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020-03-20赵增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赵增英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急性脑梗死发病率日益升高[1]。急性脑梗死具有典型的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特征[2]。如未能及时采取恰当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预后状况很容易受到影响[3]。氯吡格雷是属于血小板抑制剂,而阿司匹林则属于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为确定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11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1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7 例)与联合组(59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58.1±16.4)岁。联合组男33 例,女26 例;平均年龄(57.9±1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阿司匹林治疗。①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改善脑循环、降压、脱水、降糖、调节血脂等治疗。伴颅内压升高者,给予20%浓度甘露醇注射液(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586)治疗。②阿司匹林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吉林金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296)治疗,用法:初始剂量100 mg/d,随着患者症状的变化,逐渐增加剂量至300 mg/d。

1.2.2 联合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①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无动脉狭窄时,以首剂量加量给药:氯吡格雷首剂量75~300 mg/d,阿司匹林首剂量300 mg/d,氯吡格雷常规剂量75 mg/d,阿司匹林常规剂量100 mg/d,持续用药3周;患者伴动脉狭窄时,氯吡格雷首剂量150~300 mg/d常规剂量75 mg/d,阿司匹林首剂量100~150 mg/d,常规剂量100 mg/d,持续用药12 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 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有效58 例,无效1 例,治疗有效率为98.31%(58/59);对照组治疗有效48 例,无效9 例,治疗有效率为84.21%(48/57)。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规模的扩大,这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根据既往治疗经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与治疗及时性、治疗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如未能进行合理治疗,患者容易因神经功能缺损而形成语言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4]。因此,选择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多主张实施对症治疗,即参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基础疾病合并情况、症状,通过降压、降脂、降糖及营养神经等方法进行控制。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药物[5]。这种常用血栓素A2(TXA2)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为:经口服给药后,这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诱导机体环氧化酶活化部位的丝氨酸残基(第530 位)形成乙酰化反应,造成环氧化酶失活。而环氧化酶作为花生四稀酸衍代谢路径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其活化部位由活化状态转为失活状态后,可干扰前列腺素及TXA2 的生成,阻断血小板的正常合成,形成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将其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可。氯吡格雷属于一种常用血小板抑制剂,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理机制以抑制血小板合成为主[6]。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①作用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局部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出现坏死或软化,形成脑血栓,加剧其脑血液循环障碍[8]。常规阿司匹林治疗通过阿司匹林这种药物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抗血栓功效。这种药物主要通过对TXA2的抑制作用,阻断患者脑部病灶的血栓形成,为其脑梗死症状控制提供支持。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则采取联合用药模式,强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抗血栓效果。相对于阿司匹林而言,氯吡格雷的应用优势在于这种药物可经多种途径,抑制患者血小板的形成,即对于由二磷酸腺苷(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经阻断ADP 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途径,干扰ADP、糖蛋白(GP)Ⅱb/Ⅲa 复合物的激活,干扰血小板的正常聚集;而对于由非ADP 引发的血小板聚集,也可形成良好的阻断作用,且这一抑制机制不会影响患者的磷酸二酯酶活性水平。除了氯吡格雷本身的优势外,其与阿司匹林的合用也可形成协同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本研究显示,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8.31%(58/59),高于对照组的84.21%(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修复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局限性脑组织的持续缺氧、缺血有关[9]。常规阿司匹林治疗模式下,对症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虽然可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速度较慢,整体效果欠佳。相比之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则可在形成良好抗血小板作用的同时,改善脑部病灶微环境,促进局部血流再通,消除局部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10]。上述作用为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③提高运动功能。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由于控制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中枢受损,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11,12]。常规阿司匹林治疗模式修复神经功能的效果欠佳,这一状况限制了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模式下,控制运动功能的神经中枢可得到良好修复,因此,患者的运动功能也可随之恢复。本研究显示,联合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改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生活质量下降,原因在于脑梗死形成后,这一病变带来的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症状,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因担忧康复不佳、产生并发症而形成负性情绪。自理能力、情绪状态的变化,均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快速改善脑梗死的一系列症状,而随着患者的恢复,其负性情绪也随之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升高。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