标准,学位者略有分歧,Hair(1997)认为组成信度值最低为0.7,而Fornell和Larcker(1981)则认为组成信度满足0.6的最低标准即可。现采用Hair的观点,将最低标准设定在0.7。组成信度数值均高于0.7,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四、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结果详见附表。在CEO经验的四个因子当中,CEO企业经验(CEX1)和CEO年龄(CEX2)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两者对因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与原先的理论假设矛盾,所以拒绝了假设1a和假设1b。而CEO国际经验(CEX3)和CEO部门经验(CEX4)对因变量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与原先的理论假设一致,所以假设1c和假设1d得到支持。
在CEO个性——“五因子模型”的检验结果中,谨慎性(CST)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原先的假设2a矛盾,因此拒绝原假设。亲和性(AGR)对因变量的正向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拒绝了原来的假设2c。另外3个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EMS)、外向性(EXV)和开放性(OPN)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原假设一致,所以假设2b、假设2d和假设2e得到支持。
环境不确定性的三个要素:市场动荡、技术动荡和竞争强度,都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所以假设3a、3b和3c均得到支持。
在CEO经验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中,由于CEO企业经验(CEX1)和CEO年龄(CEX2)在主效应检验部分即被排除,因此在调节效应检验中只考虑CEO国际经验和CEO部门经验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从结果看,CEO部门经验(CEX3)和CEO国际经验(CEX4)与环境不确定性的乘积项(M1——M6)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假设4c和假设4d得到支持。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对CEO经验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当中,CEO在企业任职时间的长短及其年龄的大小对企业运用动态能力不会产生影响。其原因在于高新企业相对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使企业CEO的流动性较强且年龄普遍偏低,加上信息技术的流动性也较高,因此CEO任职时间和年龄两个因素不会催生出大量的思维方式狭隘和战略上的保守行为。另一方面,拥有较强专业领域运营经验和丰富跨国企业经验的CEO在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和信息技术流动顺畅的高新企业则如鱼得水,可以有更多的平台和更大的自由度施展才能,所以有利于企业对动态能力的运用。
对CEO个性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在高新企业中,思维较狭隘且控制欲望较强的谨慎型CEO并不会对企业运用动态能力产生负向影响作用。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新企业所处的激烈竞争环境使得CEO必须首先确保关键绩效指标情况良好,否则在适应变化的同时失去绩效支持,企业的生存将受到挑战。外向性和开放性得到认同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性格特征有助于CEO在企业内部广言纳谏,在企业外部拓展关系网络以获取更多资源。关于亲和性的假设被拒绝,可能的原因是亲和性较强的CEO注重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但在企业面临紧急状况的时候,这种亲和性无助于CEO當机立断,反而会损害企业利益,因此这一性格特征没有得到被调查者的认同。相反,情绪稳定性的性格特征则会在紧要关头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被调查者的认同。
环境不确定性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个要素:市场动荡、技术动荡和竞争强度都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与原假设一致,表明在高新企业所处的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做出调整变革的愿望越强。
在CEO经验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在高新企业中丰富的跨国工作经验或者较强的专业领域工作经验有助于增强CEO在对环境变化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
(二)创新点
创新点一:本文基于Barreto提出的形成型指标构成的多维构念重新界定企业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解决了先前理论研究中动态能力与前因变量在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上具有重叠性的问题。
创新点二:在CEO心理学和动态能力理论之间找到理论契合点,创新地提出了CEO个性对企业运用和发展动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结论。
创新点三:将管理者认知的有限理性假设、CEO经验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地提出CEO经验对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选择大连、沈阳、葫芦岛和阜新的高新企业中的CEO或总经理作为研究对象,理论成果的针对性较强,但是调查的行业和地域范围较小,所以理论成果的适用范围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扩展行业和地域范围,增加样本容量,相应地重新梳理动态能力各个维度的测量题项内容,使其能够适应更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同时,结合中国情境,在多案例研究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发展适合中国情境的相关变量与量表,力求做出更大的理论创新。另外,今后的研究还要在本研究基础上加入结果变量——企业绩效,考察环境不确定性、CEO经验、CEO个性、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怎么的相互影响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环境不确定性不仅影响动态能力的运用和发展,也影响着动态能力的作用结果,引入制度因素并结合本土案例研究详细考察环境不确定的两种影响作用将会强化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深度。同时,案例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有助于发现新的变量,构建新的理论假设,从而扩展动态能力理论的宽度。
参考文献:
[1] 杜小民,高 洋,刘国亮,等.战略与创业融合新视角下的动态能力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2):18-28.
[2] 王建军,昝冬平,陈思羽.动态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有调节的中介效用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7(1):39-49.
[3] 蒋 洁,张启航,冯俊文,等.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的构建、创新与运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5):47-54.
[4] 宝贡敏,龙思颖.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最新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7):74-87.
[5] 葛宝山,谭凌峰,生 帆,等.创新文化、双元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4):630-640.
[6] Hitt M A, King D, Krishnan H, et 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vercoming pitfalls, building synergy, and creating value[J]. Business Horizons, 2009,52(6):523-529.
[7] 尚航标,黄培伦.管理认知与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万和集团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0,13(3):70-79.
[8] Nadkarni S, Narayanan V K. Strategic schemas,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dustry clockspee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3):243-270.
[9] Felin T, Foss N 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A field in search of micro-foundations[J].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05,3(4):441.
[10] Hambrick D C.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Putting top managers back in the strategy pict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10(S1):5-15.
[11] King A A, Tucci C L. Incumbent entry into new market niches: The role of experience and managerial choice in the crea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48(2):171-186.
[12] Hambrick D C, Geletkanycz M A, Fredrickson J W. Top executive commitment to the status quo: Some tests of its determina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6):401-418.
[13] Finkelstein S,Hambrick D C. Top-management-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484-503.
[14] Wiersema M F, Bantel K 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35(1):91-121.
[15] Smith K G, Grimm C M, Gannon M J, et al.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petitive respons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US domestic airline indust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34(1):60-85.
[16] 薛 捷,張振刚.动态能力视角下创新型企业联盟管理能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7(1):81-90.
[17] 彭本红,武柏宇.跨界搜索、动态能力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17(1):32-39.
[18] Adner R, Helfat C E.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0):1011-1025.
[19] Miles R,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trategy and process[J]. New York, 1978.
[20] Athanassiou N, Nigh D. Internationalization, tacit knowledge and the top management teams of MNC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0,31(3):471-487.
[21] Daily C M, Certo S T, Dalton D 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executive suite: the path to prosper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4):515-523.
[22] 肖 鹏,王爱梅,刘金培.企业国际化与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1):85-91.
[23] Gupta A K, Govindarajan V. 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trol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4):768-792.
[24] Hitt M A, Tyler B B. Strategic decision models: Integrat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5):327-351.
[25] Sandberg W R, Hofer C W. Improving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strateg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the entrepreneur[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2(1):5-28.
[26] Hambrick D C.Environmental scanning and organizational strateg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2,3(2):159-174.
[27] Eisenhardt K M, Martin A J.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105-1121.
[28] Peterson R S, Smith D B, Martorana P V, et al. The impact of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personality on top management team dynamics: one mechanism by which leadership affect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88(5):795.
[29] Barringer B R, Greening D W. Small business growth through geographic expansion: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6):467-492.
[30] Kohli A K, Jaworski B J. Market orientation: the construct,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1-18.
[31] 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1):273-292.
[32] Walsh J P. Selectivity and selective percep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managers' belief structure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31(4):873-896.
[責任编辑:纪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