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临淮老妓行》中的认知转喻

2020-03-20韦希杰吴伟业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
关键词:转喻认知

韦希杰 吴伟业

摘    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出发,分析蕴藏在吴伟业诗歌《临淮老妓行》中的转喻,指出转喻认知机制在诗歌意义解读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临淮老妓行》   吴伟业    认知    转喻

1.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

以往人们认为转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也称“换喻”“借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对转喻做出了新的阐释,认为转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2015)指出,转喻概念和隱喻一样,不仅建构了我们的语言,还建构了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同时两者都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经验。隐喻主要将A事物比拟成B事物,主要功能是帮助理解,而转喻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指代,即用A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代替A事物。当然转喻不仅是一种指代手法,还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让我们更关注所指事物的某些特定方面。就运作机制而言,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则是事物的相邻关系,即两个事物在空间上、时间上的邻近性促使认知主体通过一个概念推测与之邻近的另一个概念。

2.转喻的分类

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转喻进行了分类,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2015)对转喻的分类有七种:(1)部分代整体;(2)生产者代产品;(3)使用品代使用者;(4)操纵者代操纵物;(5)机构代负责人;(6)地方代机构;(7)地方代事件。K?觟vecses和Radden(1999)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框架下把转喻分为:(1)事物—部分转喻;(2)范围转喻;(3)事件转喻;(4)范畴—成员转喻;(5)范畴—特性转喻;(6)构成转喻;(7)因果转喻等。

以上分类虽容易理解,但不能包括所有转喻类型。事实上,鉴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的诗歌蕴藏着丰富的转喻,类别远不局限于此。

3.诗歌《临淮老妓行》的转喻分析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代表作《圆圆曲》,是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七言叙事诗。《临淮老妓行》是创作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临淮是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苏盱眙,诗中指刘泽清,因为他曾驻军淮安,且在淮安大造宅第。临淮老妓指的是刘泽清的歌伎冬儿。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紫禁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消息传来南方后,五月,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拥立崇祯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即位,以明年(1645年)为弘光元年。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年间升任山东总兵。大顺军迫近北京时,崇祯帝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他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不久大顺军进入山东,他带领主力向南逃至淮安,福王登基后,被封为东平伯,驻守淮安,与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并称为江北四镇。弘光元年,清军南下,刘泽清投降,清顺治五年(1648年),刘泽清联络在山东的亲信李化鲸密谋反清,后以谋反罪被清廷凌迟处死。此诗通过一个歌伎的亲身经历,将崇祯朝与弘光朝灭亡前后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从特殊视角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悲慨沉郁,激楚苍凉,因而有“诗史”之称。这首诗与《圆圆曲》有相似之处,都是“一诗双写”,既写明朝的降将,又写同时代的妓女。老妓冬儿机智、勇敢,自告奋勇北上京师打探崇祯帝遗孤的消息,充满了爱国激情;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身为江北四镇之一、手握重兵的刘泽清,日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毫无御敌之志,大敌当前只会临阵脱逃,逃跑不成又投降敌人,成为民族败类,降清后又密谋反叛,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其行径令人不齿。诗人对刘泽清的谴责和鄙夷,远远超过了《圆圆曲》中对吴三桂的批判。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诗人在诗歌中使用转喻这一修辞手法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客观世界中的存在物为基础的,目的是借助转喻的创新性和“以此代彼”的语言经济性折射出自己的认知世界,表达自己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或抒发某种特殊的感情。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临淮老妓行》使用了大量的转喻。在这首诗里,转喻形成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部分—整体转喻;(2)地点转喻;(3)构成转喻;(4)典故转喻。

(1)部分—整体转喻

例1:白骨何如弃战场,青娥已自成灰土。

例2:纵为房老腰肢在,若论军容粉黛工。

例3:探骑谁能到蓟门,空闲千里追风足。

事物可理解为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们通常用整体代替部分,或用部分指代整体。“以部分代替整体”最常见的例子是“人脸即人”,例如“观众席上有太多新面孔了”。在我们的文化习惯里,我们不是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姿态,而是通过长相获取这个人的基本信息,因为与动作或姿态相比,长相显著度高,更容易识别。在这首诗中,以部分代替整体的例子很多,如“青蛾”“粉黛”“蓟门”等。“青蛾”是青黛画的眉毛,“粉黛”本来是女子用来化妆的颜料,白粉用来涂面,青黑粉用来画眉,两者后来都用来指代美女,因为美人的主要特征就是“青蛾”和“粉黛”,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说。“青蛾”和“粉黛”在诗中都指刘泽清家中的歌伎。“蓟门”指蓟丘,在北京城西德胜门外西北隅,诗中代指京师。吴伟业的诗歌多次出现“蓟门”这个意象,如“江左即今歌舞盛,寝园萧瑟蓟门秋(《白门遇北来友人》)”,又如“一夜蓟门风雪里,军前樽酒卖卢龙(《墙子路》)”,都是用“蓟门”泛指北京地区。

(2)地点转喻

一个地点和生活在该地的人、发生在该地的事件及位于该地的机构有邻近关系,因此,地点可以转指有关的人、机构或事情,例如在“Watergate changed our politics”一句中,“watergate”原指一个地方,后用来指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窃听选举作弊的事件。

例4:熏天贵势倚椒房,不为君王收骨肉。

“椒房”在汉代指皇后、妃子所住的宫殿,因用花椒和泥涂壁得名,取温暖芬芳之义,后常用作后、妃的代称。本诗中“椒房”指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和田贵妃等人,是用住处代替居住者。

例5:收者到门停奏伎,萧条西市叹南冠。

“西市”是明朝北京处决死囚的刑场,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清朝取代明朝后,将刑场转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这样一个地点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死亡有关,因而诗中“西市”暗示刘泽清密谋反清,事泄被杀一事,是用地点转指事件。

(3)构成转喻

例6:依然丝管对东风,坐中尚识当时客。

物体是由材料组成的整体。物体可以转指材料,材料也可以代表物体。“丝管”是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亦借指音乐,古代的琴弦是用丝制成的,因此后世用“丝”代指弦乐器。唐朝杜甫《赠花卿》一诗云:“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就是用构成物体的材料指代物体本身。

(4)典故转喻

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2015)指出:“文化及宗教象征是转喻的特殊形式。”束定芳(2008)也认为,构成转喻的理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源自事物的接近,也可以是源自文化传统和特殊经历,特殊经历可能造就特殊的邻近性,典故是转喻的来源之一。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具有民族文化特殊性,一些典故无法从字面意义理解,要把整个典故的历史出处与当时社会环境和作者经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精确的含义。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转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含义,隐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意蕴。

例7:武安当日夸声伎,秋娘绝艺倾时世。

“武安”是西汉的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汉武帝的舅舅。田弘遇是崇祯帝田贵妃的父亲,田蚡和田弘遇两人,姓氏相同,又都是皇帝的外戚,在吴伟业的诗歌中,一向对田弘遇特别关注,一般用田蚡代指他,如《圆圆曲》里“相見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一句,“田窦”字面上指西汉初年的外戚田蚡、窦婴,实际上指田弘遇。“秋娘”指唐代女子杜秋娘,善歌貌美,初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妾,后入宫受到唐宪宗的宠幸,诗人杜牧写有《杜秋娘诗》简述她的身世,本诗代指冬儿自己。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古代女子名指称包括冬儿在内的刘泽清的歌伎,如“桃叶”“莫愁”“秋娘”“西施”“绿珠”等,因为这些女子的显著特征是能歌善舞,这些语言符号促使读者从中联想到典故历史,从而发掘出内在的含义。

例8:羊侃侍儿能走马,李波小妹解弯弓。

“羊侃侍儿”典出《南史·羊侃传》,羊侃性豪侈,善音律,姬妾列侍,穷极奢靡,其侍女多擅长歌舞,不少人身怀绝技。“李波小妹”典出《魏书·李安世传》:“李波……妹雍容善骑射,时人为之歌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刻画了一个能骑善战,充满豪迈气概和尚武精神的北方女子的形象。用羊侃侍儿和李波小妹“能走马”“解弯弓”这些凸显度高的特征,突出刘泽清的军容武功都用在歌伎上,大敌当前,仍日日与歌伎贪欢驰逐,充溢着诗人鲜明的批判和无情的讽刺。

例9:禄山裨将带弓刀,醉拥如花念奴曲。

安禄山是唐朝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胡人,玄宗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年(755年)从范阳起兵叛乱,连破洛阳、长安,大肆杀戮,后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几乎动摇了唐王朝统治的根基,给社会生产造成了破坏。李自成亦如安禄山的叛军,纵横中原十几年,最终攻陷京师,逼死君王,酿成甲申国变。大顺军进入北京后不久,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对在押明朝官员进行追赃拷问,打击面越来越广,逐渐扩及一般的富绅,从而变追赃为肆意劫掠,任意胡为,军纪荡然无存,军民冲突愈发激烈,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借用祸国殃民、臭名昭著的安禄山的裨将指称李自成的部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军行径的切齿痛恨。

例10:金谷田园化作尘,绿珠子弟更无人。

金谷园,是西晋大富翁石崇在金谷涧(今河南洛阳市西北)建造的别墅,石崇在其中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绿珠是石崇的宠妓。“金谷田园”“绿珠子弟”这样的转喻表达,能使读者联想到刘泽清和他的歌伎的命运。昔日刘泽清在淮安营建的富丽堂皇的安乐窝如同石崇的金谷园一样早已化为尘土,而那些经冬儿调教过的刘府的众歌伎也都散落无迹,冬儿作为刘府妓师,亲身经历了旧主的覆亡,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透出浓浓的悲情和深深的感慨。

4.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文本,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转喻的使用能够突出事物的显著特征,彰显汉语的文化特色,提升诗歌的艺术特色,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本文以《临淮老妓行》为语料,简要分析了诗歌中的转喻性表达,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转喻和发掘诗歌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Radden, G. & Z. K?觟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 In: Panther, Klaus-Uwe and Günter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7-60.

[2]顾诚.南明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4]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87.

[5]杨丽梅.汉语诗歌《长恨歌》中的认知转喻[J].新余学院学报,2011(2):84-86.

[6]叶君远,选注.吴伟业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张宇声.勇妓与怯将的对比——读吴梅村的《临淮老妓行》[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8-53.

[8]邹幸居.ICM理论视角下汉语古诗词中的转喻及其翻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8-72.

猜你喜欢

转喻认知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