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0-03-20刘鸿涛
刘鸿涛
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危急病症,这种疾病在老年人群当中较为常见,患者的血管出现尚未完全被堵死,血流较小,但是血流已经不能支持心脏的血液供应的情况。患者将会出现明显的心绞痛、恶心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本文旨在分析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18 年9 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 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45 例。对比组患者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龄45~76 岁,平均年龄(53.78±7.41)岁。研究组患者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4~75 岁,平均年龄(52.98±7.3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包括吸氧、卧床休息以及控制饮食等,给予患者必要的药物治疗。
1.2.1 对比组 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64020232)和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国药准字H20130296,规格:75 m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采用口服的方式,治疗第1 天服用剂量为300 mg/次,1 次/d,治疗第2 天开始将服用剂量调整为100 mg/次,1 次/d 剂量维持治疗;氯吡格雷采用口服的方式,治疗第1 天服用剂量为300 mg/次,1 次/d,治疗第2 天开始将服用剂量调整为75 mg/次,1 次/d 剂量维持治疗。连续治疗2 周。
1.2.2 研究组 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国药准字J20171077)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用法用量与对比组相同,替格瑞洛采用口服的方式,治疗第1 天服用剂量为180 mg/次,1 次/d,治疗第2 天开始将服用剂量调整为90 mg/次,2 次/d 剂量维持治疗。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治疗前后CRP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为(1.21±0.52)次/d,对比组为(2.88±1.25)次/d;研究组患者胸痛发作持续时间为(11.89±5.12)min/次,对比组为(22.14±4.23)min/次。研究组患者的胸痛发作频率少于对比组、胸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75、10.353,P=0.000、0.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比较(±s)
注:与对比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CRP 水平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CRP 水平为(10.85±2.69)mg/L,对比组患者CRP 水平为(10.77±2.78)mg/L;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RP 水平为(4.56±2.11)mg/L,对比组患者CRP 水平为(7.98±2.22)mg/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890>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RP 水平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91,P=0.000<0.05)。
3 讨论
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危重急症,患者会出现心绞痛、昏厥等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出现了破裂,从而导致患者的体内局部出现血栓,或者是由于患者的斑块病变部位出现了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导致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突然下降所引起的[2]。在本文的研究中,临床上主要采用了抗血小板治疗对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症状的处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但是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一定的调节,使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之内[3]。氯吡格雷则是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要强于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抑制剂,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类药物还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活性;介导血小板抑制的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从而对抗患者体内血小板的凝集。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P)P2Y 12 受体拮抗剂,ADP 可以增强或放大其他血栓激活剂的作用,因此ADP 受体拮抗药物可以抑制ADP 受体,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以及治疗,即应用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阿司匹林则应用更广泛,除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二级预防外,对心血管疾病风险起着一级预防的作用[4,5]。虽然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治疗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显著的疗效,但是患者若长期服用这两类药物,在患者服用期间,由于两种药物都具有对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都需要注意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倾向的问题。这是因为,阿司匹林能够导致消化道损伤,药物本身对胃黏膜有刺激性,同时还会抑制前列腺素(PG)生成,影响消化道黏膜的健康,因此,需要注意由使用阿司匹林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风险[6-8]。在服用两种药物期间,还应注意患者是否有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等症状的出现,而服用氯吡格雷这类药物本身对患者的消化道并无直接的损伤,但是可能会引起已有消化道损伤患者的进一步出血,比如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等症状。因此,两种药物在长期治疗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当中的安全性能较低,如若患者的身体耐受力较低,那么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9]。因此,需要在选用药物时尽可能地考量;另一方面,选用氯吡格雷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患者的治疗时间长,选用此药物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和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二者联用,虽然能带来显著的疗效,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可以选用更好的药物,帮助患者尽可能治愈疾病,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与之相比,例如在本文中研究的替格瑞洛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也是一种抗血栓的药物。替格瑞洛及其主要代谢产物能可逆性地与血小板P2Y12ADP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有研究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进行对比表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又对以20 μM ADP 作为血小板聚集激动剂的急性和慢性血小板抑制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替格瑞洛所有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均较高。因此,将氯吡格雷换成替格瑞洛,会使患者的IPA 绝对增加26.4%,而由替格瑞洛换成氯吡格雷时,则会相对使IPA 绝对下降24.5%。因此,患者可从氯吡格雷换成替格瑞洛,并且同样地,抗血小板作用也不会中断。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血小板抑制和患者后果结局研究(PLATO研究)及其多项亚组研究的验证和支持。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在每天日常使用阿司匹林的背景下,与氯吡格雷相比而言,替格瑞洛治疗患者12 个月具有显著的疗效,比如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卒中复合终点事件风险达到了16%,最主要的获益具体体现在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这两项指标上,其相对风险分别下降21%和16%[10]。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使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的对比组患者,显示其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进行联合治疗,其疗效要优于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身体所受的损害,因此,使用这类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并使用,帮助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日恢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