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成功应用于房性起搏患者:临床案例引发的对适应症的思考

2020-03-20郑素惠黄韩英郑雪贞

关键词:心电监护置管心电

陈 真, 郑素惠, 黄韩英, 郑雪贞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血管通路护理专科门诊, 福建 福州, 35000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过外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末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留置输液导管,因其使用方便、留置时间较长、并发症相对较少等特点[1],成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类静脉通路。PICC穿刺后导管尖端要求精确定位,目前定位方法包括传统X线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数字造影定位等,其中腔内心电图定位因简单安全、经济有效及可直接指导调整导管异位等优势[2],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腔内心电图定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置入心脏起搏器、房颤等心律失常患者,因在操作过程中不能获得清晰P波,常常无法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导管末端定位[3]。临床实际中,也有部分心律失常病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可引起P波特异性改变,可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从而减少导管尖端异位及体外拍片定位辐射的风险[3-4]。理论上,处于起搏器工作状态下的患者也存在应用心电图定位的可能性。医院血管通路护理专科门诊在1例房性起搏患者穿刺置入PICC导管时,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穿刺及定位一次性成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6岁,身高155 cm,因“食管中段癌(T1+)”于2019年3月26日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4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福建省立医院行经左锁骨下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模式),术后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良好。无其他特殊病史。

入院后辅助检查:心电图(十二导联):心房起搏心律,心房/心室率60/60 次/min,Rv5>2.5 mv。心脏彩超:主动脉瓣轻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拟手术治疗及术后营养支持、化疗辅助治疗。于4月15日在医院血管通路护理专科门诊行右上肢PICC穿刺置管术,术中应用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穿刺及定位一次性成功,胸部X线立位拍片示导管末端位于T6水平,符合置管要求。次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左颈机械吻合+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空肠造瘘术”,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胃管、腹腔引流管、颈部引流管、空肠造瘘管。术后给予制酸、抗感染、止痛、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置管后不良反应。至2019年4月25日治疗疗程结束出院。于5月15日遵嘱拔除PICC导管,共留置30 d。

2 PICC置入及护理

2.1 置管前评估

2.1.1 术前评估及告知: ①置管相关病史:无血栓、外伤史,无置管史,锁骨上及纵膈淋巴结无转移、无压迫。②置管前体格检查:体温36.5 ℃,心率60次/min,呼吸19次/min,收缩压/舒张压120/60 mm Hg。③置管前辅助检查:血液检查指标大致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6.34×109/L,血小板237×109/L,血红蛋白133.0 g/L,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④置管前告知:患者心理状况一般,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1.2 患者体表评估: ①一般体表状况:患者双侧上臂皮肤完整,双上肢贵要静脉弹性好。②置管径路选择:因该患者心脏起搏器的置入途径为左头静脉穿刺、导线经左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最后分别到达右心室和左心房。为避免PICC导管与心脏起搏器重叠路径,造成导管及导线摩擦受损。故取右侧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静脉。③置管体位与数据测量:取平卧位,术侧手臂外展90°,采用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下转至第三肋间方法,测量预置管长度为38 cm,双侧肘上10 cm处臂围为29 cm。超声评估右侧贵要静脉在皮下1 cm深度处,充盈度良好,肱静脉位于皮下1 cm深度,旁边肱动脉搏动明显,充盈度良好,选择右上臂贵要静脉最佳穿刺处并做好标记。

2.2 物品准备

CHISON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系统(型号:Site~Rite*80)、Mindray心电监护仪(型号:iMEC5)、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套件一套(单腔抗压导管,型号4 Fr)、无菌高压包、巴德超声血管导引穿刺套件一套、自制心电转换接头(见图1)、20 mL注射器、消毒物品。

图1 自制心电转换接头

2.3 置管中护理

2.3.1 置管前心电图: 连接患者前胸部LL、LA、RA三个电极,调节心电监护II导联波形,增益×1,波形速度25 mm/s,滤波模式为手术。监测并记录置管前体表心电图,示未见窦性P波,显示心房起搏心律,其起搏周期1.0 s,频率60次/min,Rv5>2.5 mv,心房起搏脉冲后跟随相应的P’波,振幅为0.1 mv,该P’波下传的QRS波群正常,呈RS型,频率60次/min,T波振幅0.2 mv(图2)。

2.3.2 置管中心电变化: 按PICC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MST)操作标准进行常规摆位、铺巾、消毒、穿刺并置入导管。当导管置入长度约15 cm(近锁骨下静脉时),指导患者向穿刺处转头,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待导管送入体内20 cm时[5],停止送管,撕除导管鞘,置管者使用无菌鳄鱼夹一端连接抗压导管支撑导丝外露部分,另一端递交由助手与患者胸前RA心电鳄鱼夹相连,并将2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与导管延长管的接口连接,缓慢持续推注,形成的生理盐水水柱与导丝连为一体[5],此时体表心电图转换成腔内心电图。此时心电监护可见起搏钉后P’波较前增高。

图2 置管前患者心电图(房性起搏心律)

操作者继续向体内送入导管,观察患者腔内心电图变化。当导管送入35 cm时,出现P’波上升明显,继续送入导管达到修剪长度38 cm时,出现P’波明显宽大、增高(图3),最高点振幅为0.8 mv,较原来增高7倍。其后QRS-T波群较置管前增高,T波电压为0.5 mv,增高1.5倍。此时心电监护示起搏器工作正常(房性起搏心律,频率为60次/min)。置管结束后脉冲式冲管并妥善固定。穿刺后X线正立位拍片示导管末端位于T6水平,位于气管隆突下1个椎体(图4)。置管后患者无诉不适。

图3 进入SVC-起搏钉后P’波升高

图4 术后X片复查

2.3.3 置管后护理: 5月15日患者治疗结束,遵医嘱拔除PICC导管。拔管前患者诉紧张,给予连接体表心电监护II导联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P波振幅为0.1 mv,其后见正常QRS-T波群(图5)。使用无菌鳄鱼夹一端连接10 mL生理盐水注射器针头,插入导管输液接口肝素帽内,另一端递交由助手与患者胸前RA心电鳄鱼夹相连,缓慢持续推注生理盐水,心电监护转化体内心电参数,显示P波增高,振幅为0.4 mv(图6),较前增高3倍。拔除PICC导管后10 min,给予再次连接体表心电监护II导联,起搏器工作无异常,心房起搏心律,无窦性P波,起搏周期1.0 s,频率60 次/min,Rv5>2.5 mv,心房起搏脉冲后跟随相应的P’波,振幅为0.1 mv(图7)。

图5 拔管前体表心电图

图6 拔管前体内心电图

图7 拔管后体表心电图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5-7]表明,运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末端的准确率高达93.3%~100%,远高于X线定位方法(85%)[5]。2016年美国INS指南也指出如果用替代性尖端技术确认了导管末端已处于正确位置,则可不必再行X线拍片确认[8]。同时,腔内心电图经济、便捷、避免放射伤害且在操作过程中可直接调整异位的多项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PICC导管末端定位方式首选之一。但是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INS指南中指出存在异常P波如房颤、心脏起搏器置入、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患者为禁忌症。研究表明,部分异常P波患者也可经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定位成功,国外学者Pittiruti等[9]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可根据心电图心房被活动最大值,即频率和高度的改变来确认导管末端位于CAJ点。国内学者张惠[3]在房颤患者PICC导管置入过程的心电图波形变化初步发现,f波振幅会随着导管的不断深入产生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刘红梅[4]则是对心房扑动患者先进行复律恢复可见P波后,再应用心电图引导PICC定位成功。本研究中发现房性起搏引发的P’波在PICC穿刺过程中,也可引起特异性改变。另有研究表明[3,5],采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末端定位时,当导管末端位于外周静脉时,P波振幅与体表心电图无异,当进入SVP时,P开始增高,到达CAJ时,P波平均较体表心电图增高8.1倍,当继续推送进入心房时会出现双向P波,此时导管后退2~3 cm,大约P波振幅约为QRS波的50%~80%即达到了最佳位置。

本例患者系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模式),不存在正常P波,在指南中属于腔内心电图定位的禁忌症。房性起搏引发的P’波在PICC穿刺过程中,也可引起特异性改变。但是本研究中,在置管过程中患者的起搏模式为AAI模式,心房起搏脉冲之后可见心房起搏的P’波。当达到上腔静脉下段时,P’波逐渐增高,至预定位置时,P’波增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窦性节律的P波变化。而术中曾尝试继续推送导管进入心房,仍未出现双向P波。因此,起搏器工作状态下的患者行PICC穿刺时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仍能取得成功。

对于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而言,关键是心房激动波的存在与变化。无论是正常窦房结或起搏器,其产生的心电冲动就成为心电引导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心房内的心电活动,在CAJ点均应存在相应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成为PICC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的定标。因此,无论心脏处于何种工作状态,只要想应用心电引导技术,均应重视P波(或P’波)的初始工作状态,再根据是否有起搏器,以及起搏器的工作模式,以不同的判断标准,来判定PICC导管是否达到CAJ位置。正如研究发现的正常窦性节律的P波上升8.1倍,本例中P的增高7倍。当然,这是一系列不同的标准,特别是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工作状态下的标准。此外,本研究中该患者的腔内心电图定位过程产生了P波特异性改变,但还只是个案,也可能与患者自身心脏功能、疾病、血液性质等相关,不具有代表性。后续可对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进行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寻找起搏器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P波变化规律,从而扩大腔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的应用范围。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置管心电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