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形状量词“条、根、支”的教学策略
2020-03-20王馨
王馨
摘 要: 近义形状量词“条、根、支”是困扰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三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又各有不同的语义重点和搭配习惯。本文透析形状量词“条、根、支”的教学难点,辨析三者的语义特征,并且对形状量词“条、根、支”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形状量词 “条、根、支” 教学
汉语中用数量庞大的量词表示人、事物或者动作的数量,相对于用单复数表达数量的语言(印欧语系诸语言)而言,“量词”是汉语的特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使用及近义量词的辨析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其中以表形状的近义量词“条、根、支”最突出。
很多学者关注到近义量词“条、根、支”的辨析,并从不同角度给予解释:
朱庆明(1994)发表了《析“支”、“条”、“根”》[1],他从量词代表事物的形状、性质角度分析,得出结论:生物名词一般由“条”和“根”作量词,“支”则主要作非生物名词的量词。具体说来,“条”表示动物、人,以及与之相关的身体器官,“根”则表示植物。“条”搭配的事物具有细长且易弯曲的特点,“支”搭配的事物细而不长,不易弯曲,“根”搭配的事物呈现状态比较多样,可长可短,或直或曲。
石硫智在《表事物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2]中指出事物各维数之间的比例是形状量词系统设立的认知基础,还创新性地给出了二维和三维形状量词的使用函数公式,结合数学分析得出“条”所称量的事物是二维的、平面的。这篇文章使用的论述方法新颖,开拓了后续对于形状量词的研究思路。
还有一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形状量词“条、根、支”进行了研究:
宋亚莉的《示形量词“条”、“根”、“支”的多角度研究》[3]从共时角度探讨这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称量长条状物上的差异与分工,详细地考察了这组量词的历时演变,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这组量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偏误类型并探讨偏误成因。
张锐在《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形状量词研究》[4]中研究了形状量词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且从宏观角度给出了形状量词的教学建议。
樊中元的《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5]提到了“条、根、支”在哪些情况下形成陪同关系,各自的语义重点是什么。
纵览相关研究文章,大多是对形状量词“条、根、支”语义特征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条”搭配明显长条形的动物或植物,所指对象一般比较柔软,可折,可延展,有二维平面的语义内涵,能够和形成条款呈现的抽象名词搭配。
“根”搭配有根系的植物,搭配的对象一般是立体、坚硬、不可延展的,有三维立体的语义内涵,基本不合抽象名词搭配。
“支”搭配的事物一般短小、坚硬、圆直、不可折断,可与“歌曲”“队伍”等抽象事物搭配。
笔者认为对于汉语国际教育而言,对于汉语本体的区别辨析只是第一步,首先让老师明白三者的区别是什么。但是对于“条、根、支”的具体教学策略,鲜有文章提及。近义形状量词“条、根、支”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师到底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教学第一线的汉语国际教师提供些许经验和借鉴。
一、近义形状量词“条、根、支”的教学难点分析
(一)“條、根、支”的近义交叉现象混淆了三者差异
近义形状量词“条、根、支”所指称的事物都具有长条形特点,《现代汉语八百词》释义:“条: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根:用于条状物,可儿化”“支:用于杆状物”。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语言点,留学生最容易混淆。
1.“条”“根”交叉
两者可以搭配同一名词的情况有:
一根黄瓜VS一条黄瓜 一条皮带VS一根皮带
两条辫子VS两根辫子 一条扁担VS一根扁担
一条神经VS一根神经
“扁担”“辫子”“黄瓜”“皮带”“神经”都可以和“条”“根”搭配,这些事物都有固定长度的长条形。但是,“条”搭配的事物比“根”长,“两条辫子”一定是长辫子,“两根辫子”不一定是“长辫子”。
“几根面条”这个短语比较有意思,“根”和“条”同时出现在一个词组中,词语中的“条”说明“面”煮熟后柔软的性质。而“根”则是在煮面之前,面呈现出的根根分明的状态,联想挂面就能够理解。笔者认为,从语义特征上讲,煮熟的面条用“几条面条”可以。但是汉语是富有美感的语言,讲究语言的美感,避免重复,所以就有了“几根面条”。
2.“根”“支”交叉
“根”和“支”都可以搭配的名词有:蜡烛、筷子、牙签、香烟,这些名词的特点都是圆柱形。
3.“条”“支”交叉
“条”与“支”都能与“枪”搭配,但是表示的语义形象各不相同。“一条枪”肯定是长条的枪,如中国传统的长矛枪。“一支枪”代指的枪并不长。“条”指称的是细长的东西,“支”指称的是短小的东西。
从三者交叉情况看,“条”“根”交叉情况最多,“根”“支”交叉情况较少,“条”与“支”能交叉的地方最少。
(二)“条、根、支”指量抽象名词的用法提高了理解难度
“汉语抽象事物名词普遍使用个体量词,且多使用形状量词,是十分突出的特点。掌握汉语抽象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正确搭配是对留学生汉语水平更高一级的要求”。
“条”可以形容抽象事物。比如新闻、消息、法律、要求、优点、真理、线索、消息等用“条”来计量。在教学时抽象事物不太容易进行展现图片的直观教学,无疑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比如说,“支”可以用来形容“歌曲、部队、队伍、海军、空军”,这些抽象事物与表示“短小、坚硬、圆直、不可折断”的语义内涵的“支”有什么关系,“支”是如何发展到可以形容这些词的。老师需要解释清楚,学生要弄明白需要很多努力。
二、形状量词“条、根、支”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任务的安排
1.三个量词分步骤逐一突破
心理学实验证明,两种学习活动的内容或材料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处时,会因为内容类似而引起抑制。为了防止这种抑制对于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中尽可能把近似的材料分隔开学习。因为形状量词“条、根、支”是教学的难点,必须根据课型和课本把这三个量词的教学分散到不同课时中逐一突破。
笔者建议,量词教学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照搭配名词数量的多少,教学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支→根→条。
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先介绍该“量词”的本义、读音、写法。尤其是“量词”的本义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量词的语义内涵,很有必要介绍。
举例:量词“支”的教学——
板书:简体字“支”,旁边补充象形文字“支”。
解释:“支”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枝条,确切地说,是手拿着一根树枝。
问:树枝是什么样的呢?
答:坚硬、短小。
进一步解释:一只手就能拿的树枝肯定不会太长、太大。
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东西像小树枝一样短小坚硬啊?
答:铅笔、蜡烛、牙签。
放映PPT图片:展示用“支”指量的事物(铅笔、蜡烛、牙签、手枪)。
归纳总结:“支”形容的事物都是短小、坚硬、不可折断的。如一(支)铅笔、一(支)蜡烛、一(支)牙签、一(支)手枪。
2.按照量词搭配具象事物到搭配抽象事物的规律分等级进行教学
量词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初级阶段——掌握“条、根、支”的基本语义及与具象名词的搭配。
提升阶段——进入量词搭配抽象名词的教学。将已经总结出来及掌握的“条、根、支”的语义特征与抽象名词的特点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特定量词与抽象名词搭配的理解。
巩固阶段——对比辨析“条、根、支”的交叉现象。找出这三者语义内涵的不同,避免混用,达到准确、得体地使用汉语量词的程度。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
1.增强释义的理据性
汉语是具有理据性的语言。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1997)一书中说:“绝大多数量词是理据性量词。”量词与其所搭配的名词(具体或抽象)并不是随心所欲、无迹可寻的,而是体现了某种理据性,展现了汉族人在反映和描述世界时特有的思维模式。冯广艺认为,理据性量词大多是形象可感的,当人们为了把一些抽象的东西(道理、概念、想法等)说得形象具体、生动逼真时,就会采用理据性量词的超常用法,即数词+理据性量词+抽象名词。
在量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注意说明汉语的理据性,使名量搭配是有理可说的,是可以分析的。改变汉语语法给很多留学生带来无法解释的印象。同时,对规律的总结和认识能帮助学生学好汉语,明白汉文化,增强学习汉语的信心。比如:
“根”的本义是树根,树根是长条形的,可以用来计量有根、长条形的植物,“葱、草”。也可以用来计量有根须、向下生长的毛发、胡须,如“一根头发、一根毛、一根胡须”。词义的引申是有联系的,在四川方言中“头发”称为“毛根”,凸显头发是根植在头皮里面的,十分形象。
“条”能够和形成条款呈现的抽象名词搭配,在纸上呈现出来的条款、法律、新闻符合“条”的语义内涵:明显长条形的、可延展的。在量词搭配抽象名词教学中,可以尽量图片化,化抽象为具象,加深学生对名量搭配的理解。
2.要配有多样的名量搭配训练及游戏
学习的效果需要通过作业、练习巩固。另外,教师要积极开发练习语言点的游戏,游戏能够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题和游戏:
①“量词”填空题
可以给出名词,在括号内填出正确的量词。如:一( ?摇 )头发、两( ?摇 )枪。
②“量词”与“名词”连连看
左列给出量词、右列给出多个名词,将量词与计量的名词链接起来,可以一个量词对应多个名词。
③我是大富翁
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给20个可以搭配“条、根、支”的名词卡片(具象名词以图片加汉字的方式呈现,抽象名词则以汉字的方式呈现)。20张卡片放在小组成员中间。老师每说到一个量词,如“条”,小组成员就要在一堆卡片中找可以用“条”计量的名词,每次只能拿一张卡片,谁先抢到,谁就得卡片。直到小组中最后一张卡片被拿走,游戏结束。
卡片后面有金额,规定有图片的卡片一般是具象事物,算5元;汉字卡片是抽象事物,算10元。每个小组成员计算手中的金额,根据手里的卡片在小组里用汉语汇报拿到了什么,一共多少钱,如:“我拿到了一条黄瓜、一根面条、一支队伍,一共20元。”手里卡片金额总和最多的人,即为小组大富翁。如果时间和场地合适,就可以进行小组冠军间的比赛,角逐班级大富翁。
3.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对比差异
在老师解释量词的语义之前,可以先给出一系列名词,配合图片展示,比如给出和“条”搭配的事物“裤子、大道、河流、毛巾”,让学生总结这些词语的共同点,设想应该使用哪个量词搭配,给出理由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虽然“条”和“根”在很多时候可以互换,但是,“条”和“根”的语义特征是不一样的。给出语料,让学生对比:
“根”往往具有一定的硬度,保留了一些原型特征。即使能够互换,有不一样的语义倾向。如:“给我一根线穿针”“在纸上画一条线”。“根”和“条”都可以形容“线”,但是穿针一定是一根线,表现的是“线”立体三维的特质;在纸上画的肯定是“一条线”,在纸上呈现的是平面二维的特质。
4.帮助学生树立量词选用必须进入语境的观念
由于汉语中存在一个名词对应多个量词的情况,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量词选用必须进入语境的观念。比如:
鱼,可以同时和不同的量词搭配:“一盘鱼”“一条鱼”“一块鱼”“一水池鱼”。在餐馆点餐时是“一盘鱼”,在水鲜市场买的是“一条鱼”,在超市买的深海水产可能是“一块鱼”,在公园里看到“一水池鱼”。不同的语境下,计量鱼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近义量词“条、支、根”的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实践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次初探,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本文提及的教学策略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检验、完善、更新,希望本文的观点能够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庆明.析“支”、“條”、“根”[J].世界汉语教学,1994(3).
[2]石硫智.表事物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3]宋亚莉.示形量词“条”、“根”、“支”的多角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张锐.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形状量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5]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